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随文学习:点燃语法教学的智慧
 

随文学习:点燃语法教学的智慧

发布时间:2019-02-07 04:11:58 影响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在实施建议部分作了具体要求:“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如此安排,充分考虑到了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可以使语法修辞分散地融入到阅读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对文本语言事实的解读,更好地理解语法修辞现象,品尝到语法修辞学习的趣味。
  
  一、在文本精美处捕捉,欣赏语法修辞之奇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具有更多的美学因素,这是因为编者在选文时,特别重视文章的典范性,关注其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强调从母语教育的角度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样一个蕴涵着社会规范文化的教材,处处承载着美,处处表现着美。这些精美的字词句章,往往就是语法修辞运用精妙的“美点”之所在。因此,在阅读文本时,教者要善于捕捉这些“美点”,引导学生探究语法运用之巧,品味修辞表达之妙。
  [例1]散文《藤野先生》的第一段,先用两个有代表性的名词“樱花”和“富士山”,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到东瀛当时的情景中去,接着用两个句子对清国留学生的辫子进行了形褒而实贬的描写:第一句“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描绘清国留学生的尖顶大辫子,其中的动词“耸”尤为传神,既是一种夸张写法,又与“富士山”对应;第二句“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实在标致极了”,描绘清国留学生平盘的大辫子,不仅巧用比喻修辞,还以形容词“(实在)标致”这一反语加以嘲讽,从而将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不学无术、思想腐朽的本质暴露无遗。
  在教学这段文章时,只要能结合修辞,讲这几个词的词性,就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既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用法有具体的认识,又能大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在学生疑惑时诱导,感受语法修辞之妙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还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问题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展现独特个性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随文学习语法修辞时,要通过点拨疏导,让学生由遭遇语法修辞之疑,进入感受语法修辞之奇,品味语法修辞之妙的境界。
  (一)在学生偏差处随文学习
  语法修辞知识本身比较复杂,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时难免发生偏差。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善于发现这些偏差,并抓住时机,及时加以说明。让他们既能加深印象,又能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
  [例2]生1:老师,我觉得“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是自相矛盾的,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初看起来,这个句子确实是矛盾的。然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叙述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呢?
  生2:不矛盾。“大约”表示“我”的猜测,因为“我”没有得到孔乙己去世的确切音讯;“的确”是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的情形看,他是必死无疑的。
  生3:我觉得还可以从另一个层面来理解。这一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孔乙己死了”,“的确”修饰“死了”,强调孔乙己必死无疑;“大约”则修饰“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揣测,因为“我”没有得到孔乙死亡的确切音讯。
  师:两位同学的阐述角度不同,但见解独到。特别是后一位同学,从语法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想法,很有创意。我再做一些补充,供同学们参考。
  其实,“大约”是盖然性判断,表示有可能;“的确”是必然性判断,一定会这样。从逻辑上说,这句话是矛盾的。但从语言表达上说,这两个副词完全可以在一起。“大约”是句首状语,“的确”是句中状语。看似矛盾的两个副词,一个是主观性表达,一个是客观性表达。作者从主观上估计孔乙己已死,但无从证实;从客观上看,孔乙己作为穷困落魄的封建科举制度牺牲品,他的死又是必然的。所以,这个看似矛盾的词语更体现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更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者从学生理解的偏差处入手,“随文学习”语法知识,不仅让他们明白“大约”和“的确”这对矛盾副词共现于同一句中的独特功能,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在学生质疑时随文学习
  随着语感能力的提升,阅读水平的提高,学生不仅能品味语法修辞的美妙,还会对课文中的一些语法修辞提出质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要拥有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敏锐地发现质疑的价值取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组织语法修辞教学,让随文学习之花开得更加艳丽多姿。
  [例3] 《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在介绍风景名胜西双版纳时,用小标题将五部分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然而,就在老师引导学生赏析小标题的妙处时,一学生却不以为然:“我认为五个小标题拟制得很不协调,又是偏正短语,又是主谓短语,又是动宾短语。”(不少学生赞同。)
  面对突如其来的质疑问难,教者适时因势利导,变赏析标题为修改标题,很快,一组组闪烁着智慧火花的作品问世了:
  偏正式标题:如“高高望天树”、“青青傣家楼”、“悠悠野象谷”、“柔柔傣寨水”、“淡淡生死观”;动宾式标题:如“走近望天树”、“参观傣家楼”、“体验野象谷”、“嬉戏傣家水”、“笑对生与死”……
  这样的质疑教学,有趣,有味,有劲;这样的随文学习,学生学习了语法,品味了甜美,享受了成功;这样的语文知识,精要,有用,既强化了语法教学,又加深了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
  
  三、在拓展迁移时巩固,分享语法修辞之趣
  
  掌握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固然重要,但获取知识后的拓展迁移也不可忽视。因为这种迁移训练,不是无目的、无计划地机械性操作,而是根据文本设计的延伸探究,是针对性极强的巩固题,其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为了使语法修辞知识更有用,更有价值。下面是《提醒幸福》的教学片段。
  [例4]师:有位同学说喜欢下面这段话“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这是很有代表性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读这一段话时,我也特别受感动,觉得它很有感染力,“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就把幸福本身拟人化了,但它到底是什么呢?作者用了一个排比句,把它很细腻地表现出来了。我们写文章时也要尽可能地用一些细节描写,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幸福是什么?仿照例句说一个排比句,注意形象化。
  生:幸福是黎明时的第一缕阳光,是寒冷中的一堆篝火,是失败时的一句热情鼓励,是成功时的一句真诚提醒。
  …………
  这个探究练习,从修辞角度看,训练的是排比、比喻,从内容上看,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幸福的理解,还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和人生观。
  
  四、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品尝语法修辞之味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同样,对语法修辞的学习也不例外,需将它延伸到社会生活这一广阔的领域之中,通过随文学习,让学生品尝到语法修辞学习的甘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建立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的课程目标设计,要“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这无疑为语法修辞的学习,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
  [例5] 某教学杂志刊登的《“编制手机短信”教学实录》一文,从实践的层面,告诉了我们该如何在文本以外进行语法修辞的随文学习。该实录的大致思路是:出示手机短信,归纳短信特点→阅读精彩范文,提炼短信写法→提供编写话题,学生编制短信。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指认和运用修辞手法,还是品味语言的准确凝练;不管是语法知识的渗透,还是讲究句式的一致。都没有丝毫做作、刻意地追求,而是随时、随机、随缘,然而语法修辞的学习却是扎扎实实的。如,学生编制的短信:
  A.赠母亲――母亲,你给了我生命的灿烂;母亲,你给了我生活的温馨;母亲,你给了我成长的快乐;母亲,你给了我前进的勇气。
  B.赠老师――假如我能搏击长空,那是你给了腾飞的翅膀;假如我是击浪勇士,那是你给了弄潮的力量;假如我是不灭火炬,那是你给了我新年的光亮;天涯海角有尽处,唯有恩师难忘怀!
  读了这些充满睿智的手机短信,你是否感受到了随文学习的魅力,是否品尝到了语法修辞之香甜呢?
  “随文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法修辞知识应用于语文阅读课的探究实践,它强调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选择,避免了静态分析之嫌,克服了机械训练之弊。当然,在随文教学时,教者也要统筹兼顾,前后联系,暗地里形成一定的系列,这样,语法修辞知识将更好懂,更有用,教师的教学智慧也更能得到张扬。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孝都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