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发布时间:2019-01-23 03:49:03 影响了:

  摘要: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是研究型大学的育人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学分制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构建基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营造研究型大学高素质人才成长空间。
  关键词:培养方案;管理机制;实践空间;文化氛围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的课题。随着高等教育教学观念的日益更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越来越得到高等教育界的普遍重视。作为研究型大学应特别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从学分制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入手,积极探索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性创新教育模式:统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总体培养方案,构建基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全面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调动学校各方面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为高素质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
  人才培养方案的“三位一体”,强调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训练为载体、第二课堂为拓展。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就是要优化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柔性教学计划;发挥实践训练的载体作用,营造个性发展的实践空间;统筹规划第二课堂教学,活跃校园科技文化氛围。最终在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多方位支持学生个性发展,为高素质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成长空间。
  
  一、注重个性化学习,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要把因材施教的育人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坚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人才培养过程的柔性,通过支持学生个性发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首先,在“三位一体”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尽量压缩课堂教学学时,四年制工科专业的课堂教学应控制在2300学时以内,非工科专业也应在2500学时以内,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其次,课程体系也必须进行全面的统筹优化,打破课间壁垒,进行课程的重组与整合,提高课程的综合性、系统化和现代化水平;第三,必须改变以往专业对口的狭隘教育观念,把宽厚的基础教育与灵活的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公共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比例以5.5:3.5:1为宜,以保证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厚重;第四,在压缩专业课堂学时,应按不同专业方向灵活设置专业课群组,拓宽专业面向,增强学生就业适应性。通过优化培养方案,强化基础教学,为学生在本专业继续发展夯实基础,形成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后劲,在宽口径培养中形成提高能力和素质教育并重的良好格局。
  要实现“三位一体”的柔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依靠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不断完善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在压缩授课学时的同时,要注意提高选修课的比例并丰富其内涵,以便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为学生设计个性学习计划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根据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优化选修课的结构和内容,开设学科交叉的素质教育课程、将学科研究前沿内容纳入选修课程、整合科技发展的新知识课程以及设置新结构体系和内容的专业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和就业意向在全校范围选课,自主设计知识结构并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
  
  二、以人为本,创新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教学管理机制
  
  按照“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从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观点出发,学校必须创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充分发挥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优势,推进教学管理改革。遵循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实行全面选课的弹性学分制,创新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管理机制;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建立适合国情的学分制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在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学习计划的柔性和学习时间的弹性,以灵活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营造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在自主完成大学学业的过程中养成独立自主的个性品质。
  弹性学制应允许学生提前或延后毕业,把学业时间的单位从年缩短到月,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极大的自由度。以学生为本,放宽对学生每学期最低修读学分的要求,给学生宽松、自由的学习时间,凭个人志趣自主设计学习进程,为高素质人才自由而全面地成长创造了条件。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灵魂在于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允许确有特长或有特殊困难的学生转专业学习,使其个性和特长得以发挥,学生不仅可以申请课程的免修考试,还可以跨年级、跨专业、跨学院选课。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就是要从制度上保证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做到一人一张课表;只有大多数学生能自主地设计适合自己的培养计划,主动参与跨年级、跨专业、跨学院的选课学习,才能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
  “因材施教”就是要在大规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具体实现教育教学的分类指导和分层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基础条件好、有创新潜质的拔尖人才。学校可建立优异生培养制度,在注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选拔部分成绩优异的本科学生,为其配备导师,从课程学习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等方面进行个性化指导;优异生在本科高年级阶段就像研究生一样,充当教师的科研助手,多方面培养其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试办理工综合班,从每届招收的新生中选拔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在一、二年级集中组班学习,强化数理化基础知识,同时提高计算机及外语课程的教学起点,两年后选择专业继续学习并参与优异生的复选和培养,进一步丰富优异生培养的内涵。通过校企合作,开办“定单+联合”式的各种特色班,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为支持学生发挥学习潜质,全面实施辅修与攻读第二专业制度,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的空间,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将辅修与攻读第二专业的教学计划纳入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统筹考虑,全面放开辅修与攻读第二专业并规范其管理。 开展辅修与攻读第二专业的工作,可以充实学生的大学生活,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学生可通过学习考上了辅修或第二专业的研究生或者在辅修、第二专业领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凭个人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学校也通过培养多种规格人才的实践,扩大了因材施教的学生受益面,拓展了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有效途径。
  
  三、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拓展自主创新的实践空间
  
  实践教学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三大基本支柱之一,必须在统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进行系统设计。培养实 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就必须从强化实践、突出创新的角度出发,构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培养的“三层次两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在着力强化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践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包含基础层、提高层和综合层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平台。
  基础层:依托学校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着力训练学生基础实验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体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培养;提高层:依托各学科专业中心实验室,通过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和选修实践教学等环节,着力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个性创新的能力,体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个性化培养;综合层:依托设立创新基金、实验室开放基金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着力于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实践和个性创新的能力。
  “三层次两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构建了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循序渐进、系统全面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实践方法、训练基本实验技能打下了基础;强调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和课外科技活动的有机结合,鼓励实践创新能力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学习的个性培养,增强其实践动手和科技创新能力。
  围绕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还应深入开展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改革,并与之相配套地进行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实践。通过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优化配置学校的实验教学资源,淘汰陈旧落后实验,整合更新传统实验,增设现代化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实验教学的创新性含量和现代化水平,从管理体制到硬件环境拓展实践教学空间。
  加强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强化科学研究对学生个性培养的促进作用。学校可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在师资、设备和技术方面的资源优势,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参与自主科研与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全面锻炼,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四、统筹第二课堂教学,创造个性化学习的科技文化氛围
  
  “三位一体”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从统揽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出发,强调课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与相互支撑,必须加强对第二课堂教学效果与育人作用的统筹;为了以健康向上的校园科技文化去主导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个性化学习和素质拓展的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对第二课堂的规范化管理,将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学生个性的学习与创新活动纳入第二课堂教学计划;另一方面,建立第二课堂学习的激励机制,把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落在实处。
  第二课堂的丰富需要投入较大资金进行条件建设,重在营造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氛围。建设大规模的文化艺术、科技活动、体育运动带学生活动中心,形成功能齐全、形式活跃的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支撑第二课堂教学的落实。依托校内外实践教训基地建设,发展学生科技文化社团,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自行组织各种科技创新活动。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组织并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形成学校齐抓共管,学生踊跃参与,形式丰富、内容充实、特色鲜明的第二课堂学习氛围,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成长条件。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还必须通过精心选派优秀指导教师,提供实验设备条件,划拨专项资助经费、制定激励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课外学科竞赛及科技创新活动。
  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要在学校形成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必须从注重学生个性培养的观点出发,通过强有力的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的建设,促进高素质人才健康成长的校园氛围日益完善。应该认识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是学校办学的系统工程,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及其管理都处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惟有不断地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高等学校才能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科学研究的园地。
  
  责任编辑 杨裕南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