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应具备新观念 语文新课程与语文教师的发展论文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应具备新观念 语文新课程与语文教师的发展论文

发布时间:2019-02-02 03:57:22 影响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新教材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着眼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和现代语文能力的提高,理解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集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汉语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然后,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改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老师。
  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还原语文本质,用一种动态的方式取代静态的方式来活化学习,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语文学习其实是应该在这样的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可惜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把词语、句子甚至语段都当成孤立静止的东西来教学了。于是,就有了在语文教学中以科学化之名行“科学主义”之实的怪现象。语文教材的编排较好的体现了语文的整体性和动态性。比如,课后习题和语文园地中的学习内容,大都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读背背”、“日积月累”等,强调语文学习以积累诵读为主。那么,教学中我们应该顺应这种变化,增强学习的动态性,我们可以想法设法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背诵,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强记,尽管适当的强记也可以博闻;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强化整体性理解课文,并将关键词句的理解放在一个大的语境中去处理,并通过对于词句的理解,促进动态语境的生成。
  二是摆正师生关系,用一种民主性指导取代权威性指导来组织学习。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记得在一次观看赛课中,看到香港的黄锦燕老师上课,我们才知道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我们是说得多,做得少;说得好听,做得不够真诚。黄老师确实已将“以学生为本”化作了自己的血肉,她尊重学生是真诚的,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下课时,她对听课的三四千位老师说:“今天,非常感谢逸夫小学的小朋友,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来鼓励这些学生,他们做得非常出色”,而我们呢,则习惯于让学生说:“谢谢听课的老师们!”这是多么大的反差啊!课堂上,“老师应该在学生中间,而不是在学生之上、之前,要真正做到俯下身子,心贴着心,没有师道尊严,只有朋友间的友情、信任与合作,与学生实现零距离。”
  三是左右逢源,培养自己多才多艺的教学本领。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施教的程序和方法与其它学科的巨大差异。语文重实践运用,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听的明白,说的清楚,看的透彻,写得生动,思的正确。新教材注重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如教《在山的那边》和《童趣》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两幅图,让学生直观;教《理想》时,我唱了一首《理想之歌》给学生听,让学生明白理想的内涵。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给学生创造一个直观、具体、鲜活的语境是十分必要的,除了有限的电化教育手段外,教师可把书本知识转换成悦目的图文信息,我还把课文编成话剧,故事小品,组织晚会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参与中巩固知识,培养语感,使课堂有声有色,情趣横生。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面对这个大课题,面对新课改,让我们大胆地去实践,留下我们共同探索的足迹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