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高山人物志】人物志
 

【高山人物志】人物志

发布时间:2018-12-27 04:13:26 影响了:

  “双子星”的新世纪 王勇蜂与李致新      上世纪90年代,于王勇峰和李致新是个人一生中的上升期。他们俩被媒体誉为“登山双子星”,因为他们是中国内地第对完成“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登山者(1999年)。虽然如今在“阿尔卑斯”好手看来,七大洲最高峰的登顶,是种数字游戏抑或“登山的金钱游戏”,但在当时的年代,无论是从登山观念、信息,还是登山技术和成绩探索,他们的脚步是“危险的脚步”,开创了中国登山的一面窗。
  
  1984年,中日联合登山队攀登玛卿岗日,王勇峰与李致新开始共同登山,之后几经波折,一同进入中国国家登山队,最终搭档完成七大洲最高峰的攀登。登山前辈曾曙生评价他们为:“李致新多次在8000米的‘孤独感’使他的性格更加坚忍,王勇峰一贯的‘不拘小节’使他丢三落四,但成就了他大事不糊涂的个性。”
  2001年,李致新40岁,王勇峰39岁。进入了新世纪,“双子星”继续着他们的人生。
  在这个时代,这个进入登山户外运动普及的新时代,“中国登山协会”及各地的官方登山协会与机构,也进入了个新时代。伴随着民问普及,体制内的从业人员也在探索他们的生存、发展之路,不管怎么说,登山协会也在技术、活动方面组织开展各类的工作。
  中国登山体制的变化如同其他机构体制一样,承袭了旧时代的编制,在新时代市场经济、信息时代观念的变迁下,变革甚微,王勇峰、李致新在体制内承担着自己的工作。这边是难以说清的“体制”因素,但这边是日行千里的“民间”、“群众”的登山及户外运动的飞速普及……王勇峰和李致新见证了这10年未中国登山的飞速变化,也是其中的一员。2001年,玉珠峰的国家登山队带队民间登山攀登者,王勇峰作为总指挥。同年7月,组织体制外(民间)登山者的第一次准商业高海拔攀登的总指挥,他个人也登顶了新疆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这也是中国第一次规模性的7000米以上的“群众性”高海拔商业登山,它是成功的,也是一种探索。
  王勇峰个性沉稳、冷静,作为一个登山项目的富有经验的领队和指挥者,在2002年,他带领民间登山者成功登顶了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5963米),他也同时登顶。同在2002年,他又承担了同样的角色,成功带领民间登山者完成北美最高峰麦金利峰(6195米),作为总指挥,他也登顶了该山峰。
  2002年8月,北大山鹰社在希夏邦马西峰(7292米)登山,有五人遭遇雪崩遇难,王勇峰带领国家登山队等前去救援和搜寻,担任前线总指挥。
  2003年,这是中国民间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一个起点。以中国登山协会为核心,组织了一次商业攀登,攀登队员皆来自“民间”,王勇峰担任总指挥,这年4-5月,王石、陈骏驰等中国民间登山者,第一次规模性地实现了珠穆朗玛峰之梦。
  到2008年,中国体育界的“奥运”和“登山”又紧密联系在起――在此之前,登山是体育。传统中国体育的体制、风气,使这两个领域似乎很遥远。这次,中国登山协会的李致新、王勇峰等,将中国登山界带入了这一时代中国的体育盛宴。2008年5月8日,李致新作为总指挥,王勇峰担任珠峰火炬传递登山队队长,实现了奥运火炬登顶与点火仪式。此时,李致新已是中国登山协会常务副主席。
  姑且不提体制、观念这些因素,单看2008年珠峰火炬点火及传递事件,这是“中国登山”的个历史性的时刻。李致新、王勇峰,在此成就了他们人生中的另一个高峰。他们是时代的一个符号,也是时代的参与者。
  今天,李致新是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登协主席。王勇峰,则是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交流部主任、常委、副秘书长。李致新对外的身份则强调“现从事我国登山户外运动的管理工作”,”力主还山于民,鼓励民间大众开展登山活动”。王勇峰则在体制内外继续奔走。他们付出了很多,时代也给予了他们很多收获。时代下的他们,在新的未来,也将和时代下的中国登山、户外密不可分。
  
  喜马拉雅的现代马帮 藏队与尼玛校长
  
  2010年9月,西藏登山队在拉萨举行50周年庆典。队长尼玛次仁发言回顾:“在50年的登山历程中,几代登山运动员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向高峰挑战,向极限挑战,一次次创造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一次次把五星红旗插上雪山之巅,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新中国登山事业的辉煌篇章,为祖国争得了光荣,为民族争得了荣誉。”
  
