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红色铁骑90年(下)】 红色铁骑的铠甲
 

【红色铁骑90年(下)】 红色铁骑的铠甲

发布时间:2019-02-10 03:35:54 影响了:

  坦克,经过了二战时的辉煌,迎来了新时期的曙光。两大阵营的对垒,使世界并不太平;核战争的魔影,使坦克的身价倍增。二战后进行的各种核效应试验和战术演习表明,“坦克是核战争条件下理想的作战工具”。
  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末期,苏联军方采取了渐进式的坦克发展模式。这一时期,在充分吸收二战中宝贵的实战经验和教训,并广泛吸纳二战后新的技术成果的基础上,苏联人迅速研制出战后第一代坦克――T54/55中型坦克。其性能远远强于美国同一时期的M48中型坦克;从1954年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T-54/55坦克的总生产数量高达6~7万辆,同样超过了M48坦克的生产数量(11703辆)。苏联坦克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巨大优势,成为悬在北约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
  
  当时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北约和华约两个军事集团是“麻杆打狼,两头害怕”。华约国家惧怕美国的“大规模报复”战略,惧怕北约国家的海空军优势,而北约国家则惧怕华约国家的装甲优势,担心“钢铁北极熊”会在一个早晨踏破柏林墙,横扫欧洲大陆。值得庆幸的是,冷战虽冷,但并没有转化为“热战”。
  T-54/55坦克大体上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
  第一,充分继承和发扬了T系列坦克的一贯风格,总体性能好,三大性能综合平衡,结构较简单,乘员易于操控。
  第二,充分考虑了核战争条件下的作战特点,采用了抗压、抗弹性能好的半圆形炮塔,加上采用了自动化的三防装置,整车的密封性好,适于在原子条件下作战。
  第三,优先考虑火力的打击力。采用的100毫米坦克炮,在20世纪50年代堪称是中型坦克之最。火炮口径大于同一时期的M48坦克和英国的“百人队长”坦克。“百人队长”坦克直到5/2型才采用105毫米火炮。
  第四,可靠性好,便于大量制造。
  T-54/55坦克先后在世界上50多个国家的军队中服役,至今仍是40多个国家的现役装备。这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我国的第一代国产59式中型坦克,就是在T-54A坦克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
  在20世纪50年代,苏联人还研制成功T-10M重型坦克、PT-76水陆坦克和13TR-152轮式装甲输送车。全方位地展现出“世界第一坦克大国”的风采。其中,T-10M重型坦克那带横向倾角的车体首上装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花絮,这里还要介绍一种奇特的苏联四履带式坦克。在20世纪50年代,列宁格勒坦克设计局的托洛亚诺夫设计组设计出一种适合于原子条件下作战的奇特的四履带式坦克,研制代号为“279项目”。由于这种坦克最终未能定型,所以人们只好称它为“279项目坦克”――未出笼的“钢铁猛兽”。
  它的战斗全重为60吨,属于重型坦克范畴,主要武器是1门130毫米火炮,辅助武器是1挺14.5毫米并列机枪,火力相当强大。车体的装甲厚度达到了305毫米。炮塔为卵圆形,车体为近似椭圆形,装甲倾角极大。如果去掉炮塔,车体活像一个“大飞碟”。更绝的是,它有四条履带,活像一条大爬虫。采用的液气悬挂装置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它可以使坦克的重心降得更低,像螃蟹一样趴在地上,使原子爆炸的冲击波极难倾覆它。车体内部设计了很多夹层,填充防辐射物质,可以有效地将贯穿力极强的快中子转化为慢中子。
  据认为,采用这种非常规结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坦克抗冲击波的高压和抗倾覆能力。无疑,在这方面,它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它的缺点也是突出的,如行动装置的结构复杂,造价极其昂贵,车内空间狭小,内侧履带和负重轮维修困难,甚至连乘员的上下车也挺费劲。这样,尽管279项目坦克于1957年制成了样车,并顺利地通过了审查,但最终未能定型生产。
  279项目重型坦克仅制出1辆样车,这辆珍贵而奇特的坦克样车,至今仍为俄罗斯坦克博物馆中的珍品。国外有的坦克评论家认为,“只有在科学幻想小说中才能见到这样的坦克”,它是“明日的战车”。279项目坦克,尽管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但设计人员的大胆探索和创新精神,还是难能可贵的。
