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 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 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发布时间:2019-07-17 15:24:47 影响了:

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2期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

周绍森1,胡德龙2

(1.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47;2.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在回顾文献和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科技进步主要由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单位能源经济效益、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化程度等五个主要因素来反映。实证分析了我国1980年至2007年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并预测至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可达到60%左右。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科技进步;经济增长;贡献率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10)02—0034—06

Research

on

ContributionRateofScienceandTechnologyProgresstoEconomyGrowth

ZHOUShao—senl,HUDe—lon92

(1.CemrMChina

Economy

DevelopmentResearchCenter,NanchangUnwem豇y,NanChang330047,China;

2.SchoolofEconomics,JiangxiUniveni秒ofFinanceandEconomics,NanChang330013,China)

Abstract:Accordingscienceand

to

China'seconomydevelopmentsituation,based

to

on

reviewingtheliterature

on

thecontributionof

technologyprogress

economy

are

growth,thepaperproposesthat“scienceandtechnologyprogress”(Ⅱ甲)ishumancapital,R&D,perenergy’Seconomicbenefit,industrial

rate

structure

reflectedmainlybyfivefactors,which

andmarketizationdegree.Thepaperestimateseachgrowthfactor’selasticitycoefficientandcontribution

in

to

growth

rate

theperiodof1980increaseabout

on

to2007.On

thepremiseofscienceandtechnologyuninterruptedincreasing,thecontribution

on

canto

60%by2020.Attheend,itputforwardsomepolicyadvices

technologyprogress.

rate

growthmodetransferring

tomain-

lydepend

scienceand

Keywords:scienceandtechnologyprogress;economygrowth;contribution

一、引言

机确保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从根本上说必须把经济增长模式从依靠物质资本投入的支撑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的支撑上来。这使关于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更为重要和紧迫。

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的演进古典经济学家在强调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是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同时,也看到了劳动分工的作用,

我国《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到2020年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研究已成为我国经济学领域科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问题。特别是为应对世界经济危

修回日期:2010一01—17

收稿日期:2009一11-30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重大招标项目《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率研究》(2008GXSIB022)

作者简介:周绍森(1941一),男,江西萍乡人,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万方数据 

亚当・斯密把技术进步视为劳动分工和劳动熟练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L2J。1912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技术创新才是经济增长源泉∞J。索洛1957年在创建新古典经济增长方程中发现经济实际增长远大于资本和劳动投入所带来的增长,这一差额(索洛余值)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4]。1962年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要素”投入,包括资本和劳动力等;另一类是能提高生产效率的因素,称为“全要素生产率”(TFP),它包括资源配置、规模节约、知识的进展和应用等项目【4J。丹尼森用“全要素生产率”扩充了索洛方程中“技术进步”的概念,因而“全要素生产率”被称为“广义的技术进步”,或直接称为“科技进步”。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增长理论”提出“技术进步”是经济系统内在需求所决定的,称为“内生技术进步”。卢卡斯1988年建立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就是用“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来说明科技进步是人力资本不断积累的结果”J。罗默1990年建立了一个由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的“四要素”的“知识溢出模型”【6],把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作为总量生产函数中的内生变量,使生产函数呈现规模报酬递增,从而合理地解释了现代经济的持续增长。

本文的“科技进步”就是“广义的技术进步”,即全要素生产率(TFP),它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

从国内研究文献来看r7-t6],很多学者一般采用索洛余值法和生产函数法来计算科技进步贡献率,也有人采用数据包络和Nalmquist指数法来计算某行业的科技进步或省际科技进步。由于各学者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方法和采集数据有所不一,导致结果有所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科技进步的内涵界定不一,有的把除去物质资本和劳动力两者带来的经济增长的余数都归为科技进步的贡献,有的将人力资本、劳动力转移等生产要素

万 

方数据科技与经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

的贡献与科技进步的贡献分开测算;二是所采用的函数形式不一,有的学者采用CD生产函数,而有的学者采用CES生产函数或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三是模型前提假设不一,有的学者限定规模报酬不变,即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弹性系数的和为l,而有的学者没有这个限定;四是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不一。这些差异使得对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测算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大多研究结果都在30%一50%之间。

三、我国经济增长主因素的确定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我们提出将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因素分为投入生产要素和科技进步(全要素生产率)两大部分。