  中国登山尤其高海拔登山的实力评定,国际上是以西藏登山队为代表,国外高海拔登山者甚至只知道西藏登山队,而非“中国登山队”或“中国登山协会”,毕竟,从高海拔攀登成绩、荣誉历史、队员技术体力的素养,他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些方面堪称“喜马拉雅山的梦之队”。诸如:2007年,次仁多吉、边巴扎西、洛则登顶世界第十一高峰加舒布鲁木峰(8068米)。西藏登山队的14座8000米登山队,成为登山历史上第一支整体完攀14座8000米高峰的队伍。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其他高峰的登山,无论是商业登山还是藏队自主探险(如2003年的中国民间第一次集体登顶珠峰、后期的多次中国商业珠峰攀登、2008年的奥运火炬传递),西藏登山队及其西藏登山学校都提供了中国最强的实力成员与组织,也只有他们具备这样的优秀能力。
  西藏地区是雪山的海洋,2001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着民间户外及登山的普及与发展。从中国及地方的“登协”、“登山队”,体制内外的人们都希望挣脱某种枷锁,体制内外的人们都共同面对美丽的雪山。过去的辉煌、政治性的口号,人们或时还难以完全祛除那些务虚和空荡的内容,或在场面之上,还要临时被语言及口号所挟持。
  存在即合理,体制、商业、民间等这些词眼并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如何在残酷而逼真的现实下,不去与那些空洞而巨大的“束缚”博弈,而是真正去做事……
  尼玛校长,内心是一个清醒的领路人,他更多带有康巴商业人的那种管理头脑,实际上,尼玛的故乡就是康定。尼玛校长是藏队下属的西藏登山综合培训中心(登山学校)校长。西藏登山学校,也是中国特色――融公益(学员基本为农牧区贫穷家庭出身的孩子、免学费)、体制(隶属西藏登山队)、商业与管理(培训中国的登山向导,实现高山商业服务,奥索卡品牌提供赞助)为一体。不看珠峰,不看高峰,单就草根或“民间登山”的推动,藏队乃至西藏登山学校,也是先行者。2001年10月,姜桑那姆峰,海拔6536米。“2001年姜桑那姆峰中国西藏首届登山节”成功举办,多达百人的 民间登山者报名参加,数十人成功登顶,这是中国国内第次大规模的商业登山、登山节,也只有藏队能提供这么多这么强的协作及技术保障。藏队的这种“国营单位”“体制内”的身份,是时代中国的缩影。但藏队领导到成员的这种集体实力与魅力,保持着诚朴,所以,2001年的姜桑那姆及之后启孜峰等多次登山节,虽远在西藏,但影响中国,是中国登山历史上群众普及型的一个里程碑。
  踏实做事,潜移默化。――这是这个时代日渐稀少的一种现象,西藏登山队、尼玛和他的学校,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当然,未来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突破那一天,这不是喜马拉雅的登山技术问题,那是体制与思想、现代革新的问题。这个需要时间,留给尼玛和他身后的西藏登山队。这是时代的另种现实……
  
  生于这个时代 王石和张梁
  
  2001年左右,当时的万科“游山玩水”还在深圳及广州,聚拢了相当的人气。那时十一郎等组织山友活动频频,我曾参加一次深圳东海岸的活动,从东冲徒步礁石岸与山地,走两天到鹿嘴。那时我第一次在户外与王石相逢:对比年轻的我,他步伐略慢,但从不停息,我们则快跑一阵后于沙滩嬉戏。王石则专注着徒步,这样的个徒步旅程,他的体力分配、节奏则按照登山的认真严谨未操作。所以,最终他比我和一些年轻人还要早到终点……
  
