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劫后余生]劫后余生的感悟
 

[劫后余生]劫后余生的感悟

发布时间:2019-02-09 03:59:03 影响了:

     【编者按】大家对于二战期间苏军那滚滚坦克洪流一定不会陌生,但是对于被德军俘获的苏式坦克可能就不会那么清楚了,由于历史原因,在苏德战争前期,有大量的苏式重型装备落入德军之手,德军对其中的很大一部分装备进行了改装,并装备自己的部队投入战斗。本文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图片,详细披露了那些着纳粹涂装的红色战车在二战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既然有战争,就免不了人员、装备互落敌手的事情发生。在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对苏联红军人员和装备的俘获要算是登峰造极了。自1941年6月22日以来,德国军队在东线历次作战行动中对红军坦克、自行火炮一类重型技术兵器的缴获数量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那么这部分装备的下落与最终用途也就成了人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背 景
  
  1941年6月22日凌晨,苏联西部边境,德军不宣而战,3周推进1 000千米,以势如破竹之势相继占领了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并包围了列宁格勒和基辅。开战不到10天,德军就突破到距莫斯科只有300多千米的位置,苏联红军的主力似乎已经被打跨了。在比亚威斯托克-明斯克会战中,德军俘虏苏军30万人以上,紧接着从7月到8月初又在斯摩棱斯克会战中俘虏了30万人,并围绕基辅这座乌克兰首府,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合围战,约60万苏联红军被俘虏,这个数字差不多占大肃反前苏联红军总兵力的1/3。人员损失尚且如此,武器装备的损失就可想而知了。据苏联方面资料称,在1941年6月22日之前,苏联红军共装备有各型坦克、自行火炮2.8万辆以上。然而仅仅开战2个月之后,就损失了14 07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这些损失的装备,真正由于战斗原因或是撤退过程中被击毁的数量很少,绝大部分装备或是因为燃料耗尽,或是因为乘员在巨大失利面前的心理崩溃而被抛弃。当被德国军队缴获时,这些车辆的技术状况大都十分良好,往往只要加注点燃油就可以把车开走。
  
  
  【资料链接】
  T-26是最早大量装备苏联军队的坦克,它是苏联以引进的少量英国“维克斯”坦克为基础改进而成的,于1931年正式定型,1932年装备苏联红军。T-26轻型坦克和BT-7快速坦克都是苏联红军坦克部队早期的主力装备,其战前生产量之巨大,是其他各国坦克难以比拟的。虽然T-26坦克和德国的Ⅰ号坦克都是以“维克斯”坦克为基础设计的,两者底盘外型相似,但T-26的火力大大强于Ⅰ号、Ⅱ号,达到甚至超过了38t和早期Ⅲ号的水平。早期T-26的主炮为37毫米口径,后期口径加大为45毫米。不过T-26轻型坦克的装甲防护差,没有足够能力抵抗步兵的火力,以至于后来被判枪毙的巴甫洛夫大将得出“坦克不能单独行动,只能进行支援步兵作战”的错误结论。T-26的参战范例当属哈拉哈河战役,此外还包括西班牙内战和苏芬战争等。中国于抗战开始后也引进了部分T-26坦克,组成了最早的一个装甲师――第200师,以200师为基干的第五军曾于昆仑关战役中重创日军第五师团。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初期,T-26等坦克还是红军的主要装备。虽然T-26性能较T-34等新型坦克大为逊色,但德国坦克数量大大少于苏联,而且性能优于T-26的Ⅲ、Ⅳ号坦克装备数量更少,所以苏联当时不存在装备性能落后问题。但是由于红军大部分指挥人员素质低下,再加上以坦克的分散使用对抗德军的坦克集群,以及暴露在德军步兵火力下缺乏协同的无谓冒进,使得T-26等坦克的数量损失巨大。
  