一方面将投入生产要素分解为物质资本和劳动力两大项。由于我国经济增长仍然处于物质资本推动期,主要依靠资本的积累与高投资来带动经济增长,我们认为物质资本可从两条途径来促进经济增长:一是已有的物质资本存量;二是当期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国内外、境内外投资)。故我们进一步将物质资本分解为物质资本存量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这两大因素。

另一方面在对促进经济增长并与科技进步相关联的诸因素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科技进步(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单位能源经济效益、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化程度等五大因素。人力资本是蕴含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与技能,是科技创新、技术扩散的必要条件和技术应用的基础,科技进步是人力资本不断积累提升的结果;研究与开发是直接推动科技进步的基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在科技创新中起着关键作用;单位能源效益是反映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单位能源效益的提高是科技进步的重要体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体现科技进步成效的重要因素,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引导科技进步的方向,提升科技进步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增长质量的提高;经济体制对科技进步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市场化程度高能使得竞争机制作用充分发挥,促进各生产要素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加快

35

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2期

技术和专利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值平减指数转化为可比价。

四、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

人力资本(日)采用从业人员受“初等教育等分析

效年”①[1引衡量,本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资料来源

(一)模型的设定

于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和1998年至今的劳动统计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投入要素与科技进步年鉴,缺失数据用线性内插与线性外延的方法(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与界定,我们建立如下形估计。

式的生产函数:

研究与开发(R)用R&D投入经费额来表示,Y=A鼯I、卜口礤R8N7eOSe埘e8

(1、

1989年至2007年数据可通过查阅《中国科技统计写成对数形式为:

资料汇编》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得到,1980年至lnY=lnA+alInK一1+d2nIl,+fllnL4-ylnH

1988年数据为通过已有数据进行指数回归估算

+61nR+finN+pS+AM+占

(2)

得到。

式中:

单位标准能源经济效益(Ⅳ)用国内生产总值y为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与消耗的标准煤总量的比值表示,消耗的标准煤A为常数;

数据可通过查阅《中国统计年鉴》得到。

K一,为上年末的物质资本存量,单位:亿元;产业结构系数(.s)用二、三产值占总产值比,为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亿元;例、高技术产业占总产值比例、新产品销售收入与三为全社会就业人员总量,单位:万人;主营收入三项指标得分②的算术平均值来表示。

日为就业人员的人力资本,单位:年;市场化程度(M)用非国有经济职工数占职工总尺为研究与开发(R&D)投入,单位:亿元;

数的比值得分与技术市场成交额得分的平均值表示。

Ⅳ为单位能源经济效益,单位:亿形吨;

(三)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S为产业结构系数;对方程(2)中的各变量分别取值,并运用岭回M为市场化程度;归方法消除多重共线性,我们可以得到各参数的占为随机扰动项。

估计值和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见表1弹以上变量中,K一,、,、£为生产投入要素,日、尺、性系数栏和贡献份额栏。

Ⅳ、S、M为反映科技进步(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表1各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1980年一2007年)

因素。

(二)变量取值

年均增长弹性贡献份额率(%)

系数

(%)

国内生产总值(1,)、固定资产投资(£)、从业经济增长l,

9.94100

100

人员数量(£)等三个时间序列可通过整理《中国统资本积累K~1

10.29O.1919.29

计年鉴》数据直接得到。为消除价格因素,本文所涉投入要素

固定资产投资,14.15

O.1724.84

54.38

劳动力数量£2.24

0.46

lO.25

及的用货币做单位的变量一律采用1978年可比价。

人力资本日

2.08O.71

14.86

物质资本存量(K)的估计采用永续盘存法,科技进步研究与开发R15.74O.06

10.154.070.28

“.50

1978年的初始值采用张军(2004)N7]的研究成果;(全要素单位能源效益Ⅳ45.62

产业结构调整S3.49O.16

5.50

生产率)

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本文采用固定折旧率的方市场化程度膨

3.70

0.07

2.66

其他

0.95

法,固定折旧率取10%;资本形成额用国内生产总

①受初等教育等效年即把高中阶段教育或大学阶段受教育一年所积累的知识和能力,按各级受教育程度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化为多倍的初等教育年限所积累的知识和能力,详见参考文献[18]。

②由于三项指标具有不可加性,故需转化为一无量纲化指标,计算得分值的公式为:毛=五毒≤i尝::等可。

36

万 

方数据

结果分析:

