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爱语文,从引导学生阅读开始: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
 

爱语文,从引导学生阅读开始: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

发布时间:2019-07-13 03:56:47 影响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中提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可见,阅读在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应该是一种极其愉悦的精神享受,然而现在的中学生普遍缺少阅读积累和文化积淀,阅读越来越少,致使学习中无法体验古今中外深厚的文学底蕴,不能形成思想情感的共鸣,不能激起阅读,乃至学习语文的兴趣,这让众多语文教师倍感头疼。
  一、高中生缺少阅读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苏州中学的黄厚江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令人担忧的是,和三十年前比较,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或者应对考试的技巧和能力在某种意义上得到了提高,但与此同时则读书越来越少,即使读了一些‘书’也几乎是为了应对考试的需要。我所在的学校是江苏省乃至全国的一流学校,生源也可以说是一流的生源。就本人任教的尖子班的学生来说,虽然中考的语文成绩每年大致相近,但知识面和读书量则明显表现出‘一代不如一代’。”重点学校重点班级的学生都是如此,那其他中学生就不言而喻了。
  由于缺乏阅读,学生知识面狭窄,文学知识储备很少。在阅读文本时,缺乏与文本的心灵相通,或没有耐心读下去,或读不懂文章,怎么能激起学语文的兴趣呢!
  究其原因,一是现在的高中生是看着电视,玩着电脑,接受快餐文化长大的,厚部头的书没看过两部。二是很多高中学校虽有图书馆,但由于面临高考压力,利用率并不高。学生在校期间,课排得很满,根本没时间进图书馆看书。三是家长和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把课外书视为“闲书”一律禁止,学生哪敢博览群书。
  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所有人都在努力想办法。高考考纲要求的背诵篇目,以及附加题的名著阅读规定篇目就是众多专家学者针对中学生目前状况引导或者说强制学生读一点书的无奈之举。成效其实是明显的,不管愿意不愿意,在高中阶段学生还是不得不读点书的,寒暑假不少学生还是在玩手机、电脑的空余捧捧书的。至于有多大兴趣,那就很难说了。
  二、引导高中学生阅读的策略
  新课标要求高中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据此,笔者在近十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从广度阅读和深度阅读两个角度来引导学生阅读,旨在让学生爱上阅读,进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引导学生广度阅读
  1.让每位学生坚持做好摘记
  每周四篇,从各种书籍、报刊、杂志上摘录文章,可剪下来贴在本子上,也可自己摘录佳词佳句。摘记包含以下几项内容:题目、作者、出处,让学生有索引意识;字词、佳句,让学生有积累意识,并为高考语音、错别字做准备;主要内容、评价(推荐理由),训练概括、鉴赏能力。摘记既能提高阅读能力,又能积累作文素材。刚开始时学生只把摘记当作业完成,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笔者每周认真改摘记,和学生一起分析欣赏选的文章,并定期在全班交流优秀点评。渐渐地学生挑选的文章越来越精彩,写的评论也日渐深刻。由于学生是自主挑选文章,心理上没有抵触情绪,选得好和写得好还可得到师生的肯定和表扬,渐渐地爱上阅读的学生越来越多。十年的实践证明,教师上课上得精彩是引起学生兴趣的一个方面,让学生爱上阅读也是激发学生爱语文的重要途径。读得越多,学生的认识就越深刻,兴趣就越浓。
  2.语文教师要率先多阅读
  现在的语文教师能坚持读书的并不多,因为工作繁忙,校事家事让众多教师疲倦不堪,根本没时间静下心来读书。一个语文教师若不读书,想课上得精彩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语文教师率先多读书,才能在上课时有底蕴、才可不时透露点精彩内容,吊足学生的胃口,激励学生课后多阅读。
  笔者坚持睡前读书的习惯,寒暑假也买点、借点书在家读。遇到精彩的文章或片段,就用书签放好,上课时,如果能和课文联系,就自然过渡:或请学生读一段,或自己复述故事情节,挑精彩的讲,到关键处,就引而不发,写下书名或文章名,让学生自己去看。比如,在讲《现代散文选读》中一篇《绝地之音》时,笔者就让学生读了孟非《随遇而安》这本自传里到公主堡那一段,学生读得好,其他学生听得认真,读完后,许多学生都来借这本书。
  3.让学生以演讲的形式向大家推荐一本书
  该工作很多教师在做,但效果却不尽相同,关键在于对学生的要求。笔者的要求是:①推荐的书一定要是自己至少看过两遍的,在演讲的前一天先给老师过目,并回答问题;②推荐理由至少讲三点,一定要有让同学感兴趣的点;③当场以举手的形式统计想看这本书的人,老师也有投票权。④师生就你的演讲评价打分。⑤给演讲好的、文章推荐得好的学生发奖品。
  这项工作贵在坚持,学生先是当任务去完成,但在选择中就会去看不同的书,听到同学推荐的好书也会尝试去读。
  4.在班级中订阅大量书刊报纸,营造阅读氛围
  学生学习具有从众性,你读我也读,这样整个班级就会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学生有兴趣,读得进去,记得牢。如果能定期上一些阅读课,让学生到图书馆看上一节课,效果可能会更好。
  广泛阅读,能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语文素养,激发学习兴趣。但读得广还不够,还需要读得深。
  (二)指导学生深度阅读
  1.学以致用,深度阅读
  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中,一些教师的探索值得借鉴。如苏州一中青年教师蒋涛认为:学习《史记》目的是自己学会写人物传记,学习《唐诗宋词》的目的是自己写诗词,所以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诗按照高考的要求出题,自己拟写答案。这样的教学思路难度很高,因为许多教师自己也不能达到这个高度。在蒋涛老师写的《我的语文我的班》中学生写的人物传记、诗词等让人惊叹;一次市级公开课上,蒋涛老师向听课教师展示了学生写的很多近体诗,其笔法之成熟,构思之巧妙让人赞叹不已。苏州一中的生源在苏州不算是最好的,他们能做到,相信其他学校学生也可以做到,关键是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相信学生。
  学生要自己写一篇传记,必须掌握传记的写法,掌握文言句式的用法,掌握常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这样学生就得好好研究同类的文言文,怎么写,哪些句式可以为我所用,哪些实词可以用来表达我想表达的意思,该用文言文中哪些虚词表达我想表达的语气。要自己写一首诗歌,就要研究诗歌的章法,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诗歌的对仗、压韵等知识。这既要学生读得广还要读得深,枯燥的文言文,难读的诗歌也会因为“用”的需要而深度阅读。为用而读,学用结合,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学生自己会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能力,如此,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2.多问两个“如果”,把阅读引向深处
  阅读中若引导学生多问几个“如果”,就很容易把阅读引向深处。如,如果再给项羽一次机会,他会成功么?如果“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所提到的人也来了,刺秦会有不同的结局吗?如果荆轲刺死了秦王,燕国的命运会改变吗?等等。课外阅读中也引导学生自问两个“如果”,也会有意外的收获。
  引导学生多读书,尝试各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参与阅读,爱上阅读,广泛读书,深度读书,品尝阅读的乐趣。笔者坚信,只要持之以恒,师生定能在同享阅读过程,共享阅读成果中,实现一起成长,共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厚江.当年謦欬犹在耳[J].中学语文教学,2009,(1).
  (王锦秀 江苏苏州市第四中学 215003)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