  作为比较,我们再列举美国于1945年前后研制的四履带式T-28重型坦克。它的战斗全重达90吨,主要武器是1门10 5毫米火炮,并且无炮塔,实际上它只是四履带式的自行突击炮。T-28重型坦克也未能最终定型。它的技术含量比279项目坦克要差一大截。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堪称是苏联坦克装甲车辆的鼎盛时期。表现在:
  第一,坦克的生产数量持续增加,战后的第一代坦克和第二代坦克相继问世。从T-54/5 5坦克到T-62坦克研制成功,中间的间隔不到10年时间,只有8年的样子。这在和平时期是很不寻常的。T-54/55坦克加上T-62坦克的总数在10万辆以上,令西方国家望尘莫及。
  第二,T系列坦克迅速向世界各地扩散,不仅华约各国装备大量的苏制坦克,连一些中东国家和非洲、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也装备数量不等的苏制坦克,T系列坦克的履印,遍及环球五大洲。
  第三,配套成龙。不仅中型坦克的装备数量巨大,苏联还开创了步兵战车的先河,BMP步兵战车成为世界上最早大量装备部队的履带式步兵战车,也是世界上装备数量最多的步兵战车。轮式装甲输送车的装备数量也在2万辆以上。此外,空降战车、装甲侦察车、各种保障车辆等一应俱全。战斗配套装甲车辆的发展,显著提高了苏军坦克部队的综合作战能力。这里还要附带说明一件事是,苏联人一直不承认“主战坦克”(MBT)这一叫法,一直称之为“中型坦克”,即使到了T-72坦克仍称之为“T-72中型坦克”,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不得已悄悄地“随了大流”。
  第四,我们说“这一时期是苏联坦克的鼎盛时期”,还在于这一时期北约各国仅研制出M60坦克、“豹”1坦克和“酋长”坦克等,尽管这些坦克在质量上和T-62坦克相比各有千秋,但在数量上却根本无法和苏联坦克相比。华约国家的巨大的“装甲优势”,成为它们对抗北约国家的一张王牌。
  在这里,仅列举一例便可以说明问题。1968年初,捷克斯洛伐克的杜布切克上台,想搞一点“自由化”。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布拉格之春”。“苏联老大哥”岂容“小兄弟”有不同的声音!于是,在1968年8月20日深夜,20万苏联军队、几千辆苏军坦克,包括最新式的T-62坦克和T-10重型坦克在内,再加上纠集的波兰、东德、保加利亚、匈牙利几国军队的坦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布拉格及捷克全境。杜布切克也被押送到莫斯科“会谈”。对于这种赤裸裸的军事占领行为,北约各国 尽管反应极为强烈,但也是“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个中的原因自然十分耐人寻味。不久,捷克人民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示威的群众高呼:“你们有坦克,我们有真理”!1969年3月28日,在场国际比赛中,捷克冰球队战胜了苏联冰球队。为此,数十万捷克群众自发地走上布拉格街头狂欢,高呼“狠揍俄国佬!”,“坦克不能阻止我们前进”!不过,正义的呼声并不能把俄国佬的坦克赶出去。
  严格地讲,苏军占领捷克的事件,并不能算是一场战争,只能算是一次军事行动。因为几个集团军的20万人马没有放一枪炮,坦克哗哗地开过去实施占领,军事行动就结束了。这同样是耐人寻味的一件事。
  这一时期苏军装甲兵的发展也几经周折。在赫鲁晓夫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期间(1958~1964年),宣扬的是“没有武器、没有军队和没有战争的世界”,并认为“战争的结局取决于使用火箭核武器”,陆军和海军存在的意义已大大减小。在此期间,苏军先后裁减兵员240万人,1964年还撤销了陆军司令部。这使得20世纪60年代初期苏军装甲部队的发展受到了相当的影响。不过,这段时间并不很长。
  
  到了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在军费不断增加的同时,军队加强了炮兵、坦克兵、空降兵和海军的建设。勃列日涅夫抡起了“三板斧”。“头-斧”是1967年恢复了陆军司令部,健全了领导体制;“第二斧”是从1969年起,将陆军师从140个扩编到170个左右;“第三斧”是加强陆军的快速机动能力和火力。20世纪60年代末期,苏军摩托化步兵师炮兵的一次火力齐射的投弹重量比1939年增大了30倍,坦克的数量增大了15倍,装甲输送车和其他装甲车辆增加了36倍,苏联陆军的人均机动功率,从1939年的3马力增加到30马力。苏联陆军“正沿着提高火力、突击力、快速力和机动力的方向发展”,使“坦克兵是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的地位得到提高。这一期间苏军装备的坦克装甲车辆主要有:T-62中型坦克、BMP-1步兵战车、BTR-60轮式装甲输送车、BRDM-2装甲侦察车以及ASU-85空降战车等,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又发展了T-72中型坦克和T-64中型坦克。