第一,在1980年至2007年期间,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54.38%,其中:资本的贡献为44.14%,包含资本积累的贡献19.29%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24.84%;劳动力数量的贡献为10.25%。

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大量的物质资本投入与积累来实现的。资本积累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国家采取大幅度增加投资对保增长、稳大局无疑是十分必要的重大决策。但是物质资本积累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弹性系数都较人力资本、单位能源效益等弹性系数要小,说明单纯依靠物质资本投入的扩张带来经济增长的经济效益不高,而且会带来生态环境破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因而,在加大物质资本投入时,必须把握投资方向,使之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要彻底走出危机,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要从依靠投资支撑的增长模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模式上来。

第二,科技进步(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5.62%,科技进步率为4.53%。在其包含的五项因素中:人力资本的弹性系数最大,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也最大,人力资本的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14.86%,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必须大力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研究与开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显著,为10.15%,但其弹性系数相对较小,表明我国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还不够明显,应大力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大共性技术研究和基础研究,使广大企业包括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普遍受益。由于我国科技投入经费总体仍然不足,我国的科研经费占GDP的比重还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科技事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真正转到依靠内生科技动力上来。单位能源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明显增强为11.50%,而且其弹性系数比较大,表明节能减排、提高单位能源经济效益对经济增长

万 

方数据科技与经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

非常重要,我们必须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新能源,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经济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占一定比例为5.50%,其弹性系数在五大因素中适中。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重要任务。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弱为2.66%,其弹性系数也较小,但不能轻视体制对科技进步的作用。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增长质量,我们始终应对五大因素都要予以高度重视,大力提高科技进步(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四)2010年至202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卒预测

1980年至2007年期间物质资本积累时间序列呈指数增长,拟合优度达0.999,按此趋势在2010年至2020年期间物质资本积累按可比价年均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时间序列呈三次方曲线增长,拟合优度达0.986,按此趋势在2010年至2020年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按可比价年均增长12%;从业人员时间序列大致呈直线增长,在1991年至2007年期间年均增长1%。

假定运用1980年至2007年数据作样本所估计的生产函数在2010年至2020年仍然适用,即各要素的弹性系数保持不变,并设定在2010年至2020年期间我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年均增长速度为7%一10%,我们运用模型估计的物质资本积累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2010年至2020年期间的增长上限,设定了十种情形来预测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否能达到《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的到2020年达到60%的目标(见表

2)。

表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预测值

(2010年一2020年)

经济增物质资本积全社会固定从业人科技进步

长率(可累增长率资产投资增员数量贡献率

比价)

(可比价)

长率(可比价)

增长率

情形一lO%lO%12%1%56.00%情形二lO%lO%10%1%59.40%情形三

9%

lO%

10%

0%

60.00%

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2期

续表2

经济增物质资本积全社会固定从业人

科技进步

长率(可累增长率资产投资增员数量

贡献率

比价)

(可比价)

长率(可比价)

增长率

情形四9%9%10%l%57.oo%情形五9%9%10%0%62.11%情形六9%8%10%1%59.1l%情形七8%8%lO%O%59.75%情形八8%8%9%l%56.13%情形九7%8%8%l%52.29%情形十

7%

8%

8%

0%

58.86%

从对以上十种情况的预测结果来看,只要在2010年至2020年期间确保科技进步年均增长率在4.53%基础上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率和物质资本投资率都保持持续稳定的前提下,则能够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左右。

五、政策建议

要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科技进步率,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和产业改造,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从实证分析结果看,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第一,注重人力资本的提升,把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转化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人力资源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要坚持人才强国战略,高度重视科技和经济发展所需人才培养,促进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迅速成长,造就一批世界级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物;要坚持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要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创业创新能力,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要大力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合理分流,提升农民工生产技能和服务水平,提升产业

层次。

第二,大力加强研究与开发,加快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自主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我

3R

万 

方数据国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加强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要抓住那些对我国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课题,联合攻关,全力突破;要优先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

术、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加快发展生物技术、空天和海洋技术,大力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

第三,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新能源,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坚持资源节约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进步是关键。要充分认识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坚持以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要加大节能环保投入,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要加快淘汰消耗高、污染重的落后产能,建立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要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要推进能源原材料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实施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继续提高单位能源经济效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主导力量。要以此次经济危机为契机,着力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要积极运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大力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

