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工笔写意挥洒自如,画面诗魂浑然天成_挥洒自如
 

工笔写意挥洒自如,画面诗魂浑然天成_挥洒自如

发布时间:2019-01-27 03:50:09 影响了:

  摘 要:辛弃疾闲居江西农村时所创作的田园词,以多彩的画笔描绘农村风光,咏赞壮丽河山,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推动了南宋前期词风的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认为对辛弃疾的田园词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试从其田园词创作的一个角度探讨其田园词的绘画美。
  关键词:田园词 工笔 写意 章法 意境
  
  辛弃疾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深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他的爱国词作,情辞慷慨,爱憎分明,艺术感染力很强。但是,“豪放悲壮”一词是远远不能概括辛词“驰骋百家,搜罗万象”的风格的。他还以多彩的画笔描绘农村风光,咏赞壮丽河山,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特别是他闲居江西农村时所创作的田园词,更是大放异彩,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推动了南宋前期词风的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试从其田园词创作的一个角度探讨辛弃疾田园词的绘画美。
  
  一、辛弃疾田园词的绘画美之写意
  
  中国画传统技法向来有工笔与写意之分,辛弃疾在他的田园词中左右开弓,工笔和写意兼而用之,挥洒自如。
  写意,即用最节省的笔墨表现出物象的形与神。最能体现这个特征的是《清平乐・村居》。全词不用“人在画图中”的咏叹来直接抒发主观感受,而是置身局外,静处闲看,客观摹状,传神阿堵,在美好风物应接不暇的湖佳处,摄取了特具画意诗情的人物活动镜头,组成了江南农村的清秋风景画和劳动风俗画。
  词的上片,先画农家全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手腕微动处,几间低矮的小茅屋,已像一个老人似的蹲在了小溪边,小溪的水缓缓地流过,而溪边长满青青的嫩草。词人在这里只淡淡的几笔,就点染出一个简朴幽静的农家环境。然后笔锋一转,侧重描画白发老农,“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先闻其声,再出其人,与起首两句一动一静,构成画中点睛之笔,尤其“媚好”、“白发”两词使老农形神并貌跃然画中。
  下片写农村劳动生活的具体片段,几笔白描,一幅速写,勾摹出三个不同的人物姿态和神情。你看:赤脚踩过青青的草地,趟过浅浅的小溪,在溪东的地上大孩子正在给豆苗除草,在日光抚照下的茅屋前,二孩子正在编织鸡笼,我们也可以顺着老婆婆的眼神,惊喜地发现,在小溪的拐弯处,最小的那个孩子正卧在溪边青石上,悠然自得地剥着莲子吃。这一幅饶有生活气息的三男动作描摹,流水行云,姿态横生。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真是明白如话,也鲜明如画,与上片“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两位老人的形象相互辉映,有形有声,意境浑成,而这同时,所展示的野外豆苗,门外鸡群,水面青荷,与上片的茅屋、小溪、青草相辉映,更勾勒出一幅绝妙的农村风景画。
  
  二、辛弃疾田园词的绘画美之工笔
  
  在大笔写意的同时,辛弃疾又粗中有细,注意运用工笔。工笔,顾名思义是用工整细致之笔描绘物象,对一些细节,描绘毫不放过。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作者行走在江西上饶黄沙岭途中,所看到的乡村景物及其所感受的情绪。
  词的上半阙勾画出一幅幽美的农村夏夜图,但所用的笔法与《清平乐・村居》截然不同。词人在这里突出一个“惊鹊”、一个“鸣蝉”、一个“蛙声”,我们仿佛看到:明亮的月光,照着那边枝上巢里的乌鹊,使它们都被惊动起来。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闻。这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凡是在乡村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色的人都会有所体会。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很灵敏的,它们在黑暗中一遇到明亮的光线时,往往乱飞乱啼。这一句所写的情景和苏轼的《次韵蒋颖叔》诗“月明惊鹊末安枝”的境界十分相似。下句,是写“半夜鸣蝉”。大概是清风吹动树梢惊醒了蝉儿,或是惊鹊飞鸣惊动了它,蝉儿也声声相应地叫了起来。在沉静的清风吹拂的半夜里,突然惊鹊离枝飞啼,蝉儿应声而鸣,这是一个多么清幽奇丽的景色啊!但作者似乎还不满足,又欣赏了另一美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两句点明季节是在夏天,正是稻谷扬花的时候。在整首词中这两句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因为诗也好,画也好,单是形似还不够,尚需达到神似,形神兼备,而辛词这两句把农村夏夜那些有田人家的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细细品味一下,那清凉的南风送来了一阵阵的“稻花香”和一片片热闹的“蛙声”!像是在诉说丰收年景一样。这是一个多么充满诗意的设想啊!作者把蛙拟人化了,写蛙懂得“说丰收”,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年景色,使之更为突出鲜明,也映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
  下半阙的局面侧重于写雨和夜行人感情的抒写,“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是描写雨来前的景象,上句是写夏雨来前,天空已起了乌云,在云层之外很远很远的边际只看见七八颗星星。为什么天起乌云,快下雨了还有星星呢?南方每到夏天,有一种所谓“过云雨”,并不需要整个天空乌云密布,只要头顶有几片乌云就可以下起雨来,所以,在那时天际往往还有星星,这一句所写的就是这种情况。可见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十分细致。下句紧接着写雨,“两三点雨山前”就语言的划分形式来说,“七八个”、“两三点”既给人以虚疏的感觉,而“星”和“雨”又像是矛盾的,这就构成了一种淡远奇特的境界。雨对夜行人无疑是一个威胁,写雨之来,就已暗示出夜行人的焦急,而结尾两句则进一步写其焦急的情景。这景乃行人眼中所见,“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忽见”两字很有分量,它把夜行人寻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态全都表现出来了。
  
