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周易》的传播心理效应解析 心理效应大全
 

《周易》的传播心理效应解析 心理效应大全

发布时间:2018-12-25 04:17:36 影响了:

  摘要:《周易》的内容对受众心理产生了显著的效应。这种心理效应产生与其传播的广度与深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周易》原典与创作之初的目的着手。关于其创作目的,较为广泛的说法就是占卜之说。然而周易在作为一本占卜著作的同时又诠释了普适性道理,但这种普适性又显得那么神秘,用来表示万物众生的八八六十四卦的符号也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于是,在这种普适性与神秘性的推动下,无数人相信它、追逐它,而在其传播过程中,就造成了在传播心理方面的影响。本文着重解析周易在传播过程中对受众心理产生的影响及其自身能够广泛传播的原因,对研究周易的人们的行为、心理指导方面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周易》;传播心理;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5-0139-02
  
  
  《周易》作为先秦时期的一本占卜书,由于人们的阅读、研究与传播,逐渐演化成为一本涵盖了人生与自然关系的一本哲学著作。这其中的过程,一者虽然与《周易》本身所蕴含的文化魅力不可分离;再者,由占卜到哲学这种跨界传播效应的产生,离不开在传播过程中,《周易》内容对人们造成的传播心理效应方面的影响。
  要探求《周易》的流传对受众造成的传播效果。首先要从《周易》原典与创作之初的目的着手。关于其创作目的,较为广泛的说法就是占卜之说。谈到占卜吉凶,正所谓信则有,不信则无。而如何使人相信,这就需要其内容具有一种普适性。大千世界,万物各不相同。《周易》内容是对事物普适性的诠释,要从它所蕴含的哲学内涵说起。关于普适性,在《周易》中称之为“道”。“道”的阐释,老子提出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这一点,《周易》中早有相同的阐释,周易关于道的解释即“无”。道即无,无处不在,无所不有,无形无象。而关于形和象,则是由道而生。所谓从无有了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八卦又演变成为六十四卦,象征众生,象征万物,象征宇宙的种种。在《周易》中,世界宇宙与芸芸众生就这样产生了。而产生之后,又将世界分为阴阳两级,这种分法无形中印证了世界的许多规律,如白天与黑夜,男人与女人,好与坏,美与丑等等一切对立而统一的载体,因而契合事物的普适性。
  然而周易所诠释的道理既具有普适性又显得那么神秘。用来表示万物众生的八八六十四卦的符号也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于是,在这种普适性与神秘性的推动下,无数人相信它、追逐它,而在其传播过程中,就造成了在传播心理方面的影响。
  一、普适性哲理造成的“巴纳姆效应”
  《周易》所诠释的普适性,即宇宙与人生中的一些基本的道理。大到世界的起源,万物的规律;中到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小到人的行为准则,处世之道。以第一卦乾卦为例,乾卦是易经六十四卦的总纲,所反映的正是所有卦象在演变时都要遵循的普遍规律。它揭示了一种万物生存运行的原动力,即《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而往下两句:“潜龙无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更是具有预见性的展示了后来的两大家学说,即道家和儒家的思想。这更是《周易》中普适性哲理的体现。
  正是由于《周易》中的这种普适性,造成了其传播的过程中给人们产生了一个奇特的心理效应。在这里借鉴西方传播学上的说法,即“巴纳姆效应”。这个心理效应大概是说,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1]在这里,这种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虽然显得有点局限,但很显然这是包含在普适性的哲理中的。《周易》在成书初期作为一本占卜算命的书籍而言,首先一点就是要使人相信它所说的内容,这一点可以说是这部书作者的基本目的。所以,无论它所阐释的哲理有多么精深,无论它所阐述的这种普适性有多么正确,然而有一点不可排除的就是它的这些内容都是为了让看它的人相信。由此使这些受众产生上述的“巴纳姆效应”。
  当然,周易在取得受众信任的同时,他所宣讲的内容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更不是妖言惑众无稽之谈。相反,它是一些足够用来指导人们行为、思想的真谛,一些出于作者的肺腑之言,而这些话确实是基于人性出发,适用于大多数人的。
  二、《周易》写作的技巧体现:暗示效应
  要使受众对这样一本占卜之书产生信任,并以之为准则,光靠普适性哲理是不够的。因为这些普适性的哲理所产生的传播效果,在传播效应方面只可以理解为一种“弱效果论”。它可以使人们信服,但不足以令人们牢记。这就需要在内容的叙述方面加上一些辅料,即写作时的传播技巧。而《周易》所使用的基本传播技巧就是“暗示”法。通过这种方法,对受传者产生暗示效应,以此加强受传者对其传播内容的印象。
