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传统课堂座位排列的负面影响及建议】 高效课堂座位排列
 

【传统课堂座位排列的负面影响及建议】 高效课堂座位排列

发布时间:2019-02-04 04:04:40 影响了:

  自实行班级授课制以来,传统的“秧田式”课堂座位排列便主导着各级学校的课堂安排,成为教育制度的一个稳定的特征。其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地利用班级空间。容纳较大规模的学生数量;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权威讲授和对课堂活动进行有效监控。然而在教育资源逐渐丰富,强调创新教育的今天,这种座位排列方式的优势已经不再显著,相反负面影响却日渐凸显,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笔者抛砖引玉,就传统课堂座位排列的负面影响作一些阐述,并就课堂座位排列谈谈自己的参考性建议。
  
  一、传统课堂座位排列的负面影响
  
  1.传统课堂座位排列对学生创造力的束缚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创造力的培养,关键的因素是:保持孩子原有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思维能力,增强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创造意识。作为培养人才的最大机构――学校,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摇篮,责无旁贷地担负着激发学生创造潜力,提高学生创造才能的重任。在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过程中。课堂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传统课堂座位排列却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排列中,带有象征意义的教师的领地――讲台,高出学生所在地面一尺左右以高姿态耸立在那里,耸立在学生的前面、教室的“前面”。学生们被排成一行行、一列列,面向教师,面向“前面”。这种座位排列隐含着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暗含着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教师高高在上,垄断着话语权,学生需要“仰视”前面的教师,无形中强化了学生遵从或顺从教师言行的心理认同,使教室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教化空间。师生之间是一种“支配”与“从属”、“规训”与“被规训”的管理关系。学生变成被规训的对象,面对“高高在上”的教师,学生学会了服从、听话、接受,而不是自主、思想、批判;学会了只认识不生成,只掌握不创造。
  杨振宁教授在一次讲学中的话不能不令我们深思:“在国外,中国留学生无论在普通大学还是在一流大学,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但中国留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可见中国的学生相对于外国的学生,在创造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这不能不说与中国式的课堂座位排列有一定的关联。
  
  2.传统课堂座位排列隐含的教育过程不均等
  教室座位本身是一种教育资源,座位的安排同时也是教育微观环境的安排,影响着其他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分配。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排列,蕴涵着“教育公平”这一大的理论问题。透视出教育过程的不均等性。
  “秧田式”的座位排列,虽然在一定的空间里能够容纳更多的桌椅,每一张桌椅静静地放在同一个教室里。但是,在静静的桌椅背后,却因座位位置的不同显示了好坏优劣之别。在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通常以讲授为主,学生主要是通过听觉和视觉感知学习信息,以听觉为主。不同的座位,学生对信息的感知效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长期处于后、边排的学生容易造成视力下降或斜视等生理问题,产生持续的视觉不良。同时,教师声音强度随距离的扩大而减弱,容易造成后排学生听觉的疲劳,进而导致精力不集中。
  “秧田式”的教室空间形态不但会对学生的生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更糟糕的是它也很难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亚当斯和比德尔曾对传统的“秧田式”座位进行研究发现:教师在授课时目光习惯于落在前、中排,和前、中排的学生交流密切。为此前、中排地带‘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他们将这个区域称为“行动区”。在“行动区”之外的区域则是教师视觉上的“盲区”,处在教师视野“盲区”的学生很难参与课堂活动,很难与教师进行双向交流。因此处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能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而后、边排的学生便没有了这种位置的优越性,他们与教师的交往比较正式,除非教师刻意关注他们,否则他们在课堂上常常处于教师的视线之外、关注之外。
  有经验的教师心里都清楚座位的好坏优劣。那么,教师是如何排座位的呢?某些学者对我国教师排座位的影响因素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在我国大部分中小学中,影响座位安排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点:首先是学生生理特点,如身体缺陷、身高等;其次是学生课堂行为表现;最后是学生学习成绩方面的因素(按学生成绩排位的除外)。
  但在座位排列时最主要的潜规则是:学习好的学生一般不会被放在最后一排(除非他的个子奇高,而视力、听力又极好),而大多数在中间的第二、三排或第四排。就像多层住宅楼一样,这是最佳楼层,而能够占据这些楼层的居民,也并非一般的居民。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传统座位排列造成了座位本身的优劣之分,再加之教师又充分地利用了这一优劣,加剧了教学过程的不均等。
  
