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曹刿的取胜之道]曹刿论战
 

[曹刿的取胜之道]曹刿论战

发布时间:2019-01-24 04:09:02 影响了: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名篇。其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其功首推曹刿。曹刿的取胜之道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请先看曹刿的“知己”
  
   1.知肉食者“鄙”,挺身而出
  
   从曹刿和乡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曹刿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认识。“肉食者鄙”已为乾时之战所证明,那一次“公丧戎路,传乘而归。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左传》庄公九年)。如今齐军压境,岂可再让国家败在他们手中?所以曹刿感于匹夫兴亡之责鼓足了勇气,挺身卫国,
  请求入见。
  
   2.知鲁庄公“平庸”但不“昏庸”
  
   曹刿求见鲁庄公,除了因为爱国,还因为知道鲁庄公虽然平庸,但不昏庸。事实也是如此,鲁庄公把战争的胜利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鲁庄公能实事求是,虚心听取下层人士意见,知人善任,不以身份取人,超常规破格使用曹刿,让曹刿直接参与指挥,而且言听计从,说明他平庸,但还不是昏君。否则,曹刿是不会请见辅佐鲁庄公的。
  
   3.知鲁庄公得民心
  
   有政治远见和军事素养的曹刿深知民心向背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所以他应知道鲁国的国情,知道鲁庄公还是有些得民心的,知道弱小的鲁国与强大的齐国可以一战。这也是他请见的原因之一。拿鸡蛋去碰石头的事曹刿是不会做的。至于战前曹刿和鲁庄公的三问三答,是曹刿想通过自己一步一步地启发使鲁庄公从思想上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君必须忠实地为百姓办事,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在战争中得到人民的支持。这是为老百姓的今后服务,为鲁国的长远发展考虑的。
  
   4.知我弱
  
   我想曹刿对鲁国的实力再清楚不过。春秋时期,鲁国是二等国,曾并九国,与齐国相比是小国,是弱国。因此作战中要讲究计谋,要把握战机。
  
   5.知己方士气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在鲁国境内)。从历史背景看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曹刿知道鲁国是反侵略战争,是正义之战,所以鲁国必定是上下同心,士兵们同仇敌忾,战斗力旺盛。
   再看曹刿的“知彼”
   1.知敌强
   曹刿同样知道齐国的情况。当时齐国是一等国,曾并国三十五(一说三十),要比鲁国强大得多。所以齐军一开始就“三鼓”想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
   2.知对方士气
   曹刿深知齐军知道此次战争完全是齐桓公挟私愤进行的报复行为,是不义之战。这也是齐军在三鼓后士气由亢奋迅速衰惫的重要原因。所以和这样的军队作战,只要把握战机必胜无疑。
   3.知对方不是诈败
   当齐军大败,纷纷溃逃之时,曹刿制止了鲁庄公轻率追击,而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警惕齐国诈败,不忘实地侦察,确证齐军是败溃而非诈退,才下令追击,最终鲁军大获全胜。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刿是个谨小慎微的人,不会打无把握之仗。曹刿正是对一切都已了如指掌,又深谙战略战术,何愁不胜呢?这也正是曹刿“远谋”之处。
  (作者单位:兴化市沈伦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