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关注心理发展 促进积极学习|
 

关注心理发展 促进积极学习|

发布时间:2019-02-06 04:18:10 影响了:

  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未来的人才标准有很多,其中越来越被大家公认的一条是:会学习。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社会的发展对我们提出了高的要求:迅速高效地掌握知识。所以说,学习对每一个现代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未来的接班人,现在的青少年在校的学习状况是怎样的呢?他们是否在积极努力地学习呢?
  
  一、中学生学习现状
  
  曾有学者调查了学生对学习、考试等词的反应,结果发现大量出现的是一些消极词汇:学习――乏味、枯燥、没有休息、厌恶等等;考试――拼命复习、讨厌、作弊、家长的脸色等等。在我们进行的观察、访谈中,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对学习(学校中的课程教学)持消极态度。甚至某些学习名列前茅的优等生也表示:“连我们这些学习好的学生都觉得学习没劲儿,更别说那些后进生了。”根据笔者多方面了解,这种厌学情绪普遍存在于很多中学生中,甚至有些学生因此与教师、家长发生矛盾而离家出走。
  从很多资料提供的情况看,在以高考、中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和填鸭式灌输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下,许多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
  
  二、影响学习的有关因素
  
  行为背后总有心理原因,心理支配人的行为。那么有哪些心理因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呢?
  去年笔者与北师大心理系教师合作在本校完成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学生效能感、学业成败归因、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这几项心理指标中,学习效能感对学习成绩影响最大。学习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学习能力的知觉和评价,或者说是对自己完成特定活动的能力的一种信念。一般对自己学习能力的知觉和评价高的学生,自我效能感强,这类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如果他们同时具有一定强度的学习动机,就会有较好的学习效果。学习效能感低的学生对自己能力缺乏自信,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可能表现出一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一般学习成绩较差。
  学习动机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一般可分为内在学习动机、内化学习动机和外在学习动机三种类型。内在学习动机水平高的学生表现出较好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成绩和其他各方面也有较好表现;内化学习动机水平高的学生一般表现出较好的学习积极性;外在学习动机水平高的学生,其学习受家长、教师和同伴的赞扬、奖励等因素影响较大,如果学生外在学习动机水平较高而内化、内在学习水平较低,其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和家长的奖励。因此,这类学生的成绩和行为表现的波动也相对较大。调查数据表明,在动机中内化学习动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显著。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学习足受学习目的、意义、价值等目标指引(如将来考大学、实现理想、发展事业、找个好工作、挣钱等)而学习,不是因为有兴趣而学习,更不是为了讨好教师、家长而学习。内化学习动机水平高的学生学习会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如果内在学习动机水平不高,那么这种主动性和积极性就非常有限,会感到有些身不由己,一旦学习效率不能提高而学习压力又很重的话,很容易产生焦虑及厌学情绪。当然,如果引导得好,学习压力又不重,内化学习动机会向内在学习动机转化。
  归因方式也对学习成绩有很大影响,积极的归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表现有促进作用。
  积极的归因方式包括:1.将自己学习成绩好或成功的原因归因为能力强和努力的结果;2.将自己成绩差或失败归因为努力不够。如果学生做积极的归因,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对未来成功的积极期待,激发他们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消极的归因方式通常包括:1.将自己的成功或学习好归因为运气好、任务难度低、状态好或其他情境因素;2.将自己成绩差或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运气不好或任务太难。消极归因方式会使学生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忽视努力在成功中的作用,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自信心和对成功的期待。
  研究结果显示,本校学生选择积极归因方式的人并不多,尤其是成功的能力归因只有少部分的学生。选择消极归因方式的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归因方式的引导,甚至对一些学生做归因训练。
  
  三、归因方式。学习动机和学习效能感如何影响学习
  
  通常一件事情会引起人们对它的认识、思考和判断,然后引起相应的情绪情感体验,接着又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行为又会引起新事件,新事件又会引起新的判断、思维,这样循环不断。
  对事件原因的分析即归因,这是人们在有意无意中进行的。消极的归因可以使人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经历多次失败,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更易感到自己无能或运气太差,这是一种不良的暗示,会反复出现在脑海中,不断消极暗示会使自己的自尊水平降低,产生自卑体验,这种自卑的体验会使人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在外人面前,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或面子,倾向于用与别人不同的方式行事,不承认自己的失败而特立独行,转移别人视线,想让别人从另一个角度对自己刮目相看。如上课时故意搞一些小动作或出语惊人等而引人注目。也可能表现得非常气馁,为避免失败而逃避,不与教师合作,这些行为反过来又会影响后面的学习活动,导致不断的学习失败,处于恶性循环中不能自拔。这样会使学习效能感降低,缺乏对成功的期待,看不到努力的作用,归因方式也就更倾向于运气等不可控因素,同时对学习丧失兴趣,缺乏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了一种消极被动的行为。
  在这种压迫下,学生的心理不仅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在某些方面甚至会出现障碍、疾病。陷入这种僵局的学生往往难以自拔,不知如何去做,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援助,帮助他们打破失败循环,走向成功循环。
  教师一方面应该对学生表达无私的关怀和爱护,从感情上支持学生,使学生有安全感;另一方面对学生不良的归因方式予以纠正,进行归因训练或心理辅导,使他们获得积极正确的归因方式:如把成功归因为有能力和努力,把失败归因为努力不够,使学生体验到努力的作用。同样是遇到考试不及格,学生的内部语言是积极的,他们会更加认真努力。同样是失败的事件,并没有使学生的自尊水平降低,失去信心。他们可能会感到失望,但仍然会充满勇气。这就会使他们的学习效能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对未来的成功有较高期望,能积极主动地汲取教训,更加努力地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帮助学生拥有积极的归因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投入一定的情感,积极地关注他们,维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这里会出现一种“马太效应”:具有消极归因方式―自尊水 平低―就会遇到更多的失败―自尊水平更低―归因更消极一对学习越来越缺乏兴趣;具有积极的归因方式―自尊、自信水平越来越高―对学习越来越有兴趣,越来越投入―成绩越来越好―能力、性格、意志、情感等心理素质会得到健康发展。
  
  四、教师应该怎样做
  
  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促进他们的积极学习,我们提出一些建议供教师参考。
  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个人修养。教师对待学生应该无私关怀和爱护,多看学生优点,以鼓励为主,维护学生自尊;转变人才观和质量观,给学生以充分发展的余地,不要只关心成绩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的违纪或不合作行为也应该换一个角度去看,应着眼于学生心灵的发展,不要只是打击和压制;对待学生应该保持公正、公平和公开。另外,教师也应重视自己的心理发展(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方式、个性、情感等),教师自身的发展会促进学生的发展。
  2.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对不良归因的学生进行归因训练或辅导,提高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和对努力在学习中重要性的认识。
  3.加强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培养。教师应创造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生对自己能力的知觉与评价,使那些认为自己能力差的学生树立信心,建立通过努力可以提高自己能力和成绩的信心,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4.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兴趣。教师应充分展示知识本身的魅力,体现知识本身的美,以此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的内在认同。另外应适当运用奖励、赞扬等手段增进师生感情,促进学生对教师的认同,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运用团体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方式,使学生相互了解,建立信任关系,营造开放、合作、高凝聚力的班级环境,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能获得安全感。
  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交友观念,引导其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总之,现代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合理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心理资源,引导和促进学生积极学习,而不是用大量的知识去填补学生心灵的空白,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变被动为主动,才会有比较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