  王石与张梁,是民间身份的深圳登山协会的两个高海拔登山先锋。一个是企业家,一个是农业银行深圳中高层。在既有的职业层,已为成功人士,在爱好层,则也是业余登山者中高海拔成绩的“先锋”。尤其张梁等,后面还有梁群等人,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热点,当时也是珠峰等高海拔民间登山者最集中的城市。作为企业家的王石,自身在中国相当有名。“2001年,获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运动健将称号,2002年当选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王石颇有点美国房地产大亨特朗普的“跨界”“时尚”“明星”色彩。无论如何,单就爱好层面,王石是新时代的中国企业家里,最早彰显个性的一个,似乎西方世界的那种自由洒脱经营生活与企业做到两全其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的王石身上成就了第个。
  2003年5月,王石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中国登顶珠峰最年长纪录创造者。2004年7月,澳洲最高峰科修斯科峰,海拔2228米,登顶,2005年4月,滑雪抵达北极点;2005年12月,顺利抵达南极点,2006年12月,印度尼西亚查亚峰,海拔5030米,登顶。2009年9月,马纳斯鲁峰,海拔8156米,登顶。2010年5月,珠穆朗玛峰南坡,成功登顶。2010年5月,60岁的王石也改写了中国人最大年纪登顶珠峰的纪录。
  张梁高海拔成绩颇为斐然,他定位目标为“14+2”即完成14座8000米及南北极。到2011年7月,他已经完成了六座8000米高峰。外界社会也赋予他们颇高的荣誉,鲜花、掌声、横幅、大运会旗帜……张梁成为农行的一个形象代表,他的攀登壮举还担负了慈善的使命。这个6月,洛子峰的成功登顶,是张梁个人的第六座8000米高峰,作为深圳登山协会的副会长,把深圳大运会会旗带到峰顶。
  云南金飞豹也是这种类型的登山者,是属于将个人形象包装、单位支持或商业赞助,结合个人登山爱好,成功地融合的登山者。他们三人,基本作为商业登山队的客户身份去参与。不过金飞豹更多偏重于“7+2”这样的“探险”。张梁的14座8000米,显然对于登山体力、技术有更高的要求,尤其,14座8000米最难的安纳普尔娜、南迦帕尔巴特与K2,还在那里,而且商业登山般不涉足。
  姑且不谈被一些媒体所冠以的“登山英雄”,张梁直认为是他自己内心的热爱,对于登山的个人追求才是真正的驱动力。其实,于王石、金飞豹,也是如此。而王石,在其社会光环之外,在这样年龄的活力保持,或还是种生活态度的标尺。
  生于这个时代,他们是属于50年代、60年代的层企业家、中产阶层登山者(年龄分别为60出头、50上下)。年轻代,尚无他们这样的社会资源积累,更多的人们还需要在自己道路上发展。时代在前进,属于王石,属于张梁,也属于新一代的登山者。
  
  巅顶上的女人 王秋杨与王静
  
  在王石之后,中国多少起来了一点商界明星登山的热潮。这里的明星人物,可谓有三王。除了在明星舞台颇为活跃的王石之外,商业明星的登山者里,还有两个略显低调的女企业家:王秋杨、王静。王秋杨为北京今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在登山及探险方面:王秋杨是第一位到达“地球三极”(地球三个坐标:南极点、北极点、珠穆朗玛峰)的华人女性、首位完成“7+2”探险活动的中国女性(登顶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及徙步南、北极极点)。虽然这些活动在整体上都是属于比较完善的商业体系,但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尤其在中国这样的以物质占有代表成功的个人评价标准下,在伪善与假装成为一种风气的商界形象下,王秋杨的本真、吃苦、坚定,也是无数美貌、有钱女子根本做不到的。登山的辛苦,就算是商业登山的话,那种辛苦、恐惧、风险,也不是一般女子所能承受的。对于王静来说,也是这样的。王秋杨、王静,对比民间登山的最早期人物(1999年左右),历史尚不算长。但因自身经济基础、个人生活经营平台的好条件,这几年的登山成绩进步飞速。
  
  王秋杨在2003年10月第一次与登山“亲密接触”,登顶哈巴雪山(5396米)。之后有西藏启孜峰、四姑娘山二峰、厄尔布鲁士、慕士塔格峰、乞力马扎罗、卓奥友峰等。2007年5月,她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成为首位到达“地球三极”的华人女性。2010年7月登顶北美最高峰――麦金利峰(海拔6193米)。
  王静是中国第家上市的尸外企业“探路者”的女老板,她的登顶8000米名单有:马纳斯鲁峰、希夏邦马峰、珠峰、卓奥友等,是中国内地登顶8000米山峰最多的汉族女性。她在滑雪方面也有不锚的成绩:2009年2月,以业余选手名义参加“全国滑雪登山竞赛”,获女子个人赛第四名,并进入国家队。代表中国参加“2009亚洲滑雪登山竞赛”取得了第九名的成绩。王秋杨、王静都是孩子的妈妈。王秋杨则早早把10岁的孩子带到四姑娘山去攀登四姑娘山二峰,2007年2月则携两个儿子登顶乞力马扎罗。
  王静认为:“只要你愿意,人人都可以。如果从来没有尝试过,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如果有人给你很多钱,你愿意去登山吗?如果你真的愿意,没有钱你也可以去。或者说这个梦想足够强烈,你为着这个梦想去努力去挣钱,直至你达成梦想。”
  王秋杨社会关怀力更多关注在藏区的发展:她创建苹果基金会,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面向藏区的慈善基金会。2003年10月,她向阿里地区捐款1000万,修建四所“苹果学校”,成立“苹果慈善基金会”并每年投入500万元。迄今,设立了“苹果赤脚医生工程”等多个公益项目。经济、事业上的成功,在中国内地已经有不少女企业家可以做到。但能在登山、生活、慈善方面,走“反熵”
  (王小波语)效应的王秋杨、王静这样的女老板,真的很罕见。这个社会,需要更多这样内心强大坚定、外在朴素低调、做事踏实的女企业家登山者。她们是时代的风景,她们是高山顶上的女人,她们是妈妈,她们也是时代的印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