  T-62中型坦克是对付美国M60主战坦克的产物,1961年投产,1964年开始装备苏军。196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莫斯科红场阅兵式上首次亮相。其总生产量达到约4万辆。
  T-62坦克的最大特点是率先采用了115毫米滑膛炮,是世界上最先采用滑膛炮的坦克。火炮口径比M60坦克上的105毫米线膛炮大了10毫米,火力强大。发射破甲弹时,在1000米的射击距离上,可击穿440毫米厚的钢装甲,能击穿上世纪60年代所有北约坦克的主装甲。不过,它的火控系统较简单,由炮长昼间瞄准镜、主动红外夜视夜瞄镜、车长昼夜指挥潜望镜及双向稳定器等组成。在后期出厂的T-62坦克上,才装上了弹道计算机和激光测距仪。即使这样,在1500米的射击距离上,“静对静”的命中率也只有50%。作为比较,M60坦克在2000米的射击距离上,“静对静”的命中率可达到90%。在机动性上,T-62坦克和M60坦克不相上下,但M60坦克的操纵性更好些。防护性上各有千秋,M60坦克比T-62坦克重了11吨,但T-62坦克的炮塔正面的装甲更厚些(220毫米对110毫米),外形低矮,整车高度低了近1米。
  这一时期,苏联在装甲武器发展上的另一个重要成就是,开创了步兵战车的先河。尽管法国人早在1957年便制成了AMX-VTT步兵战车,但它是由AMX-13轻型坦克变型改装而成的。而苏联于1966年研制成功的BMP-1步兵战车则是独立研制的,有专门的底盘,成为步兵战车的鼻祖。
  步兵战车是机械化战争的必然产物,解决了长期以来步坦协同不太好的难题,40多年来,步兵战车成为发展最快的装甲车辆车种之一。BMP-1步兵战车的战斗全重为13吨,乘员3人,载员8人,采用73毫米低压滑膛炮和反坦克导弹相结合的混合武器方案,车上开有9个射击孔,乘载员可乘车战斗。最大速度达65千米/小时,有水上浮渡能力,水上最大速度7千米/小时。在后来研制的BMP系列步兵战车上,都坚持有水上浮渡能力。这一点也成为苏联/俄罗斯不再发展水陆坦克的原因。BMP-1步兵战车的总生产量达到2.4万辆,至今仍是世界上生产数量最多的步兵战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军方在发展履带式战车的同时,也对轮式战车的发展予以了足够的重视。BTR-60轮式装甲输送车和BRDM-2轮式装甲侦察车便是典型的代表。其中,BTR-60装甲输送车的总生产量达到2.5万辆,BRDM-2装甲侦察车的总生产量达到1.9万辆,数量均相当可观。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世纪之交,苏联/俄罗斯的坦克发展,经历了不平凡的峥嵘岁月。其间,苏联解体,华约解散,一个好端端的“苏维埃联盟”,“呼啦拉似大厦倾覆”,夜间就散了伙,分了家。历时半个多世纪的“世界第一坦克大国”也从顶峰上跌落下来。当然,这一过程是渐进的。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就装备的坦克数量而言,苏联还是“世界第一坦克大国”,但从20世纪70年代起,苏联坦克的发展速度已经放缓,开始停滞不前。到了1990年11月签订《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时,俄罗斯已不再是“世界第一坦克大国”。而此时的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仍拥有近1.5万辆坦克。苏老大变成了“俄老二”。
  在这里,我们把这30多年间再细分为两个阶段加以介绍: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末;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在第阶段中,苏联坦克还保持了一定的发展规模,研制出包括T- 64、T-72、T-80和T-80U等一系列主战坦克。最值得提的是T-64中型坦克。长期以来,由于T-64坦克只装备苏军,从未出口,生产的数量不多(按苏联的标准),仅为6000辆,这使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后来,人们总算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原来,T-64坦克是哈尔科夫坦克设计局倾心设计的一种全新的坦克,采用了很多的新技术,如三人乘员组、带自动装弹机的125毫米滑膛炮、水平对置活塞式水冷柴油机、双侧变速箱、新型悬挂装置、双销式履带以及复合装甲等,而它的战斗全重只有39吨。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无疑是一种很先进的坦克。一位西方的坦克评论家称,“如果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T-64坦克与北约的坦克作战,它肯定能控制战场”。不过,由于用在T-64坦克上的新技术较多,可靠性 相当差,悬挂装置和自动装弹机就常出毛病。以至于据说苏军军方不得不将装备T-64坦克的坦克师部署在哈尔科夫坦克厂附近。这种说法尽管有夸大的成分,但早期的T-64坦克好出毛病,却是事实。在后来的T-64坦克的各种改进型中,可靠性问题已经逐步得到解决。其中,T-64B坦克的最大改进处是装125毫米火炮一导弹两用炮管,这一点成为其后苏联/俄罗斯主战坦克的重要特征。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请参阅2005年《坦克装甲车辆》杂志“火箭坦克史话”系列文章。
