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神童庄有恭启示 中国古代神童类型及其启示
 

神童庄有恭启示 中国古代神童类型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19-01-25 05:08:53 影响了:

  华夏中国,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家。在她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上,曾出现过无数的“神童”,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而又灿烂辉煌的文化画卷,增添了异彩。   所谓“神童”,指的就是那些智商超常,或天赋极高的少年儿童。更具体一点说,就是指那些成熟较早、聪明过人、智力超群、才思敏捷的孩子。他们并非什么神仙下凡、星宿转世的“神”,而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现实社会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是一些才华横溢、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
  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还没有“童子科”,专门选拔那些绝顶聪明、具有超群才华的少年儿童。那些通晓儒家经典和会作诗文歌赋的早慧儿童,由地方官吏、朝廷大臣推荐,或个人报名,都可以参加考试。中选者称为“举神童”,或送入官学深造,或授以官职,这在当时是一件很荣耀和为人羡慕的事情。
  在这些早慧的少年儿童中,有的巧思善辩,如甘罗、刘弗陵、孔融、曹冲等;有的敏于应对,如黄庭坚、解缙、周起渭、王尔烈、宋湘、李士彬;有的精通诗文,如曹植、王勃、王维、李白、白居易、李东阳、梁启超等;有的工于琴棋,如林杰、王守仁、叶小鸾、夏完淳等;也有的擅长书画,如王羲之、王献之、苏小妹、苏轼等;还有的文武兼备、智勇双全,如荀灌、李寄、耶律铸、秋瑾等。
  如果我们将中国历史上的神童作一个粗略的归纳,就会明显地看到,他们成长、发展的结果,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幼年时期颖慧超群,随后得到精心培养和健康的发展,长大后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成为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艺术家、文学家或学者。例如唐代的王维曾官至尚书右丞,又是杰出的诗人与著名画家和音乐家;李白成为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泌为著名政治家,历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宰相,封邺侯;白居易官至刑部尚书,又是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北宋的杨亿曾官至工部尚书,又是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晏殊数十年历任要职,官至宰相,又是著名的文学家;司马光曾入朝为相,又是杰出的史学家;苏轼则是一代旷世奇才:诗词、歌赋、文章、书画、琴棋样样绝佳,属于一个全方位的艺术大师。明朝的杨慎一生好学博览,成为“明代著述第一人”;于谦官至兵部尚书,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张居正官至内阁首辅(宰相),成为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清朝的林则徐官至湖广总督,成为封疆大吏,又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和文学家;魏源则是晚清睁眼看世界的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张之洞数任封疆大吏,累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宰相),又是著名文学家;黄遵宪则成为晚清杰出的外交家和爱国诗人,等等。
  第二种类型,幼年才华横溢,却天不假寿,英年不幸早逝。这种类型的“神童”又有两种情形:其一,尚未成年(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标志着已经成年)便夭折了,就像一颗闪亮的新星,刚刚出现在天边,尚未升到天空就被黑暗永远吞没了。例如曹冲只活到了13岁,苏福只活到了14岁,夏伊兰只活到了15岁,林杰、曹宗、戴大宾、叶小鸾、夏完淳、陆�华等人只活到了十六、七岁;苏小妹、邢居实等人也只活到了19岁。
  其二,虽然已经成年,并以卓越的才华奠定了自己在历史上相关领域的地位,正待进一步发展或大展宏图的时候,却因各种原因而不幸早逝;就像一颗划过长空的流星,留下一束耀眼的光芒就永远消亡了。例如汉昭帝只活到了21岁,唐初的徐惠(唐太宗的妃子)只活到了24岁,晋明帝只活到了27岁,唐代杰出诗人王勃、李贺也只活到了27岁,明代宪宗时的礼部员外郎洪钟仅活到了27岁;清代著名诗人黄景仁去世时年仅34岁,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的状元莫宣卿,去世时也只有34岁;三国时魏国杰出的文学家曹植,去世时亦只有40岁。
  第三种类型,幼年天资聪慧,才思敏捷,可忽视了后天的培养和努力,成年后则无所作为。北宋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王安石曾经写过一篇名文--《伤仲永》,介绍浙江金溪一个农家子弟方仲永,无师自通,从5岁开始善作诗,且“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可后来未拜师指导,也未努力学习,结果到20岁时便成为一个极平庸、极普通的人。又如清末民初时期甘肃永登县的王炀(yang)龄,小的时候以“神童”之名誉满乡里,成年后却不求上进,结果未能成大器。
  综观中国历代“神童”成长、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不少有益的启示。