业结构调整步伐;要优化工业结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广泛采用高新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升级;要尽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农业和医药产业、海洋空间产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使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第五,继续深化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为科技进步创造良好制度环境。积极推动经济一体化,反对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要大胆革除阻碍科技生产力发展的一切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火花竞相迸发、创新思想不断涌流、创新成果有效转化的环境,让科技工作者更加自由地讨论、更加专心地钻研、更加自主地探索。为我国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宋承先编.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92—96.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72.[3]熊彼特著.经济发展理论[M].孔伟艳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4]罗伯特・索罗著.经济增长因素分析[M].史清琪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3.1—19.[5]Lucas

RE.On

theMechanicsofEconomicDevelopment万 

方数据科技与经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

[J].Journalof

Monetary

Economy,1988,(22):2—42.

[6]Romer,Paul

M.EndogenousTechnological

Change[J].

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0,(98):71—102.

[7]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2005,(6):51—60.

[8]李京文,龚飞鸿等.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J].数量经

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12):27—40.

[9]宋卫国,李军.“十五”规划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目标选择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0,(6):10—14.[10]易

纲,樊纲等.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

率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3,(8):13—20.

[11]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年)[J].经济学(季刊),2005,(4):263—296.

[12]张军,施少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J].世界经济文汇,2003,(2):17—24.

[13]史清琪,秦宝庭.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J].科学学研究,1994,(3):24—29.

[14]周方.“科技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1):36—40.

[15]颜鹏飞,王兵.技术效率与生产力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12):55—65.

[16]赵志耘等.中国要素产出弹性估计[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6):5—11.

[17]张军等.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18]胡德龙.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52—54.

(本文责编:王延芳)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周绍森, 胡德龙, ZHOU Shao-sen, HU De-long

周绍森,ZHOU Shao-sen(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47), 胡德龙,HU De-long(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江西,南昌,330013)中国软科学

CHINA SOFT SCIENCE2010(2)6次

参考文献(20条)

1. 宋承先 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 2002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633. 熊彼特. 孔伟艳 经济发展理论 2008

4. 罗伯特·索罗. 史清琪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2003

5. Lucas R 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1988(22)6. Romer . Paul 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外文期刊] 1990(98)

7. 郭庆旺. 贾俊雪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期刊论文]-经济研究 2005(06)8. 李京文. 龚飞鸿 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 1996(12)

9. 宋卫国. 李军 "十五"规划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目标选择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科技论坛 2000(06)10. 易纲. 樊纲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期刊论文]-经济研究 2003(08)11. 郑京海. 胡鞍钢 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年) 2005(04)12. 张军. 施少华 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期刊论文]-世界经济文汇 2003(02)13. 史清琪. 秦宝庭 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1994(03)14. 周方 "科技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方法 1997(01)

15. 颜鹏飞. 王兵 技术效率与生产力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经济研究 2004(12)16. 赵志耘 中国要素产出弹性估计[期刊论文]-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6(06)17. 张军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期刊论文]-经济研究 2004(10)18. 胡德龙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 2008

19. 受初等教育等效年即把高中阶段教育或大学阶段受教育一年所积累的知识和能力,按各级受教育程度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化为多倍的初等教育年限所积累的知识和能力,详见参考文献

20. 由于三项指标具有不可加性,故需转化为一无量纲化指标,计算得分值的公式为:x_i=X_i-min{X_i}/max{X_i}-min{X_i}

本文读者也读过(6条)

1. 张磊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性[期刊论文]-科技管理研究2008,28(9)

2. 王荣. 杨晓明 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价格月刊2007(2)3. 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测算方法研究[期刊论文]-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0)4. 宋艳涛 科技进步测算理论方法创新与实证研究[学位论文]2003

5. 焦红兵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分析[期刊论文]-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21(7)

6. 李斌. 黄乐军. Li Bin. Huang Le-jun 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科技与经济2009,22(3)

引证文献(4条)

1. 周绍森. 胡德龙 依靠科技支撑加快中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期刊论文]-江西社会科学 2011(1)

2. 张邦朝. 谢世清. 李国治. 彭尔瑞 科技创新是云南省发展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支撑[期刊论文]-农业科技管理 2012(6)

3. 郑贵忠. 刘金兰 固定资产投资、技术创新增量和对外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35个大型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

4. 周京平 诺贝尔经济学奖:科技进步贡献率——与中国经济理论与实践[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 2011(7)

本文链接:.cn/Periodical_zgrkx201002005.aspx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