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钳工实训报告 [创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的坚实基础]
 

钳工实训报告 [创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的坚实基础]

发布时间:2019-01-20 03:49:19 影响了:

  摘要:有效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结合本校的实践经验,从打造工学结合的坚实基础出发,论述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基础
  作者简介:李中民(1962-),江苏仪征人,江苏省仪征工业学校高级讲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和电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20-0046-03
  
  职业学校积极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式及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学中有工、工中有学”,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模式。
  它的基本内涵是校企合作、双向参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基本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具体表现是由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通过学习与工作相互交替、融合的途径,将学校的学习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工作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作为主体的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要在学校接受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教育,又要在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还要在企业完成一定的生产性作业。因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课程体系深入改革基础上的培养模式,是一种依赖于雄厚实验实训条件的培养模式,是一种需要大量“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模式。
  
  二、目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职业学校积极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不少经验,但也存在着的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盲目跟风。有些学校,没有认真研究自身特色和条件、工学结合的特点和要求,生搬硬套,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简单地分解为校内理论和校外实习两个方面,随意改变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甚至是将校外实习变为学生自行安排,不作要求与考核。
  2.“工”过了头。有些学校,一味强调企业岗位实践教学,过分压缩校内教学,无节制地增加实践时间,甚至将学生作为简单劳动力,大段时间地安排到企业进行所谓的顶岗实习,企业也仅仅将学生作为廉价甚至是免费劳动力来使用。个别学校还以此来缓解校内教学设施紧缺和师资不足的矛盾。
  3.企业缺乏动力。由于现行的国家企业管理体制和政策不利于企业参与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由于企业不能认同承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没有看到对职业教育的投资是生产性投资,没有认识到自身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直接受益者;更由于部分职业学校服务企业的意识不强,把应由学校承担的教育培养责任简单地推给了企业,使得众多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学生没有顶岗能力之前,在现行的政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不可能奢求企业允许学生在生产岗位上有太多的实训时间。而对学生通用技能、专业素养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职业学校深化实训基地的建设、加速“双师型”师资培养、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这其中,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作用。
  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依托。强大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能给学生构建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训练情境,而且能为课程改革的深入创造前题。只有依托实训基地,才能深入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模式改革,才能广泛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才能以实际的工作要求进行教学。
  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双师型”师资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也是锤炼“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过程。在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组织教师制定建设方案、确定功能设置、研制和选配设备、安装和调试设备等,可使专业教师拓宽专业知识面、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厚实工学结合产教研结合能力,满足教师更新知识的需要,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技术推广和应用、解决技术难题的综合能力。
  3.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顶岗技能的重要载体。有了功能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才能营造全真的实训环境,将“工厂”建到学校;才能使学生在大量“做”的过程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才能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参与真实产品的加工或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项目;才能做到人才培养“七合一”。
  4.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吸引企业、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学校实训基配备先进的生产性设备、具有生产性功能和技术服务内涵,企业才能让学校加工产品、培训员工、共同研发,职前学生的培养才能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职后员工的培训才能针对企业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和薄弱环节开展。学校体现出为企业服务的本质,有能力为企业解决实质性的人才、技术问题,校企合作才能形成互惠双赢的长效机制、向纵深发展。
  