  根据综合各方面资料后的信息显示,在巴巴罗萨行动初期(1941年6月22日~7月15日),德国军队共缴获了T-26系列轻型坦克900~1 100辆、BT系列坦克300~500辆、 T-28坦克40多辆、 T-34和KV-1/2坦克超过45辆。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清单所列的都是状态良好不需修理并且具有使用价值的车辆,而德军的实际缴获数量要远大于这些数字。然而,数量如此庞大的车辆却只有相当有限的一部分得到了俘获单位的利用,而且方式十分粗暴,往往作为一次性消耗品不加任何维护的使用,直到无法开动后就再次将其抛弃。总的来说,德国国防军对所俘获的俄国装备的利用率是十分低下的,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德军官兵坚信这场东线战争会像1939、1940年那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结束,所以德军后勤维修部门认为这些俄国车辆没有回收利用的必要。也正因为如此,当1941年7月3日德军第1、8、11装甲师第一次俘获到T-34时也对其无动于衷。尽管这种俄国坦克从各方面都比他们手中的德国或捷克的坦克要好,但当时任何利用T-34的建议都会被认为是荒谬的,这其中一方面是高傲的日耳曼自尊心在作怪,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实战考虑。实战中大部分炮手是依据目标的侧影轮廓而不是识别标志开火射击的,虽然为了避免误伤,后来使用的苏制坦克上往往在最醒目位置(如炮塔顶部)喷涂铁十字或是万字符识别标志,以向自己人显示身份,但仍然会有误伤的情况发生。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所属武器装备的完好率是对前线部队各级军官的一项主要考核指标(关系到晋升、受勋),而战利品又不在正常编制计算内,所以德军中下级军官在粗暴对待这笔宝贵军事资源的问题上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了减少自己的装备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一些装甲部队营连级指挥官往往会选择少报,甚至隐瞒所缴获敌方战斗车辆的真实情况,然后就会尽量利用这些“并不存在的”俄国坦克(自行火炮/装甲车)去执行作战任务,这样一来,即使这些战利品因为战伤、故障、缺乏燃料或弹药而损失(或被抛弃),也不会影响指挥官们向上级提交一份“漂亮”的作战报告。所以尽管在巴巴罗萨行动的一开始,由于对战争形势的错误判断以及日耳曼人莫名其妙的“矜持”,德国官方对俄国坦克的态度简直是不屑一顾。截止到1941年10月,虽然已有几百辆被俘获的俄国战车在德国军队服务,但与德军缴获的上万辆苏式战车相比,所占的比例实在是微不足道。
  
  【资料链接】
  曾经作为苏联红军力量的象征,T-28这种每年10月革命节、五一节红场阅兵式上的“明星”出现在德国军队对苏缴获物资的清单中,只能揭示了这样一个残酷事实:苏联红军在最初交战中蒙受了难以言表的巨大损失。T-28中型坦克是苏联服役最早的中型坦克之一,从1933年起正式装备苏联红军,一直服役到1941年。 T-28中型坦克重30吨,有4个炮塔,主炮塔上装有16.5倍口径的76.2毫米KT-28型榴弹炮,副炮塔安装在主炮塔的左前、右前和右后,并装备了45毫米火炮。1938年开发了T-28 1938年型,取消了后部炮塔并将辅助武器改为机枪。1939年开始制造T-28系列的最后一种量产型T-28E型坦克,加厚了装甲厚度,换装了30倍口径的76.2毫米长身管火炮。各型T-28坦克参加了苏联入侵芬兰的战争,但表现极差。1941年在苏德战争中T-28的薄弱装甲、箱型外形、糟糕的平衡式悬挂装置和低威力火炮都证明它的设计失败。苏联后来在T-28基础上换装了“克里斯蒂”悬挂装置制造了机动性较好的T-29坦克,但与划时代的T-34相比,T-29仍然远远落后于时代要求而被放弃。
  
  对东线红军战利品车辆大规模利用的开始
  
  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德国很快意识到这是一场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次战争,越往苏联腹地深入,遇到的抵抗就越激烈,他们的损失也就越大。终于,在开战6个月后,由于武器装备遭遇了长时间的损耗,德国军队“突然觉悟”到其手中所缴获的俄国车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于是,官方对这些车辆有计划的大规模恢复/利用开始了。
  当然,由于缴获的俄国车辆质量参差不齐,德军对待不同型号俄国战斗车辆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其中T-34与KV-1/2这样的高级货色自然最受欢迎,而T-28、T-35这种曾经不可一世的样子货却被“懂行”的德国人弃置一旁。当然,用于打击敌方士气的新闻价值还是有的。这类车辆最后往往是被拆作装甲列车的部件或是发配给二线部队。
  
