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祥林嫂 [祥林嫂能叫“老六嫂”吗]
 

祥林嫂 [祥林嫂能叫“老六嫂”吗]

发布时间:2019-01-24 04:09:30 影响了: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作家在细节上花了很大功夫,如一个细小的动作、一种微妙的眼神,一句随意的言辞,一些特定的姓氏称呼等等。细细品味、咀嚼这些细节,我们能从中发现很多作家寄寓其中的意味。这些意味,对于了解作品的内容、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掌握作品的主旨等具有重要意义。鲁迅小说《祝福》,其中就有关于祥林嫂姓氏的细微问题,小说中只提到祥林嫂嫁给了卫家山的卫祥林,所以大家都叫她“祥林嫂”,这是封建社会的习惯称呼。可后来祥林嫂再嫁给贺家埃的贺老六时,为什么人们没有按习俗叫她“老六嫂”呢?是作者的疏忽,还是另有深意?学生能理解其中的缘由吗?
  看来,这个问题虽然细微,无人提及,但笔者以为搞清楚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对于把握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悲剧意义,了解有关封建社会的礼教思想、贞节观念,应该会有一定的帮助。
  按封建社会的礼教习俗,妇女是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和地位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连原有的姓氏都要改叫夫家的。据小说介绍,祥林嫂没有自己的姓名,也不知道她是哪个地方的人。因为嫁给了卫家山的卫祥林,所以大家都叫她“祥林嫂”。这是封建社会的普遍叫法,对于旧中国20年代的鲁镇来说,人们也习惯于这种叫法。因此,这个称呼是被当时的人们所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也就是说,祥林嫂的第一次婚姻是合法合理合当时社会传统的礼法观念的。
  而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则与第一次有了质的不同。小说中说到祥林嫂嫁给贺老六是被逼的,是她婆婆强行从鲁四老爷家将她抓走“待到祥林嫂出来掏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样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然后将她卖至山里的贺老六家,“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这次婚姻完全是不合法不合理更不合祥林嫂乃至当时鲁镇的人的传统礼法观念的。因此祥林嫂进行了坚决反抗――“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反抗得异乎寻常。这种反抗的根源,在于封建社会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不允许了。鲁四老爷正是因为讨厌祥林嫂再嫁,而且都死了丈夫,不能容忍她的晦气,害怕玷污了祖先,所以才不让祥林嫂做祭祖的事。所以,祥林嫂不愿再嫁,不是留恋鲁四老爷家自由幸福的生活,也不是因为抗议婆婆卖掉她,更不是贺老六的问题。对于被封建思想禁锢的妇女来说,再嫁是非常耻辱的事,祥林嫂为了自己所谓的“贞节”进行了最强烈的反抗。所以,她自己是不承认这门亲事的,尽管她与贺老六是事实夫妻,也有了孩子阿毛。
  另外,文中还说到,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也非常反对,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可见,连柳妈这样的所谓“善女人”都反对祥林嫂再嫁,足以证明当时的鲁镇封建礼教思想极其严重。人们都和祥林嫂一样反对再嫁,以再嫁为耻。可见,当时的人们也是不承认祥林嫂再嫁这桩亲事的。所有的人(包括祥林嫂自己)都不认同这婚事,所以也就没人把祥林嫂改叫“老六嫂”了。
  由此看来,祥林嫂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却也深受封建节烈观的影响。封建礼教思想对中国人的毒害是多么深重,不仅在鲁四老爷这样保守的乡绅头脑中根深蒂固,而且深入到社会最底层的百姓心中了。祥林嫂对再嫁反抗越激烈,就越能说明她受的毒害之深。可见,祥林嫂是一定不能叫做“老六嫂”了。
  祥林嫂不能叫做“老六嫂”,鲁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作者这样处理的目的,正是要借此揭露中国封建社会盛行的礼教制度和贞节观念毒害人、摧残人的罪恶,突出其“吃人”的本质。祥林嫂说到底就是被程朱理学所崇奉的旧礼教、旧迷信迫害死的。这样更加突出了小说的悲剧气氛和悲剧意义。祥林嫂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封建礼教思想的社会里,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可惜她一条都没有达到,所以她的结局注定是悲惨的,她的遭遇是无人同情与怜惜的。
  
  (作者单位:绍兴市第一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