  四、仪征工业学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及经验
  
  仪征工业学校在把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和解决学校发展问题的突破口、把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与课程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构成完整链条以及开发并且赋予实训基地更多功能的思想指导下,以突出教学主体、扩大社会服务功能、实现工学结合产教研结合为目标,使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了“六化”、促进了“三结合”、推进了“两改革”、达到了“一提高”。
  “六化”:即投资主体多元化、基地功能多样化、基地布局生产化、内部环境文化化、建设过程培训化、运行机制市场化。
  投资主体多元化。我校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多元投资建基地。目前,已有与台商合资我方控股的扬州英翔驾驶员培训学校,与上海汽车集团公司合资的荣威汽车仪征4S店,与企业、学生合资的学生创业基地汽车美容店,与美资爱斯姆合金材料(仪征)有限公司合资在数控实训基地设立的“生产示范岗”,由南京肯信精密机器制造有限公司设立的“肯信・嘉翼数控”奖学金等。
  基地功能多样化。我校实训基地融教学、实训、培训、鉴定、生产、研发、文化传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能够把握产业发展的走向,符合“培训顶用人才、提供技术服务、推介产业文化”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在功能设置、设备选配、环境布置、文化建设等方面贴近了生产实际的需求,模拟了生产情境,符合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要求。如汽车专业实训基地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格局,“一体”是基础项目、整车、钣喷、综合项目实训基地和汽车博物馆,“两翼”分别是英翔驾校、荣威4S店。
  基地布局生产化。实训基地布局必须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前提下,兼顾生产功能,为发挥基地的效益、创造企业生产氛围提供条件。因此,我校实训基地在厂房高度、面积大小、采光方案、电力配备、高压气源供应、材料运输等方而,均要同时满足实训和生产需要;设备布局按功能分区,用不同色彩区别,标识警示语规范;工量具室、配件库、办公用房、接待用房等一步到位;设备配置遵循基本技能训练的常规设备与专业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的先进设备兼顾,训练设备的技术含量和现代化程度与企业生产水平同步,设备的投入与实训项目开发同步,设备以工业生产型为主的原则。如汽车实训基地,分实训教学与技能培训区、对外销售区、对外维修区、驾驶培训区、汽车文化展示区五区,形成基础实训、电器实训、板金喷涂实训、美容装璜实训、整车综合维修实训、检测服务、驾驶培训、销售服务、维修服务、汽车文化展示等十大中心,使汽车实训基地成为了强大的校企合作的实体。
  内部环境文化化。我校结合CI战略的推进,把专业文化建设作为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硬件建设同步设计、实施。一是积极借鉴现代企业文化,将企业理念、生产方式和“5S”管理融入到专业文化建设中,形成了与企业相适应的专业理念、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岗位的适应性。二是积极营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氛围,以此潜移默化地引导和熏陶学生,稳固专业思想,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汽车专业建成了300平方米汽车博物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汽车与社会、汽车名人、著名汽车公司与品牌、汽车环保与安全、汽车消费等五个主题,四周放置了150多个精制的各时期、各品牌的汽车模型。此外,在博物馆的中间有三个大型展台,集中展示了各专业学生的创新作品和技能作品。三是各专业均制定了学生若干“应会应能”要求,明确了专业基础能力,便于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四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能主动关注所在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革新意识。
  建设过程培训化。近几年,我校紧紧抓住机电专、汽车、电子信息专业先后创建江苏省“十五”、“十一五”示范专业和汽车专业创建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机电专业创建省级数控实训基地的契机,充分利用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配合其他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培训,锤炼“双师型”教师队伍,使专任专业师资素质迅速提升。目前,全校96名专业教师共中,60人获三级、26人获二级、1人获一级职业资格证书。
  运行机制市场化。汽车实训基地的“两翼”即英翔驾校和荣威4S店是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汽车实训基地的本体、数控实训基地、机加工实训基地、电子电工实训基地、服装实训基地等也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技术服务、来料加工、共同研发等多项经济活动。
  “三结合”:即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的紧密结合。
  我校实训基地的设备在满足教学需求的同时还能开展生产性社会服务,有自己的产业和产品,形成了既是学校又是企业的氛围和既是基地又是工厂的环境,使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我校能顺利实施。如汽车实训基地有了驾校和4S店,不仅使汽车专业具备了开办汽车及零配件制造、汽车营销、汽车维修及售后服务、汽车美容与装潢、汽车驾驶等专门化方向的硬件条件,形成了完整的专业链群,而且使教师有了稳固的产教研基地,学生有了便捷的工学结合基地。机电专业企业生产“示范岗”的企业员工严格按本企业的行为规范、工作流程、管理要求等行事,真实地进行企业化生产和管理,使我校师生在日常教学和实训过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企业文化和现代职业人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依托实训基地,我校师生还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共同进行产品研发、研制,共同进行产品的生产加工,随时应企业的要求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近两年我校师生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研发的项目有20余项,其中有6项获得仪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两改革”: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改革。
  我校依托实训基地,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积极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及时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数的比重,使实践教学课时数占50%以上;广泛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方法;积极开发与企业用人要求密切结合的,对学生就业有帮助的,与相应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项目课程。因此,我校汽车专业、机电专业分别于07、08年被确定为省课程改革实验点。
  “一提高”:即提高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近三年全校96%以上学生参加了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三年制中职生四级职业资格通过率达98%,其中获两个四级证书的达11%,五年制高职生三级职业资格通过率达85%;08年对口单招技能合格率高达98%,实现对口单招高考扬州“十连冠”、稳居全省前列;08年在江苏省学生技能大赛中1人获一等奖、5人获二等奖、28人获三等奖,位居扬州市二产类中职校榜首;近三年三年级或五年级学生顶岗实习协议率达98%,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当年就业签约率达97%,对口就业签约率达80%。因此,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百所特色职业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通过精心建设和充分发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作用,通过现代化技术装备、工作流程、规范操作及企业文化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人才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加强职教实训基地建设 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7-6-21.
  [2]韩包海.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报,第16卷第6期(2007-12).
  [3]雷世平.试论推进工学结合的保障条件[J].常州:职教通讯,2006,(5).
  [4]邱开金.科学开展生产性实训[N].中国教育报,2008-3-4.
  [5]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Z].https://blog.省略(2008-07-12).
  [6]刘家枢、徐涵.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17).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