  所谓“暗示效应”即用间接的话语使人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某种信念与意义的心理过程。其特点在于暗示实施者不需要说理论证,只是动机直接的移植。[2]这一点《周易》里体现在,解析吉凶的时候,没有哪一卦是完全的吉卦,也没有哪一卦是完全的凶卦。它只是在用一些普适性的道理暗示人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其思想核心则是后来的儒道合一。在这样一种理论的支持下,以及在这样一种解析技巧的辅助下,使得受传者不容易产生逆反情绪。对于卦辞的理解与解析,在大方向确定的情况下,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而只要这种解释更适合于那个特定的受传者本身,可以辅助他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那么这一卦就是灵验的。举一个例子,纵观在易经六十四卦中,最居中庸,最偏向于“吉”的一卦是第十五卦谦卦。虽然这一卦总旨强调了,“谦”这一美德可以使“君子有终,无不利”,但在“上六”《象辞》中同时也提出了谦的本质,谦不是一味的退让,姑息养奸,可用“出师征讨的办法”惩罚那些骄横不可一世的小人。而相反,在最趋向于凶的一卦中,也往往强调了某些转机,所谓天无绝人之路。这样的解释与提醒让即使是最顺利的受传者都保持警惕之心,而最不顺利的受传者也没有产生绝望。因此,不论是哪个极端都仅仅是一种暗示,而不会使之产生反感,所以说这种技巧是非常高明的。
  另外,《周易》作为一本占卜著作,也正是抓住了人们“有事相求,有事相问”的这种特殊心理状态。很多实验表明,人在心里有事的状态下更容易受某种潜台词的暗示,而在这时候进行暗示也会产生相对较好的效果。
  三、《周易》的“安慰剂”作用
  由于《周易》中暗示技巧的应用,导致了其内容对受众可以产生一种“安慰剂”的作用。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在给一些病人用了药物之后,病人情况有所好转,但这种药不能根治病人的病。在之后的治疗中,为了防止病人产生耐药性,给病人注射蒸馏水,但告知病人的确是注射了药物。此时病人情况依然有所好转,然而当告知注射蒸馏水时,再注射蒸馏水则不产生效果。这个现象的产生是由于病人基于自我心理暗示作用的一种效应。[3]而这种现象转移到传播活动中,其安慰剂效果则是指传播信息如同药物一般,给受众带来正面影响。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受众实际接受信息与受众最终理解信息的关系就如同蒸馏水与药物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事实上是一种“误读”关系。然而误读在心理上的效应却是正面的。
  在易经的卦象中,往往读者自己对象辞的解读,并不一定是经中的本来意思,然而这种解读,却往往可以起到安慰剂的作用,给予读者正面的导向。因为人在面对于自己有关的事物时,在心理倾向上往往会带有同情色彩,或者是有意无意的趋向于偏向自己的一方,来寻求某种安慰。正像古代的算命一样,再算到了凶相之后的人们,总是会向相士寻求破解之道。而这种所谓的破解之道只不过是类似于“蒸馏水”一样的安慰剂而已。
  四、《周易》传播中的其他传播效应:“菜肴名称”、“蝴蝶”效应等
  《周易》作为一本哲学著作、文化著作,同时也可以作为一本心理学著作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周易》内容在其传播过程中对受众心理产生的效应以及对其自身传播产生的影响由于这部著作本身内容的精深与其复杂性大概可以分为四类,即正效应、负效应、加速传播效应、局限传播效应。正负效应是指对其内容受众的影响;而加速、局限传播的效应是指对其自身的传播的影响。
  如果像上述三个效应一样具体划分,可以分出很多种。例如“菜肴名称效应”,[4]易经用六十四卦来阐释宇宙变化与人生变迁,给这六十四种状态分别命名为六十四种卦,从字面上显得引人入胜。同时每一卦又对应了相应的排列组合化符号,更使人们对它的神秘产生了一探究竟的心理。这其实是利用了人们对符号的猎奇心理。就如同菜肴的名称对食者心理的影响一样。菜的风味、特色等信息都可以通过一道道菜肴的名称反映出来,同时对于具有新奇菜肴名称的菜式,往往可以受到较多人的喜欢一样。
  再例如,《周易》的广泛传播与备受关注事实上是其“蝴蝶效应”的体现。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又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而《周易》之所以传播广泛,某种程度上也因为其初始条件,即一开始作为一本占卜用书的特殊功能特性,使受众产生了浓厚兴趣,想要用这本书预知未来,可以想象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诱惑。虽然作为占卜著作这一点在《周易》的传播过程中仅仅是很小的一点,其更大的价值在于书内容本身的意义。然而,这一点极小的条件偏差却可能如同“蝴蝶效应”般引起结果的极大不同。因此由这一点衍生开来,形成一个共同的兴趣圈子,共同影响受众的传播心理。
  此外,《周易》在传播过程中所体现的心理效应还有很多,如对比效应、标签效应、第三人效应、词频效应、出其不意效应等等。将这样一些传播观与《周易》这部古老的中华文化精粹联系起来,不仅可以用《周易》中的某些原理解释传播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同时可以运用传播学的有关方法弘扬这部国粹中的精华,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刘京林.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 姬昌.白话周易[M].云南: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10.
  [3] 东方文睿.易经活学活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4] 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 史冷金.易经的故事[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4.
  [6]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