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
 

【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

发布时间:2019-01-21 04:03:56 影响了:

  时下经常听到一些人提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愿这是一种良好的愿望。   经常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人,往往并不是真正关心孩子的人,而是关心孩子身后那源源不断的经济来源,为了让家长愿意掏钱,找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似乎是关心你的孩子,关心你的孩子的未来,其实是在意钱。人才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需要巨大的投入,而一些人乐意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迎合家长和小孩希望成为小人才、希望成为大人才的心理,希望家长在孩子身上多投入。经常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人还意在暗示只要参加了由他们组织的各种培训班等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就能成为人才,而恰恰没有提到成为人才是需要尊重客观规律的。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是一种宿命论,认识观上是僵化的,即意味着如果一个人输在起跑线上,那他的途中是很难改变落后位置的,不承认甚至否认经过人的主观努力,能够改变落后位置、能够改变面貌。一个人一旦落后了,那他就很难再赶上来,否认了教育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一个人要对社会、对人民有所贡献,这个贡献有大有小,不可否认,作为人才,他对社会的贡献会大些、会直接些,而相应的,社会也会给人才更多的回报,较高的社会地位,丰厚的经济收入,以及多人的尊重和羡慕,所以,每个人都想成为人才,每个孩子都想成为人才,每个孩子的家长也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人才,成为有一定社会地位、受人尊敬的人才。但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步到位的,小人才不一定长大了就能成为大人才,相反,小时候很平常的人后来未必不能成为大人才。古今许多小神童长大后很平凡,而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小时候却不显眼。我们的基础教育领先于西方国家,值得从事基础教育的人感到骄傲,而我国创新性等不如西方国家,更需要我们反思,也需要我们从事基础教育的人反思,为何小时候领先,却不能可持续领先和进步。
  我们的中小学生没有输在起跑线上,甚至还领先于起跑线上,但这是以机械重复的教学,大量的作业等牺牲学生的休息,剥夺他们的好奇心,有损他们的身心健康换来的。当我们津津乐道于领先时,很可能西方那些国家从事基础教育的人以及孩子的家长对此不屑一顾,不解地在想:“东方的这些人在干什么?干吗这么拼命?”虽然西方国家的有些孩子对有些知识掌握得不够准确,不够牢固,但却保持着对学习的兴趣、对未知探索的渴望、对创新的不懈追求,为以后长期的可持续学习、可持续创新、可持续领先奠定了基础。教育对社会的最终贡献不是看学生小时候领先了人家多少,而是看学生能否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输”字就道出了说者和听者的有意或无意的强烈的功利心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同学间应该是友好的、合作的关系,而“输”字就包含了学生和家长的焦虑心理,同学之间成了一种对手的关系,是输赢竞争的关系,不是你上清华,就是我上北大的关系。在孩子面前提到这句话,也将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微妙的影响。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条起跑线应该从哪里算起?家长的功利心理有多重,某些人对他人的物资利益有多渴求,起跑线就可以无限量提前,换来的是越来越小的孩子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家长的“重托”,父辈等小时候没能实现的愿望要在自己身上完成,在我们的许多家长头脑中,以为起跑线和终点线是一条可以看得见的直线,是一条只要家长有所投入以后就一定有巨大回报的直线,而在现实生活中,在各个工作领域,要想有所成就,都要接受许多挑战,克服许多困难,尤其在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中,往往要经历许多挫折,最终能够跑到理想终点的人是少数。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还在于给人一种错觉,以为只管认准目标拼命地跑就可以了,跑步是需要反思的,学习更需要反思,不反思的学习是难以进步的。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提出这个命题的是何许人也?对孩子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客观的、多维的,可以横向比较,也可以纵向比较,而现在有些人只根据很少的一部分(主要是学习方面)进行比较,是不科学的、不全面的、不客观的,是不负责任的,为了他们的利益,可以重复这句话好多次,说的好严肃,说的好急切,说的好感人。这一切只是希望家长尽快与他们配合。谁似乎都可以当裁判,谁都可以吓唬吓唬别人,只因为了一些利益。
  (作者单位:福建教育学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