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昆曲摭忆:昆曲
 

昆曲摭忆:昆曲

发布时间:2018-12-26 04:42:57 影响了:

  由于是家里的独生子,陶金荣小时候在家里极受宠爱,但父母对他实行的是封闭式的教育,很严格,不想却养成他比较孤僻的性格。正式进入小学读书后,他的闷声不响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觉得他比女孩还女孩,这样发展下去将来是要出问题的,于是建议他多过集体生活。1959年上海戏曲学校招生,陶金荣的同学在报纸上看到了招考的讯息,招考条件十分优厚,就约了陶金荣一起去考。没想到,所有的招考老师都认为陶金荣条件好,就把他录取了,他的同学却落榜了。
  因为家里没有人是吃开口饭的,父母一开始强烈反对他去学昆曲,后来想到老师的建议,就勉强同意了,认为就权当给他一些集体生活的历练吧,先去了再说。
  陶金荣扮相漂亮,身段漂亮,嗓子也好,年龄最小,并且长得很像沈传芷老师,所以尽管陶金荣对唱戏没什么热情,但沈传芷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包庇”他,使他免于成为甄别的对象。到了1965年,陶金荣突然开窍了,他开始思考未来,再这样混下去以后怎么办呢?于是,他主动找到沈传芷老师要求改行,沈老师同意了。随后,陶金荣改行搞起了灯光,同时还兼管音响。
  1966年,陶金荣从戏校正式毕业,进入了《沙家浜》剧组,正式搞起了音响。陶金荣从小就喜欢摆弄各种电子设备,像矿石机之类的,平时父母给的零用钱他从不乱花,都拿来买一些与电子有关的书。如今陶金荣找到了工作的兴致与乐趣,改为从事音效工作,看来算是真正地对工对行了。这样,从《沙家浜》剧组到1978年进上海昆剧团,再到2008年退休,陶金荣就在音效师的岗位上扎了根。
  陶金荣很善于动脑筋,在实际工作中研发了不少音效设备,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很多问题。昆团刚成立那会儿,一切都很简陋,音响也不行,再加上没有钱,陶金荣就自力更生买来喇叭自己做,没想到出来效果挺好。慢慢地,陶金荣把昆剧团有限的演出音响设备“扩张”成了两套,保证了“昆大班”、“昆二班”两个演出队分别在两地演出。后来,陶金荣又开始自己尝试做“小蜜蜂”,那时买一路“小蜜蜂”要6000元,而自己做呢,成本价只要100元,陶金荣做的“小蜜蜂”既实用,又节约了开销。1993年,团里准备创排《上灵山》,领导提出来音响要用环绕立体声,可是要购买一套现成的设备,花销很大。于是,陶金荣就又给自己设立了难题,自己做。其实做一套环绕立体声音响就相当于自己做一套电脑系统。当时电脑并不普及,他就一边看书一边学,一边搞实验,没想到,这套环绕立体声音响还真给他搞成功了。渐渐地,陶金荣在圈子内做出点名气了,大家都公认昆团的音响不错,有些单位如果有什么音效问题也会请他去解决。
  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陶金荣有很多独特的音效处理,他的小“绝招”简直是不胜枚举,做过小生演员的他在音效师岗位上显示出独特优势。他很熟悉戏,懂得表演的规律,能掌握演员的气口,同时又懂得相关的电子技术。比如对喷口音特别重的演员,他发明了把他们的话筒朝下戴的“险招”,还真是屡试屡胜。1996年《司马相如》到北京梅兰芳剧院演出,演出现场临时来了一台高频发射仪,主演张静娴的话筒受到干扰,陶金荣立刻想到给她换戴另一线路话筒并且加戴一个话筒来解决。
  很多人认为音效师的工作很轻松,就好像只是戏一开始开开话筒的开关就好,戏一结束再把话筒关掉。其实音效师的工作并不是这么简单。音效不仅仅是技术,它同时也是一门艺术。陶金荣认为,一个好的音效师需具备电子学、声学、艺术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音效师坐在音控台上,右手是一只技术的手,反应要敏捷,什么时候需要开关第几路话筒得靠这只手控制;而左手是一只艺术的手,声音的轻重、音效的好坏主要靠这只手来完成。比如同样是风声,不同的情境里出来的风声就不一样,需要音效操作者根据现场情形“艺术地”来操控风声的控制键。如果说演出前音效师的排线布控都是纯技术手段,当演出开始了,音效师就得担当自己技术师和艺术师的两重身份。同时,音效师还是一项现场感极强的工作,戏一开场,音效师就必须跟台上的演出同步,甚至需要全程跟台上的演员呼应,真正做到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
  陶金荣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说,音效就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每一个做音效的人都要明白这一点。如果有一天演出时的音效被人记住了,那肯定就是出错了。刺耳的划嚓声,滋噬的电流干扰声,或者是时有时无的声音等等,都会被观众记住,不好的音效肯定会被记住,但是好的音效就应该做到被别人遗忘。
  陶金荣既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又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他还被戏校特聘去教了两批学生。陶金荣长期失眠,50岁以后,他发现自己各种反应渐渐地慢了下来,手开始抖了,眼睛也开始花了,于是跟团里提出要培养接班人。上昆现在的音效师罗予奋和王斌就是他的学生,他根据两个人不同的特点,对他俩的培训侧重点略有不同,罗予奋听力好,听感好,对乐队各种乐器的音色辨别能力强,所以更重听功;王斌则更喜欢钻研电脑,所以他就把自己研发的一套电脑音效技术着重传给王斌。最近,他又培养了第三个学生周嘉文。
  如今退休后的陶金荣仍然闲不住,他把上海昆剧团自1978年至2000年近3000个小时的演出、授课、会议等录音资料均转换成数据资料保存下来。为此,他还自学VB和数据编程,成功开发了一些小软件,可以迅速从上千盘磁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他说:现在自己身体还可以,没有必要偷懒,只有更拼命,更努力,才能对得起所有培养过他的老师和给予他支持的领导。现在所做的录音资料的保存和开发工作,就算自己对昆团、对昆剧的一点贡献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