  三、辛弃疾田园词的绘画美之章法
  
  辛弃疾田园词绘画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布局严谨,层次清晰,中国画向来讲究章法,章法就是画的布局,试看《鹧鸪天》一词: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词的上片写初春的田园景物,“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景物就在眼前:田头边的桑树枝已吐出嫩芽,而不远处邻居家的蚕种也已开始孵化,或许那健康的农家主妇正在门外忙活呢?后两句,词人放眼望去,“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不远处的山坡上透着青草的嫩绿,那黄色的小牛犊正昂头哞叫;而更远处,是斜阳映照下的丛林,这些林木显然还很清瘦,它们中的每一株都让我想起站在余晖中的词人,朦朦胧胧中,几只乌鸦在丛林的上空起落盘旋。这一片,景物的描写由近及远,层次分明且协调一致,使整个画面充满了一种和谐而宁静的情调。
  词的下片,开头仍然写景,词人也许累了,转过身,将眼光慢慢拉回“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苍苍茫茫的群山远近相连,一条条曲折的山路蜿蜒交错,词人好像顺着其中的一条走下山来,来到画面的底处,一家小酒店门前的青旗正迎风飘展,整个画面,如上片一样,远、中、近三景错综有致,疏密得体,虚实相间,但如果作者一味去写景,不见有人的活动,那么即便是“阳春烟景”、“千里莺啼”,也不会有新鲜感。“青旗沽酒有人家”这句可以说是全篇的主心骨,它使得前面的许多景物,刹那间活跃起来。
  
  四、辛弃疾田园词的绘画美之意境
  
  画面与诗情、哲理的融合无间,是辛词绘画美的又一重要特征,也是其田园词绘画美的灵魂所在。
  工诗、书、画,人称“三绝”而以画名卓著的清人方薰说过这样一段话:“画不尚形似,须作活语参解。古人谓不尚形似,乃形之不足,而务省其神明也。”《山静居画论》说对画不尚形似这句话,要灵活领会它的意义,而古人说的不尚形似,乃是说只求形似还不够,必定要达到神似才好。但形似和神似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一致的。就是说,画也好,诗词也好。单是形似还不够,尚需达到神似、形似兼备。形是事物的外表,是客观存在的,外向的;神则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或者说是物于人的主观感受,如果说辛弃疾田园词中所描绘的景是形,那么辛弃疾对于这些景的感受,以及所寓于这些景中的复杂思想感情则是辛词中的神。
  辛弃疾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便是一首寄寓很深的小令。一个清秋的夜晚,词人来到博山脚下一户姓王的人家投宿。这里只有几间破旧的小茅屋,屋后是一片松林,环境十分荒凉冷清。词人即景生情,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词: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上片描绘环境,渲染气氛。开头两句写屋里看到的:夜幕刚刚降临,一群群饥饿的老鼠便窜出洞外,来到床下,奔驰追逐,寻觅食物。蝙蝠也闯进屋中,围着昏暗的灯光上下飞舞。接着两句写耳中所闻:松林里寒风呼啸,夹着雨点,不断向茅屋袭来。窗户纸被风吹破,发出呜呜的响声,好像有人在低声悲泣,自言自语一样。这四句以动态的景物和喧闹的词语,反衬环境的孤寂冷清,为下片中的抒情及刻画人物心理,作了有力的铺垫。在这种情景下,词人的感情喷涌而出了。
  下片头两句,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辛弃疾出生在北方沦陷区,从小就经受了金统治者的压迫和歧视。因此,少年时代就曾“两随吏抵燕山,缔观形势”,准备乘机起义,完颜亮南侵时在家乡济南附近,组织农民起义军,和金兵进行过浴血奋战。后迫于形势,投归了南宋。南归之后的辛弃疾,深感祖国“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细把君诗说》)之苦,他热切地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西北神州”(《声声慢・征埃成阵》)真诚希望“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鹏翼垂空》)“都洗尽髭胡膏血”(《满江红・汉水车流》)!
  “平生塞北江南”,即为词人回顾自己前半生的经历。“归来华发苍颜”,是就目前境遇而言。如今被弹劾罢官,退居农村,空怀抱负,难以实现,不知不觉头发花白,容颜苍老,已经快到暮年。这两句自叙生平遭遇,语气是舒缓平静的,笔端却凝聚着无比深沉的感慨。“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结尾两句为全篇思想的核心,充分表达了词人念念不忘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大抱负。深秋的夜里作者从梦中醒来眼前还展现着祖国壮丽的万里河山。这里不仅刻画出坚贞不渝的爱国英雄的光辉形象,同时也表现了一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可贵精神,从而提高了全词的思想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我想辛弃疾田园词的绘画美的真正感染力也正在于此。他能把所状之景和所抒之情有机结合起来,使之达到一个完美境界。《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上片的“醉扶怪石看飞泉”,是一个很有情致的画面,你看词人醉醺醺地扶着一块奇形怪状的大石,似乎在欣赏那飞流直下的瀑布,然而,此时又有谁能理解他醉态掩饰之下内心的痛苦呢?再看《鹧鸪天・代人赋》中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把两幅画面拉到一起,彼此映照,反映了词人对扰扰红尘、宦海风波的厌倦,对溪山的自由生机的向往。这可以说成是词人对人生的理解,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慰,辛疾疾的一生从未超脱到一种“虚”的境界,“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是这种心境极好的写照。因此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性格特征,把握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其田园词创作的绘画美的灵魂所在。
  总之,辛弃疾一生为恢复失地而奔走呐喊,因此造就了他那豪迈苍凉的词风,而这些具有绘画美的田园词,如出水芙蓉,清新自然,给风格多样的稼轩词平添异彩,这也许是词人颠簸命运的一种缓冲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