  首先,神童们的聪慧超群来自他们的勤奋好学和刻苦钻研。例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很小的时候便开始识字背诗,五六岁时便学习作诗,9岁时已精通作诗的音律,他学习极其勤奋刻苦,“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直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的地步。因此,他十五六岁时就在诗坛上崭露头角,得到诗坛名流的称赞。宋朝的司马光,6岁入学接受传统教育;从7岁开始,便广泛阅读,手不失卷,简直到了废寝忘餐的地步。为了抓紧时间多读书,不浪费光阴,他还自己设计用木头做了一个圆形的“警枕”。睡觉时,只要头从警枕上滚落下来,他就又披衣起床,挑灯夜读,直到天亮。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15岁时已经于书无所不通,文辞深醇,下笔有西汉之风。明朝的宋濂,6岁开始读书,每天要记诵2000多字的文章,9岁时便能赋诗。因为家里贫穷,13岁便辍学了。但他坚持自学,从不间断。买不起书,就向别人借书来抄,有不懂的问题,便虚心向别人求教,有时为了弄通弄懂一个问题,甚至顶风冒雨徒步数百里去请教。他发愤苦读,终因知识渊博,经纶满腹而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重用,被誉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晚清的魏源,7岁读书,白天在私塾如饥似渴地学习;晚上回到家里,又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广泛阅读,经常足不出户,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读书,以致偶然出来,连自家的狗也把他当作外人而狂吠不止。他后来曾写过一首诗回忆自己小时侯学习情况时说:“终日一编不离手,终岁不窥园外柳。”正是由于自己的勤奋努力,终于成为晚清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和文学家。
  其次,神童的成长和发展,应该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历史上的不少神童,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曾得到过那些有识之士、师长们的奖掖、提携。例如唐代杰出政治家李泌就曾得到张说、张九龄、严挺之等重臣的器重和关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曾得到老诗人顾况的赞赏、推荐;宋初杰出的文学家王禹(cheng)就得到过府官毕士安的多方关心爱护,培养支持,提拔他当府学的“小教授”。明初的大学者宋濂,曾得到过乡贤张继之的帮助,保荐他入府庠学习几年,打下了坚实基础。明代中叶的名相张居正,自少年开始,就一直得到湖广巡抚顾麟的精心培养和鼓励。晚清杰出的爱国诗人丘逢甲,曾得到过福建巡抚丁日昌的爱护和奖掖。晚清的大文豪、大学者梁启超,曾得到礼部尚书李端棼的鼓励、关心和爱护。清末民初著名的军事家和爱国主义者蔡锷,也曾得到大学者梁启超多方面的帮助、关心和提携,等等。
  当然,除了社会的大环境之外,神童们的成长更多的是来自家庭的培养和呵护。尽管中国古代神童的家庭出身,既有帝王将相,又有封疆督抚;既有学士名流,也有平民百姓。但总的说来,出自平民百姓之家的毕竟只是极少数,而绝大多数则是出身于官宦门第,书香之家。当他们的祖辈和父辈一旦发现他们的子孙天资过人时,就会采取有效的措施,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进行精心的培养,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和早日成才。例如唐初的徐惠,出生五个月便会喊人,不到一岁便能跟着大人说话。其父就精心培养她,3岁时便教她读诗赋文章。4岁就开始读《诗经》、《论语》。6岁时就能背诵儒家经典著作和很多古代名家诗文,8岁就会作诗了。宋代的苏轼,在他刚刚会走路说话时,父亲便开始教他认字背诗。到6岁时便送他跟眉山道士学习,7岁时就会吟诗作对,名闻乡里。明代的戴大宾,在刚学会走路说话时,父亲便教他学诗文;4岁时便能吟诗作对。5岁时就参加县试、府试、院试,都顺利通过,成为“秀才”;9岁时竟考中举人,14岁便点了“探花”。清朝的林则徐,三岁时便随父亲进私塾读书,6岁时就学做八股文,并能吟诗作对,12岁时就考取秀才。晚清的丘逢甲,两岁开始识字,四岁入私塾,六岁便能吟诗作对,七岁就会写文章。这些充分说明,环境对他们成长、成才的影响是很大的。
  再次,个人的勤奋好学固然重要,环境的影响亦不可忽视;然而,作为“神童”,其本身所具有的秉赋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东晋的王羲之,很小的时候开始练习书法,到7岁时就写得一手好字,名声远扬了。唐代的骆宾王从两三岁开始识字读诗,四五岁时便能背诵很多古代的诗文,且常常奇语妙句,出口成章;到7岁时,就写出了千古传颂的《咏鹅》诗。白居易出身才六七个月时,就能认识“之”、“无”两字;五六岁便能学着大人做诗;9岁时就能辨别作诗的声韵、音律。晚唐的林杰,幼颖悟,五岁时便会吟诗写文章;6岁时便写出了传颂千秋的《乞巧》诗。宋代的杨亿,五岁时才会讲话,可一开口讲话便会吟诗,并吟出了《登楼》那样想象大胆奇特的诗歌;到7岁时就能写出很漂亮的文章了。晏殊幼时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五六岁时就能吟诗作对,7岁会写文章,受到真宗皇帝召见和亲自考察,并被赐予“进士”,从此走上仕途。黄庭坚5岁时就能背诵“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7岁时便写出了《牧童诗》这样清新自然、立意新奇、想象丰富的好诗。明代的解缙,三岁时才开口说话,可一开口就会喊人,就认识字;5岁时便学习“四书”“五经”,看书过目不忘;一天与族祖一起玩耍,竟吟成五言绝句四首(《答族祖》);到7岁时,他就能见景吟诗,出口成章了。丘浚幼即识字读书,能过目成诵;7岁时便能吟诗作对。李东阳自幼练字,4岁的时候就能写出直径一尺的大字,轰动京师,曾受到景宗皇帝的召见;不到十岁便能赋诗作对,出口成章。清代的陶澍(shu),很小时就在父亲的督导下识字,四五岁时就学习“四书”“五经”,到六七岁时便能赋诗作对。晚清的张之洞,很小时开始读书识字,四岁时便能过目不忘,五岁时就会对对子,以致老塾师不敢继续教他了;父亲不得不重价为他聘请了一位告老还乡的老翰林来当塾师。黄遵宪从两岁开始,曾祖母便教他唱山歌、儿歌;三岁开始就教他背诵《千家诗》,四岁就进了私塾;到六七岁时,不仅能背诵“四书”、“五经”,还会吟诗作对,且出口成章。这些都是一个人成材的基础。因此,当发现小孩有过人秉赋时,就必须及时地加以引导和培养。
  
  程翔章,大学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