  
  在东线战争陷入困境的最初阶段(1941年11月),绝大多数状态良好的KV重型坦克都被营连一级的德军装甲分队就地瓜分,不过1942年6月份以后这种情况有了变化,一些新近俘获的KV-1往往会先被送到大后方的德国工厂进行整修(主要是安装75毫米 KwK 40 L/43坦克炮以及PzKpfw IV坦克的指挥塔),然后再作为新装备由上级统一分配给前线各部队。根据战后整理的德军资料显示,1942年6月至1942年12月期间,共有50辆KV-1以这种方式进入了国防军装备序列,它们大多集中在第1、第8、第22装甲师。不过与KV-1相比,德国人对KV-2更多的兴趣集中在如何研究这个庞然大物,一方面是由于KV-2的产量本身就极为稀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52吨的车体使KV-2的动力/传动系统不堪重负,其使用价值受到了限制。事实上,经过官方程序被重新装备使用的KV-2,相对德军对这种坦克的全部俘获数量来讲其所占比例是偏低的,有案可查的只有第66特种试验装甲营(PzAbt zBV-66)正式装备了KV-2,其余在德军中服役的KV-2多属于前线单位的自发行为,1945年3月,一辆在克虏伯工厂内原用于研究的KV-2被匆忙修复以抵抗即将到来的美军。
  
  【资料链接】
  KV-1重型坦克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研制的一种重型坦克,主要用于对付当时德军PzKpfwIII和PzKpfwIV中型坦克形成的压倒性优势。1939年2月开始研制,同年4月,苏联国防委员会批准了该坦克的样车定型。1940年2月,位于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开始生产,当年生产了243辆。到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前一共生产了636辆。1941年9月,迫于前线形势,基洛夫工厂迁往位于乌拉尔山脉的车里雅宾斯克,与当地的拖拉机厂等工厂合并为一个规模宏大的坦克制造厂,人们称为坦克城。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坦克城一共生产了13 500辆KV系列坦克和自行火炮。以KV-1坦克为基础研制出多种改进型坦克,尤其是其中的KV-85重型坦克和KV-2型122毫米自行火炮最为出名。KV系列重型坦克是苏联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重要装备,该坦克曾参加对芬兰和德国的作战,1940年,苏军一个装备KV-1坦克的坦克排参加了突破芬兰主要阵地的战斗,在战斗中,没有一辆KV-1坦克被击穿。苏德战争初期,在苏军和德军的交战中,KV系列重型坦克对阻止德军的进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该系列坦克机动性较差,动力/传动系统可靠性不高,变速箱设计不尽合理(美国人在1942年评估了两辆苏联赠送的KV-1E重型坦克后,甚至认为该车驾驶员要靠锤子才能换档),火炮威力也显得不足,在二战后期终于被IS系列重型坦克所取代。不过应当客观地看到,KV-1在苏德战争初期还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其与T-34在战场上的出现,使德国坦克相形见绌,甚至于德国坦克在1941年对这两种坦克的威胁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德军对所俘获T-34坦克的系统性利用则还要早于KV系列,早在1941年6月22日至1941年11月的这段时间里,虽然将缴获的T-34/76纳入麾下服役的事情大都是没有官方记录的,但即便如此,在不多的战史资料记载中,我们还是发现T-34在德军中的数量已然不少:如1941年10月15日,国防军第1装甲师第1装甲团装备有6辆T-34/76(1940或1941年型)坦克;国防军第2装甲师装备有12辆T-34/76(1940或1941年型)坦克;国防军第9装甲师第33装甲团装备有4辆T-34/76(1940或1941年型)坦克;国防军第10装甲师第7装甲团装备有15辆T-34/76(1940或1941年型)坦克;国防军第11装甲师装备有6辆T-34/76(1940或1941年型)坦克;国防军第20装甲师第21装甲团装备有3辆T-34/76(1940或1941年型)坦克;国防军第23装甲师装备有1辆T-34/76(1940或1941年型)坦克。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