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方法探析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方法探析

发布时间:2019-06-30 04:01:17 影响了:

  摘 要: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方法涉及很多问题,现代对传统的割裂和继承,西方与本土的引进与抗争,文化诗学的广阔视野与时髦的文化转向。对于这门新兴的学科而言,方法不能是单一的,学人对历史与当下的判断都应该深思熟虑并且秉持严肃的态度。人云亦云或者特立独行,都会影响历史的前行,哪怕是微末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传统 ;文化诗学
  作者简介:王敬(1979-),女,河北省行唐县人,河北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衡水学院中文系讲师。
  [中图分类号]:I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6-0-01
  古文论是一门现代学科,是建立在来自西方的现代文学观念基础上的。古文论虽然研究传统文化,但却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这门学科的建立并成长有着非常复杂的背景。
  第一,传统与现代的分裂,对传统的抛弃。现代主义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抵达了中国的文化版图,经过移植改造成为解除中国传统文化合法性的工具,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由此开始,“鲁迅等一批文化先锋一方面援引西方文化资源,一方面反抗西方文化殖民;一方面与传统文化决裂,一方面与民族国家认同”[1]他们依据深刻的历史判断,悲愤的孤注一掷,这种激烈的反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斩断了民族文化之根。历史迫使五四学人选择了决裂的道路。
  第二,再一次的复杂反抗。现代主义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第二次造访中国。它听到了启蒙的强大召唤。**的伤痛使人们接受了现代主义释放出来的一个令人尴尬的概念:个人主义。然而,对西方文化的引进,后殖民理论的恐惧始终存在,崇洋媚外与僵化保守争论不休。文学理论界如饥似渴的吸纳西方人的理论,西方文论的强势显而易见,于是有“失语症”的提出,有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设想。建立民族特色的东西,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次的反抗,一些学人决定采取认同传统文化的方式。“古文论这样一个看上去纯粹的学术话题,实际上却包含着更为丰富的内涵——民族精神、权力意识、意识形态、自尊与自卑、抗争与超越等” [2]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古文论的研究领域逐渐明确。提供一种中国特色的理论资源为当前的文学理论建设做出贡献。在态度上自豪并谦逊。研究对象是古代的文学的理论思想。但是,实际情况并不简单。首先,“文”的含义非常复杂的。其次,古人对文的判断,更多体悟、感触。第三,缺少专著,与其他思想混合。这种情况决定了古文论的研究方法需要不断摸索、探寻,不能一锤定音。
  研究方法意味着视野的广度和视角的新度,当下学人研究古文论,一些概念需要注意,首先是期待视野,人们看到的往往是期待看到的,所以我们之前受到的理论训练形成的期待视野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遮蔽。其次是接受心境,曾出现的仰视和俯视的态度都不可取,平等对话是要秉持的。
  在具体的方法上,“文化诗学”正在成为被接受的古文论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简单说来就是将阐释对象置于更大的文化学术系统之中进行考察,就古代文论而言,就是要将文论话语视为某种整体性文化观念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因此在考察其发生发展及基本特征时能够时时注意到整体性文化观念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3]不孤立地看待文论观点,将其与时代的经济、政治、道德、哲学、艺术等情况结合起来分析。南帆说得更加明白,“文学话语应置于一个共时的社会话语光谱之中予以考察。光谱是一种横向的空间展开,文学话语的特征不是来自某种神秘的本质,而是在众多话语系统的相互权衡与比较之中显示出来。” [4] 文学与文学理论的特点既要考虑纵向的文学传统,又要分析横向的时代共时结构。
  “文化诗学”是一种阐释方法。而从文化的广阔视角来研究文论也受到文化跨界研究的影响。
  西方文学理论是一种反思式的理论。从追问真相、关注世界本体的摹仿论,到注重主体的抒情表达,人文主义带着浩大的声势反抗宗教神学。主体的理性并没有达到幸福的彼岸,于是非理性就成了关注重点。上帝死后,作者也死了,于是语言受到关注,语言是一个庞大的结构,主体接受结构的限制。不是你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你,多么匪夷所思的命题。不过,语言先于单个“主体而存在,决定主体如何认识世界,而且也是主体无法轻易地脱离或者改动的。” [5]结构主义割断了作者与文本的联系,那么谁拥有解读作品的权力呢?读者。不同的读者解读出自己的意义,虽然正常,但是,意义的狂欢产生了另一个疑问,意义越多越好吗?没有任何确定性的意义解读,交流就无法进行。合理的阐释这个时候浮出水面,具体的语境和狭义的文化(精神文化)限制着阐释的空间。文化诗学的提出是时代的一种必然,是对西方文论研究方法的借鉴。那么,西方文学理论还会不会反思式的提出新方法,难道我们只能亦步亦趋的借鉴吗。
  文学理论的向外转向,从文本研究转向文化研究。转向那些有些文学元素的文化行业,文学死了的命题迫使学人向大众文化屈从,这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有关。文化研究带着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和不甘寂寞登上舞台。虽然背后的谁的审美化和大众传媒的可怕力量时时被警惕,但是,它的启示,文学是不是应该有更广阔的范围,的确引人深思。
  我们以古为今用为目的,可是今日的需要随时在变,怎样处理今与古的关系呢?那个怪圈,从强调走向世界到周期性地返回国学热,到底能不能绕开呢,从观念出发寻找例证的路我们还要走多远,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找到文学的普遍意义,从立言到伟业,从书愤到解放。发现一种方法,就将文学重新书写一遍,不断重写的文学史,包括文论史,不是太过沉重了吗。深思熟虑并认真的判断,我们已经处身一个路口,全球化来临的时代,不得不面临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竞争交锋,这一次的交锋裹挟着大众传媒的强势影响,美国文化正以咄咄逼人之势覆盖全球,中西的选择再不是少数知识分子的痛苦,知识分子在这个关口,不仅要判断准确、反应迅速,而且要向大众通俗的解释明白,积极的介入大众文化,在文化同质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之下,尽全力建设真正的民族文化。
  注释:
  【1】 南帆.现代主义、现代性与个人主义.南方文坛(J).2009,(04):6.
  【2】【3】李壮鹰,李春青主编.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9.
  【4】【5】南帆.文学的意义生产与接受:六个问题.东南学术(J).2010,(06):12,1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