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从《春末闲谈》与《汉家寨》中寻找“生本”与“文本”的结合点:春末闲谈
 

从《春末闲谈》与《汉家寨》中寻找“生本”与“文本”的结合点:春末闲谈

发布时间:2019-02-07 04:11:51 影响了:

  语文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无效教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找到生本与文本的结合点。提倡节约型教学、有效教学就得考虑生本与文本二者的关系。所谓的生本指的是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结构。教学时,如果我们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很容易出现无效教学。
  现在问题落到如何把握学生的水平上了。
  
  一、以问题的方式来把握生本
  
  我们尝试用问题调查法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以下是针对《春末闲谈》(语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五册)了解生本而设计的问题。
  课前设计这个问题:把你能看明白的内容有条理地写出来(上课时从全班50名学生中随机抽出10位,他们的答案有比较接近文本的,也有不接近文本的)。
  比较接近文本的:
  例一:
  (1)细腰蜂利用毒针控制青虫,使其不死不活,联想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
  (2)认为“统治者”无法控制“被统治者”的头脑。
  (3)若没有了思想,物质有无已经没有意义了。
  例二:
  (1)先是提到细腰蜂要捉螟蛉去做继子,但科学证明细腰蜂是把卵产在青虫身上,给它的子女当食料。
  (2)幻想发明一种药物,注射在人身上,使人甘心永远服役。
  (3)文章最后讽刺精神控制术的失败。
  不接近文本的:
  例一:
  (1)细腰蜂利用毒针螫青虫,把青虫麻痹为不死不活状态,讽刺社会,讽刺那些麻木不仁的人,就像被“螫”了一下,有头没脑。
  (2)要解放思想,明辨是非。
  例二:
  (1)由季节想起家乡细腰蜂。
  (2)简单介绍它如何捕食、产卵。
  (3)由它产卵引出当时社会、统治者的阴暗面。
  而文本告诉我们的是这样的内容:
  
  生本理解的内容与文本提供的内容有差距,这差距就是我们的教学内容,我们教学的起点是学生对文中的理解最为接近文本的那个点或者那个内容。也许有人会怀疑,这样会不会影响水平相对差的学生听课。其实这个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对于语文课并不存在一个很具体化的基础。因为有一个学生提出最接近文本的看法之后,很多学生就会有响应,而且也很快就认同了该学生的看法。
  
  二、掌握生本的方法,提倡粗犷方式
  
  为了更具体了解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能更好地了解生本水平,我们采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两个班进行对比)我们采用了以下形式:
  1.细致式
  这是针对《汉家寨》(语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五册)了解生本而设计的问题:“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拟出文章的结构。”(具体到文章的结构上。)
  在高二某班上课时,随机抽查一小组7位学生。
  理解比较接近文本的,是两位同学:
  例一:
  (1)在荒漠中行走,走近汉家寨。
  (2)汉家寨经历,受震撼。
  (3)离开汉家寨,心有感受。
  例二:
  (1)在无人的天山下奔驰,感到孤独恐惧。
  (2)走进汉家寨。
  (3)离开汉家寨。
  理解不接近文本的也是两位学生:
  例一:
  (1)首先写作者生处汉家寨周围的环境。
  (2)再写汉家寨里发生的事。
  (3)然后写对汉家寨的思念。
  例二:
  从天山大坂到吐鲁番盆地途中的所见所感,并且汉家寨给了我莫大的震撼。
  理解有困难的还有3位学生,他们没有写出。而教师的本意是:(1)走近汉家寨。(2)走进汉家寨。(3)离开汉家寨。
  于是以下教学就建立在优生的基础之上,教学时按照以上的3点引申为另外的问题:这部分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回答,结论如下:
  
  学生回答得不尽如人意。
  2.粗犷式
  在高二某班上课时,设计了这个问题:看了文章之后,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随机问到的学生的答案:
  (1)生活在汉家寨的人很了不起,能坚守汉家寨。
  (2)环境恶劣,从汉家寨想象到中华民族。
  (3)人生存的能力是很强的,潜力是无限的。
  (4)汉家寨寂寞,但有人能坚守。
  (5)想到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想到了文化。
  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就应该建立在“想到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想到了文化”这个基准点之上。教学当中,我提出了下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写坚守的呢?
  继续分析课文,如果真有象征意义的话,那一定有表面现象,要理解象征意义就得了解它的表面现象。表面上作者是如何写坚守呢?让学生回到课本中看看。
  (1)走近汉家寨。重点写环境恶劣。
  (2)走进汉家寨。重点写人(老人与小女孩)。
  (3)离开汉家寨。重点写回首、写感受。
  再次回归文本。
  
  从文中,学生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老人对“我”的问题为什么一直摇头,后来干脆钻进了泥屋?这是与生活现象相背离的。
  学生讨论,结论是:老人在他小时候也许像小女孩一样憧憬外面的世界,长大后也许到外面的世界闯荡过,然而他还是回到了汉家寨,坚守着汉家寨,老人的回归也许是一种痛苦的选择,对他而言,问及前方就如同揭开已经痊愈的伤疤,如同打开那已经尘封的记忆,所以他只能回避。对于老人而言,坚守并不容易,那是一种心灵上的折磨。所以这里的象征意义就是坚守并不容易。
  那么小女孩呢?
  学生讨论得出:她身上也许体现了对外面世界的憧憬,也许她可能坚守不住汉家寨。同时她身上有汉家寨人的希望,汉家寨能否坚守得住就看这小女孩了。
  得出结论:这一老一少正是作者内心矛盾的象征,也是作者对坚守的一种态度。老人是坚守的象征,小女孩是不能坚守的象征。
  教师提出疑问:文中有没有其他的依据呢?
  学生找出:在美国、日本,作者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这里的“倔强”就是很好的呼应。为什么作者要“倔强”地回忆呢?作者在态度动摇时,他想用汉家寨人那种坚守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强迫自己能坚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坚守并不容易。
  显然,文章可以理解为:这与其是一种身体上的旅行,还不如说是心灵上的长途跋涉,是一种真正的心灵旅行。从中发现文本中的确有象征的内容。坚守的内容有文化上的、有民族尊严上的等。
  这样的教学是具体化的接近文本的阅读,当然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可以留着下节课来完成,但由于教学是建立在生本之上的,所以教学起来并没有多大的困难,而且在一步步的引导之后,生本已经与文本达到一种很一致的状态。
  从两个班的比较情况,可以看出,教师提的问题越具体,学生的答案离本文反而会越远,所以粗线条的问题,会让教师更容易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
  
  三、文本信息的把握
  
  我们的教学重视文本之中透露的信息,这信息是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的,而且是由学生自己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来实现的,不是教师直接传授给他们的。不理解这些,就很难避免备课与教学出现的矛盾,体现为:
  1.缺乏对文本的独特理解,而是借助于教学参考书籍,把参考书上的意见“搬”给学生。所以我们提倡教师得反思原有的经验,加强学习,自我发现和自我调整。
  2.缺乏理念更新的意识。面对课程改革,面对挑战,要实现由理念的更新到行为的转变,教师就必须经历从课改理念的认同到教学行为的转化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由接受最终内化为自觉教学行为的过程。
  3.缺乏生本意识。强调关注学生,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不断关注学生现有的水平,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如果我们教师做好上述工作,生本与文本的结合也不再是难事。
  (作者单位:福建省古田县第1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