  3.传统课堂座位排列对学生交往的束缚
  学生交往影响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积极的交往能形成学生之间稳定的心理联系,增强对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传统课堂座位排列――秧田式:一行行、一列列座位整齐地固定在那里。在这种模式下,座位的固定蕴涵着学生身体位置的固定,而学生身体位置的固定必然会造成远距离学生之间的交往不便。教师为了便于课堂控制,极少让学生走动和大声讲话,自然就限制了学生的课堂交往范围。因此,在传统课堂座位排列模式下,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范围极其狭窄,仅局限于前后左右几个邻桌。一旦邻桌几个同学缺乏交流的基础,就连这种范围极窄的交往也难以保证,至使学生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以及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只能流于表面。
  吴康宁等人对中小学课堂的研究也表明: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往只占19.4%,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往只占6.9%。可见,在我国中小学中以“小组”为单位的“小组群体”交往在课堂中无法使所有成员参与直接交往,进而造成在课堂中不能为学生提供较多的交往机会、表现机会、竞争机会及协调机会等等。这极不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4.传统课堂座位排列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人的个性及其发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教室则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而在传统课堂座位排列中却蕴涵着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健康的心理明显地表现在长期处于“盲区”的学生身上。后、边排的学生由于座位原因在课堂上不能和教师很好地进行双向交流,得不到教师对前、中排学生同样的关注,就很容易产生一种孤立的感觉,参与意识随着距离教师和同学较远较偏而降低。
  长期处于“盲区”的学生在教师的“忽视”中,不满情绪难免会悄悄滋长。有研究发现,心智尚未成熟的少年儿童,都有渴望得到肯定和赞许的强烈愿望,每个孩子都有渴望得到长者们关爱的强烈需求。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学生由于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教师的关注,就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在课堂上捣乱来吸引教师和同学的注意。如果教师不了解自己客观的疏忽、学生的心理,反而简单地给予批评,那么将导致学生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不再关 注教师课堂活动了,自身的课堂参与意识在无形中慢慢地减弱,对学校、对同学持消极态度,对自己获得成功缺乏信心,于是上课无精打采,很难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课堂上不认真听讲,有的故意在桌子上堆放较多的课本以阻挡老师的视线,“掩护”自己开小差、做小动作,更为严重的会发展到扰乱课堂,滋生出对集体的冷漠、失望甚至敌视,产生严重的阴暗心理。这种阴暗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将来可能影响这些学生的一生。
  
  二、对教室座位排列的建议
  
  曲前文的分析可知,传统的座位排列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存在四个方面的负面影响:束缚学生的创造力、造成教育过程不均等、不利于学生交往、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为了克服传统教室座位排列的负面影响,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课堂座位的编排。
  1.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不同的座位排列模式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对常规的座位安排方式提出了异议,探索了几套新的座位编排模式,如马蹄型、圆型、小组式等等。这几种座位排列模式能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更多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传统座位排列的不足。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灵活地运用不同的座位模式。
  (1)马蹄型(见图1)的座位排列就是把座位排成“u”型。这种排列既有利于教师控制整个课堂教学,又可以方便地在每个学生身边走动,观察他们的学习情况,并在必要时给予帮助,不但能很好地体现教育过程的均等,而且能使“那些曾经安静的、被动的个体试图忘记作为权力教师的存在”。当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做必要的讲解(如新课讲授)时就可以应用此种模式。同时由于马蹄型的座位排列中间有足够的场地,因此教学内容中需要角色扮演时,也可采用此种模式。
  (2)圆型(见图2)的座位排列就是全班同学聚集成一个圆形,每个人都能相互看到。从空间特性上看,它消除了座位的主次之分,使每个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课堂教学。并且教师处在圆的中心即学生的中间,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课堂的权威控制者。有利于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以及学生交往范围的扩大和友好师生关系的培养,从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敢于在课堂上表现自我,发表不同的意见;有利于学生批判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当教学内容需要集体讨论或者角色扮演时,就可以采用此种模式。
  (3)小组式(见图3)座位排列就是把学生分成每4-6人一组围坐在一起。从空间的特性上看,小组式座位排列使几个学生能近距离地接触、交流。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相互学习;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形成。当教学内容需要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动手操作时,可以选用此种模式。
  当然,座位排列模式不只是这几种,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探索出更多的座位排列模式。
  2.根据整体最优化原则进行具体座位编排
  在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座位排列模式后,在具体的编排过程中,笔者认为应根据整体最优化原则进行座位编排。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高低之分、基础有强弱之别、性格有较大差异。座位编排要注意男女生、优差生、学生干群、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之间的协调与搭配。
  (1)男女搭配:男女生在心理品质上具有互补性,这种互补性有利于男女生的思维相互影响,开拓思维视野。
  (2)优差搭配:优差生搭配在一起,后进生可得到优等生的帮助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优等生也可在此过程中获得某种成就感。
  (3)干群搭配:学生干部大都相当出色,干群的合理搭配可以使学生干部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
  (4)个性搭配: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之间的搭配,可以使其在相互帮助、相互融合中共同成长。
  但在具体的编排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做到对每一个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才能把握好学生之间协调与搭配的度,否则有可能起反作用。
  3,根据课堂管理对个别学生进行座位编排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就需要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氛围。但这并不等于说教师应放弃课堂管理。课堂教学只有在教师科学合理的引导和管理下才能向理想的目标迈进。
  在座位编排的过程中,应考虑到如何编排便于教师的课堂管理。比如,每一个班级中都会有那么几个“淘气包”,课堂上教师如果不能有效地管理这些学生,不但这些学生不能认真学习,甚至可能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因此,为了便于教师实施课堂管理,这些特殊学生就应编排在特殊的位置,以便教师时刻观察他们的动向,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
  传统座位排列方式在强调创新教育和人本教育的今天已经在培养学生创造力、体现教育均等、学生交往、学生的心理健康等方面凸显出它的负面影响。本文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三条建议,即以教学内容为主要根据,以整体最优化为主要原则,同时以便于课堂管理的思路来进行座位排列。
  课堂教学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最大因素,我们要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选择合适的教室座位排列方式,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每一种座位模式都存在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没有哪种座位模式对全班任何人是完全理想的。选择座位模式应综合各种因素,把负面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进而提高师生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体现教育过程的均等。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