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感培养初探_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初探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感培养初探_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初探

发布时间:2019-06-27 04:02:59 影响了:

  摘 要 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语文教学理论和实际,从语感培养的四个方面:广度、深度、美度、敏度出发,认为语感的培养要丰富联想,提升广度;细细品读,理解深度;吟咏经典,体会美感;比较分析,训练敏度。
  关键词 语感 语文教学 言语形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新课改的实施已初见成效,除了原先提出的“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①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还指出“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②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由原来的强调语言知识转变为语言知识与语言功能相结合,即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感是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反映,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和实际的语言评析、纠错、品赏能力等方面。③因此,我们须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的提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高其语用能力。
  1 认识语感
  什么是语感?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感”进行了阐释。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后者不是物质的声音,纯粹物理性的东西,而是这声音的心理印迹,我们的感觉给我们证明的声音表象。”④乔姆斯基主张“必须把说这种语言的人对这种语言的内在知识和他具体使用语言的行为区别开来。”⑤他们的共同点是认为语言不能诉之于理性,而形之于感觉。这些阐释推动了人们对语感的认知,使其理论日趋成熟。自20世纪90年代夏沔尊先生提出以来,就备受重视。叶圣陶先生大力倡导语感训练,指出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了解力”。王尚文认为“语感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他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表达个人情意的需要或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⑥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把握能力,即对语言的敏感,是人于感知的刹那在不遐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联翩而至这样一种心理现象” 。⑦在总结前人对语感认识的基础之上,我们认为语感就是人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能力。
  2 语感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首先,语感是语言能力的重要标志。叶圣陶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锐敏的感觉。” 在他看来,语感是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中最核心的因素,离开了语感,文学作品无从鉴赏,听说读写能力无从谈起;语感的水平,决定着听说读写能力的水平。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这也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途径之一。
  其次,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语文学科不仅要教语文知识,同时也要教有关的语言技能,但它的基本特性是人文性,人文性指向的是人。因此,人和人的灵魂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人文素质是语文素质的根本。而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学生掌握了多少语言知识,达到了对某篇文章的理解,而是学生在和教师共同的合作与讨论中,自身感知、领悟到了语文的魅力或欣赏某篇文章的美。
  3 语感的培养方法
  培养语感首先要确定衡量语感的标准,王尚文教授指出“衡量语感的品味素质可有四个基本标准,即广度、深度、美度、敏度。”⑧依据此标准,我们认为语感培养的具体方法应该如下:
  3.1 丰富联想,提升广度
  丰富的联想能够提升语感的广度。面对同样的文学作品,由于背景和经历不同,在解读时会得出不同的感受。如读到韦庄的《古离别》:“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有人品味出作者用初春美景来反衬与友人的离别愁绪;有人感受到作者与友人相互慰藉。从文学作品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从课堂联想到社会大家庭。不会局限在文学作品和课堂之中,他们开放发散的联想,会提升语感的广度。
  3.2 细细品读,理解深度
  海伦·凯勒曾惊叹是活生生的字唤醒了她的灵魂,给了她光明、希望和快乐,使她获得解放。人类文化学把人定义为“语言的动物”、“符号的动物”,应该说是对人的极深刻的揭示。 “听、说、读、写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因此,要深化学生的语感,就要深化学生的心灵。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向学生介绍文学作品以及作者,却很少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难以深化学生的语感。教师在指引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时,同样要关注学生参与的深度。《红楼梦》中第二十三回,林黛玉听牡丹亭时的心理变化:黛玉由听到“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时的感慨缠绵;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点头自叹;再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心动神摇;最后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时的如醉如痴,站立不住。黛玉的思维变化是一种感觉到层面的深入,是层层递进的语感反应。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言语作品时,要细细品读,不断地追问言语对象和自己,在追问的过程中深化语感。
  3.3 吟咏经典,体会美感
  要让学生的语感进一步美化,就必须要记诵经典的美的言语作品。正如《红楼梦》中第四十八回,香菱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这也启发我们,要美化学生的语感,须尽量吟咏记诵经典。而教师在指导学生记诵时,不能让学生面对文学作品一行一目地背诵,而是对文学的作品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个性色彩,以及幽默生动的小故事声情并茂地呈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品读的兴趣。
  3.4 比较分析,训练敏度
  夏沔尊先生把语感定义为对文字的灵敏的感觉。培养学生对于语感的敏度,必然要对言语作品中的言语形式进行比较分析。王尚文先生将言语形式分为三个层次:语音、心理和个性的层次。个性的层次是言语形式最真实生动,最复杂微妙的层次。学生在读旧的文学作品时常常以当下的观念去分析比较,而难以品味出历史感。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不仅要关注比较的结果,更应关注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后现代教学的时代,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是多元的、开放的,对言语形式进行比较分析,使他们语感的灵敏度更高。比较的对象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歌曲电影。将视角引向社会生活,与生活世界的对象进行比较,使语文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4 小结
  以上四个方面并非是孤立的,他们是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的。学生语感的培养和提高又依赖于他们的主动性。教师应促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才能取得成效。新课改大力倡导语感的培养,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观念,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体,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切实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意识。
  注释
  ①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② 姜红根.语感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7(4).
  ③ 徐烈炯.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
  ④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1.
  ⑤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⑦ 王尚文.语感:一个理论和实践的热点[J].语文学,1993(3).
  ⑧ 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3.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