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毛诗序》“风教说”的谶纬意蕴_毛诗序风教美刺
 

《毛诗序》“风教说”的谶纬意蕴_毛诗序风教美刺

发布时间:2019-07-17 04:06:08 影响了:

  摘 要:《毛诗序》是指汉初诗歌的题解以及后来《诗经》的序言。《毛诗序》中,“风”之所以能“教”,需要一个天地人一体,并且能够互相感通的世界;生产生活中,人们以天地运行法则作为最高取法原则;需要人与人之间存在等差,这种等差是天然公理,无需论证,这些前提,实际上是谶纬与经学互动的结果。
  关键词:《毛诗序》;风;乐;气;教;谶纬
  
  毛诗序中的“风教说”对后代影响很大,但是,“风”与“教”的关系是什么?即“风”何以能“教”?我们认为,这都基源于两汉时期的天人感应思维,“风教说”在思维模式上,与谶纬的区别其实并不大,甚至可以说,“风教说”是谶纬思维模式的经学化成果。
  一、“风教说”与谶纬流传时段的一致性
  从时间上说,谶纬和《毛诗序》的主要流传时期都在汉代。《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记载李寻给王根的上书中提到“五经六纬”,而且提出了一套非常完整的天人感应体系,李寻给王根上书是成帝时,给哀帝上书的时间在哀帝即位不久,即公元前6年左右,所以,在成帝时存在纬书,是没有疑问的。《毛诗序》究竟为谁所作,学术界尚无定论。据《汉书·儒林传》记载,毛诗的创始人是毛公,曾为河间献王博士,授同国贯长卿,贯长卿授解延年,解延年授徐敖,徐敖授九江陈侠,陈侠曾经当过王莽的讲学大夫。据《汉书·诸侯王表》,河间献王景帝二年三月立,卒于景帝二十六年,即前155——前129。根据张西堂《诗经六论》及洪湛侯、夏传才等人的研究,以及《诗纬》、《乐纬》中存有《毛诗序》的片段文字的事实,我们认为,《毛诗序》是毛诗派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陆续修订而成,最后由后汉卫宏集录。谶纬大盛是在王莽时期,而《毛诗序》集录定稿是在后汉,而且,王莽曾于元始四年,“征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皆令记说廷中,将令正乖谬,壹异说云”(《汉书·王莽传》),谶纬和《毛诗》学者都曾应诏,于王莽朝考证学术,统一思想,所以,他们流传创作的时期有重合,也曾经进行过学术交流与探讨,互相交合影响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
  二、释谶纬
  谶纬其实是托于天神的兆象或隐言,纬书中的材料,有一部分是用阴阳去比附解释万事万物,一部分是运用五行来比附,而且用五行相胜或者相生说解释历史的循环,有时也运用三统说,但其思维模式其实只有一个,就是天人感应。把人的身体分为五脏,有头有发,五脏外法五行,天上有五星,有五天帝,有天皇,还有众星围绕的北斗,预示天上就变成了或是以日,或是以月,或以北斗为核心的神灵世界,而人的头可以象日,发可以象星辰;地上的万物又可以与天上的星辰对应,皇帝又仿照此建立自己的政权统治结构。而且纬书认为,天地并不仅仅是人的天地:
  在位十有四年,奏钟石笙筦,未罢而天大雷雨疾风,发屋伐木,桴鼓播地,钟磬乱行,舞人顿伏,乐正狂走,顿伏狂走,皆惊惧之貌也。舜乃权持衡而笑曰:明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亦乃见于钟石笙筦乎。(《尚书中候考河命》)
  人体生病会见之于面貌体色,所以如果帝王的统治出了问题,天地之间就要出现灾异。尽管每次灾异出现以后,谴告人王的并不直接是“天”,“天”已经具体化了,或者是五天帝,或者是太微之帝,或者是黑黄白赤金这五方帝之一,或者是黄帝,或者是天皇耀魄宝,但总以“天”为根基,“天”才是纬书中的真正的神,而这种万事万物都可以和人主或人主之政互相比况的思维,几乎是纬书中唯一的思维。
  三、“风教说”与谶纬相关
  再来看“风教”。一般认为“风教说”创始于孔子,《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孔子说“《关雎》之乱为《风》始”,即孔子认为《关雎》的末章:“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可以作为“风”的开始。从四句可以抽绎出两个概念,即阴阳和音乐。首先看阴阳。《姤·彖》曰:“天地相遇,品物成章”,是说天阳和地阴相互交合,万物欣欣向荣。依照尚秉和先生的解释,姤为五月卦,五月之时,万物洁齐,再配以卦象天下有木,天下有风,王的政令就会象风一样传遍四方。《系词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太极生天地,天地生人,则人顺从天地之道就有了依据,可以看到由天地阴阳过渡到人世男女的路径。其思维模式和孔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说法完全一致。但是,小人效法王和君子,是可能的,但却不是必须的。如果单纯看孔子的比喻句式的描绘,是无法理解“风教说”甚至能够成为汉代以后的国家行政操作政策。这需要一个全民理解并共同尊奉的信条,这个信条其实早就有,就是中国人对“天”的崇拜。而把这种对“天”的崇拜转化为对“王”、对有知识、有德行的“君子”的崇拜与模仿,其中介,是乐。
  《礼记·乐记》中有关于音乐的定义:“乐者,天地之和也。”音乐为天地阴阳相交之和气, 而这种大和之乐,只有盛世才有:
  子夏对曰: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无妖祥,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纲纪。纲纪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礼记·乐记》)
  盛世之乐包含着人们对美好世界的构想,在构想的世界中,天地有序,五谷丰登,无灾无病,没有妖异恐惧之事,人世有序,生活和乐,而乱世的音乐就不同了,《诗大序》的表述为: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根源于人的情感,声音有节奏,就是音乐,音乐的哀乐,代表着人心向背,甚至可以预示人世兴衰治乱。音乐和风有什么关系呢?
  四、乐经 “风” 、“气”与谶纬相通
  《纬书》云:
  风气者,礼乐之始,万物之首也。物非风不能熟也。风顺则岁美,风暴则岁恶。(《古微书·乐动声仪》)
  至治之世,风不鸣条。(《孝经内事》)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