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拒绝浮躁议论文 谋划教育发展,我们必须拒绝浮躁
 

拒绝浮躁议论文 谋划教育发展,我们必须拒绝浮躁

发布时间:2019-01-29 04:18:44 影响了:

  随着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就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二十个问题“问计于民”,特别是在一些专家、学者掷地有声地断言“中国人得不到诺贝尔奖,就是因为在普通高中进行了文理分科”之后,在普通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问题。迅速成为各种媒体、教育界人士、学生和家长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分还是不分,可行还是不可行,各种观点莫衷一是。透过这热闹和喧嚣,我们再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了近年来在讨论教育问题时,一些人,甚至是一些很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的轻率与浮躁。
  浮躁表现之一:诸多专家、学者对中国人得不到诺贝尔奖的原因判断。许多知名专家、学者把中国人至今没有得到诺贝尔奖、现阶段中国缺少世界级大师等归因为普通高中进行了文理分科。笔者对这样的断语百思不得其解,现提出以下问题向持有上述观点的专家讨教:(1)能否展示一下做出这样一种重要判断的依据(理论的、实践的,历史的、国际的等)?(2)爱因斯坦、霍金、纳什都是世界公认的科学巨匠,但他们并不是学贯古今、文理皆通的全才,他们何以获得诺奖的呢?我国的吴晗、钱钟书、苏步青、臧克家、季羡林等都有因偏科而考试不合格的经历,可谁能否认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呢?(3)在人类发展史上,“全才型大师”和“偏才型伟人”,谁作出的贡献更大呢?笔者才疏学浅,想到这个问题时,脑海里跳出的是瓦特、莱克兄弟、爱迪生、爱因斯坦、比尔,盖茨这样一些名字。(4)获得诺奖对于中国真的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要把主观想象中的一点点可能作为确定普通高中是否取消文理分科的唯一依据吗?获得诺奖真的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要把全国数以千万计的普通高中学生(客观地说,他们在学习基础、知识结构、兴趣爱好、能力倾向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都当作夺奖后备军来培养吗?杨振宁教授说:“得一个诺贝尔奖能够让中国人高兴,但对时下的中国来说这并不是最需要的。仍处于脱贫阶段的中国急需像比尔・盖茨、日本‘任天堂株式会社’历任总裁这样会赚钱、会创业、能创新的人才。”笔者虽然没有那些专家、学者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但还是想“位卑未敢忘忧国”地冒昧一句:与获得一两个诺贝尔奖相比,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民族素质的总体提升、国家的繁荣富强,要重要得多。(5)提出上述论断的专家,您了解目前普通高中文理分科的现实情况吗?有些人总喜欢把侧重理科的高中生想象成没有一点人文素养,把侧重文科的高中生理解为缺少最基本的科学常识,这实在是一种误解。事实上现在普通高中实行的文理分科,只是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对不同类别的学生(侧文或侧理)在不同学科组(文科科目组或理科科目组)的学习上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而绝非二者只选其一。事实上,在普通高中实行了十多年的会考制度、必修加选修制度等,保证了学生在所有科目的学习上都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
  浮躁表现之二:认为普通高中开设的课程决定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基础教育阶段,无论小学、初中还是高中,课程计划、教材确实对学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必须看到二点:第一,宽和深的关系。多学一些知识和技能,对于青少年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无疑是有益的(如果能在现在开设的学科的基础上再增加琴棋书画等则更好),但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学习的科目越多,能够达到的程度必然越浅。第二,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知识只是一种载体,学生是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和运用,来达到培养能力、训练思维、提高素质的目的。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我们把所学的知识全部忘记的时候,剩下的就是教育。”可见,学习什么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而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能力、锻炼思维、激励创新才是最重要的。教育家怀海特说:“在古代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里,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将中美基础教育(仅就文化知识学习而言)作个简单比较即可发现,本质的差异不在于学习什么知识,而在于怎样学习知识。
  因此,笔者认为,目前普通高中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不是学习哪些知识的问题,而是怎样学习知识才能更好地培养素质的问题。
  笔者在普通高中(既有一般高中也有重点高中)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近三十年,对普通高中文理分科问题,我的态度是: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理由如下:
  (1)文理分科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和心理负担。从宏观层面看,学生学业负担的轻重,主要不取决于所学科目的多少,而取决于供求矛盾(普高毕业生数与高校招生数乃至名校招生数之间的关系),但从学生的具体情况看,由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可能做到九门学科完全平衡,必有强科和弱科(因文科各学科和理科各学科在内容、学习方法上的相关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情况是文科科目强一些或理科科目强一些),允许学生有所选择可以使学生减少“花更大的精力弥补薄弱且缺乏兴趣的学科”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所有学科完全平衡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长期超负荷地学习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害无益,过度忙碌只会造就肤浅。
  (2)文理分科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目前普通高中开设的文化课是九门,如果九门学科能够全部学到100%的程度固然好,但在不可能做到的时候,是九门学科都达到70%的程度好还是侧文或侧理的一个学科组的6门达到90%,其他三门达到60%好呢(当然这里说的好,不是以获诺奖成大师为参照,而是以进入高校进一步学习或走上社会后能更好地适应为标准)?
  另一方面,由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可能把九门课程学得一样好、对九门学科都有同样的兴趣,因此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几乎每个学生都要一定程度地作些取舍。我们是任由学生自己进行取舍好(如:为了应对高考,现在相当数量的学生选择了不伦不类的物理政治组合、化学历史组合、生物历史组合),还是引导学生在侧文和侧理之间作出选择,达到不同要求更合理呢?
  (3)文理分科有利于学生沿着“合格+特长”的方向健康成长。青少年学生在进入高中(有的甚至是初中)以后,无论是学习基础,学习兴趣还是学习能力,往往都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情况虽各有不同,但最普遍的是侧重文科倾向或侧重理科倾向)。因此,允许学生在所有学科都达到课程计划规定的合格标准之后,结合自己的实际,在文科学科组和理科学科组之间做出选择,朝着“合格+特长”的方向发展,不仅符合青少年成长的生理、心理规律,也符合目前普通高中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实际。客观地说,就文化知识而言,普通高中虽然不乏“全优学生”和“全后进学生”,但更多的是文科或理科中的一组稍强、另一组稍弱的学生。我们为什么不能允许那些喜欢理科、喜欢实验、喜欢动手而一听到更多地需要记忆和背诵的文科学科就头痛的学生(反之亦然)能够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呢?事实上,没有一个人是“全才”,“全面发展”不等于“全面优秀”,强求全面只能导致平庸。
  以上是笔者对普通高中文理分科的一些粗浅看法,不当之处在所难免。然而,笔者最想表达的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确实存在许多矛盾、问题和困惑,我们必须以冷静、理智、科学的精神去思考、分析、探索,我们的专家、学者应该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公众施加影响力,只凭一己好恶,武断出言,误导视听,不能不说是一种“折腾”。
  谋划教育发展,我们必须拒绝浮躁,拒绝折腾!
  
  (作者系江苏省溧水县教育局局长)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