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音乐教学语言在学生课堂中的巧妙运用 评价学生课堂表现的语言
 

音乐教学语言在学生课堂中的巧妙运用 评价学生课堂表现的语言

发布时间:2019-06-29 03:53:06 影响了:

  摘 要: 教学语言是教师教授知识、塑造心灵的最基本工具,也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科特点及教学阶段,力争做到教学语言的规范、准确、精炼、幽默,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示范,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音乐课堂 教学语言 精练 生动
  教学离不开语言,教师的语言是用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用语。在新课程全面展开的今天,教学语言更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鉴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音乐课堂上的语言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诸多能力,以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学生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如果一个老师能够恰当地把握语言在教学当中的运用技巧,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就能充分发挥音乐教学语言在课堂上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一、教学语言要准确精炼,抑扬顿挫
  语言表达的准确关系着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则教学实例:有的音乐教师在上课时说:“不要赶节奏。”“请节奏缓慢一些。”我们知道,节奏在音乐体系中主要表现为有组织的音的长短关系。教学语言中出现“赶节奏”、“缓慢节奏”等词语,把“节奏”等同于“速度”,混淆了节奏的内涵,这显然是错误的。因此,若教学语言中用词不准确,表达传递信息就会产生误差。学生在接受信息时,由于各自的文化素质差异,就很有可能会扩大这种误差。因此,应正确使用教学语言中的词汇和术语。
  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的课堂语言应紧扣教学内容,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到带领学生遨游于音乐的海洋,应该环环紧扣音乐逻辑,引人入胜。如在欣赏《如歌的行板》的时候可这样描述:“悠长而缓慢的民歌音调,流露出忧郁而哀伤的情感,反映了在沙皇残暴统治下,人民的痛苦和忧伤。接着忽强忽弱,忽断忽续的演奏,表现了当时俄罗斯农民内心诉说不完的痛苦,流不完的泪。这仿佛是对情绪的克制和压抑,又仿佛是激动的抽泣,从而更加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心中难以排遣郁结的心情。”这般描述,不仅使作品深刻的思想得以完整呈现,更使学生的情感在教师抑扬顿挫的流畅表达中得到升华。
  二、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情感
  形象生动的语言,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智力心理因素和非智力心理因素,从而大大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因为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加强学生的注意力并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如在欣赏《西藏民歌》这一课的开始,可这样安排,教师边放录像边描述:“西藏,中华民族的西南疆土,以她‘世界屋脊’的超然之势,以她‘名山之宗,江河之源’的盛誉,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给人一种莫名诱惑。对于外界来说,西藏的魅力无穷无尽,魅力不仅来自雪山、高原、宽谷和湖盆,也不仅来自那些靠人类目前的智慧不能完全认识的传说,而更多的是来自于它那奇幻的宗教色彩……”可以设想,这种想象力与诗一般的语言再配之以《青藏高原》、《走进西藏》的动人旋律,会对学生的情感与心灵产生怎样的感染力。
  三、 教学语言要循循善诱,富有启发性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音乐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提纲和课间提问问题,估计学生会出现的临时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总之,好的教学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这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所说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特别是作为音乐教师,仅具有声乐、乐器表演技能和音乐理论、教育理论是不够的,还应该具有掌握和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它常常是教学活动成功与失败的关键之一。因此,音乐教师的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课,教师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课堂语言能力,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文化修养和语言修养,熟练掌握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在课堂语言上相统一,共作用,求完美。如此,音乐课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美,从而更好地达到美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南省鹤壁市外国语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