  至于T-72坦克和T-80坦克,一般认为,T1-72坦克是T-64坦克的简化型坦克,而T-80坦克则是在T-64B坦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主战坦克。T-72坦克的总生产量达到1.8万辆,成为现装备主战坦克中生产数量最多、装备国家最多的一种主战坦克。按说,T-72坦克只能算是“二战后的二代半坦克”,其性能介于M60坦克和M1坦克之间,而且实战中的“口碑不佳”。但是,简单实用,便于掌握,则是T系列坦克的一贯风格,在T-72坦克身上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T-80坦克,尤其是T-80U坦克,算得上是苏联/俄罗斯二战后真正的三代坦克,具有同西方MI、“豹”2一类坦克相抗衡的实力。T-80系列坦克的总生产量约4000辆。俄罗斯的军事评论家认为,“从作战性能上看,T-80U坦克毫不逊于国外的第三代坦克,而某些方面还超过了它们”。尽管这是“王婆卖瓜”式的自家之言,但T80U坦克是一款世界20世纪80年代的优秀主战坦克,也是应当承认的。而乌克兰的T-84主战坦克,则堪称是T-80系列坦克中的佼佼者。 在这里,让我们再来看一看1988年时的苏军坦克装备情况吧!1988年,可以说是冷战的最后期,苏军仍然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尤其是陆军装备。到1988年12月,苏联红军装备有41580辆各型坦克、52400门火炮、57800辆装甲车、8395架作战飞机。单就坦克的数量来看,苏联仍是遥遥领先的“世界第一坦克大国”。居于第二位的美国,只装备了1.5万辆坦克。就坦克的型号而言,苏联的4万多辆坦克中,最多的是T54,/55坦克,近2万辆,T-62坦克为13700辆,而T-G4坦克、T-72坦克和T-80坦克,各装备几千辆的样子。但是,此时的苏军坦克,似乎已是“强弩之末”,发展的势头变缓,新型坦克的装备数量明显减少。
  进入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华约解散,俄罗斯成了苏联的合法继承者,苏联/俄罗斯坦克的发展也迅速地从顶峰上跌落下来。
  苏联的解体,使苦心经营70多年的红色苏维埃政权15分、15裂,庞大的红色家当也自然15分、15裂。想当年,雄伟、庄严的《苏联国歌》令人肃然起敬,歌中唱道:“伟大的俄罗斯,把各个自由共和国,结成一个牢不可破的联盟……。”如今,俄罗斯的国歌依然沿用这个旋律,但歌词已无,令人感慨不已。尽管俄罗斯是最大的“盟主”,领土面积和人口数量占到70%和60%以上,但毕竟使“红色家当”分流。更主要的是由于政治和经济上的原因,加上“柏林墙”的倒塌,使俄罗斯武装力量的装备数量锐减。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11月19日签订的《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简称CFE)。此时,尽管独联体尚未成为事实,但在1990年3月立陶宛宣布独立后,“苏维埃大厦”已经风雨飘摇,即将倾覆,似乎已不可逆转。根据CFE中达成的协议,再加上后来作为补充协议,于1992年召开的塔什干会议上达成协议的条约(CFE-1A)中规定,在大西洋至乌拉尔山的欧洲地区,独联体各国(1991年12月31日成立)拥有不超过13150辆坦克,而俄罗斯军队仅拥有6400辆坦克,11480辆装甲车,6415门火炮,3450架作战飞机,890架直升机。单就坦克的数量而言,与苏联鼎盛日期是无法相比的!一时间,如何销毁淘汰的坦克,倒成了一道难题。许多准备销毁的坦克运到被称为“坦克墓地”的地方集中,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第二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后),俄罗斯军方还是先后研制出T-90、“黑鹰”、“雪豹”等几种主战坦克。一个正在重新振兴经济的大国,为什么会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同时研制三种主战坦克呢?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首先还是让我们看一看这三种坦克的一些特点吧!按俄罗斯军方人士的说法,“T-90坦克是在T-72B坦克的底盘上装上T-80U的炮塔制成的”。这说法比较“经典”。T-90坦克由下塔吉尔坦克厂制造,战斗全重约50吨,乘员3人,主要武器是1门125毫米滑膛炮,可发射导弹,采用改进型的稳像式火控系统,炮塔的防护性得到增强,被称为“俄罗斯坦克中防护性能最好的炮塔”。它的最大“亮点”是加装了“窗帘”1光电干扰系统,提高了整车的防护性。系统中的红外干扰仪安装在炮塔两侧,像只“大眼睛”,成为识别T-90坦克的最主要的外部特征。不过,由于军费不足,俄罗斯军方仅装备了大约400辆,还不到以前装备的坦克的零头。倒是印度军方购进了310辆T-90S坦克,成为T-90系列坦克的最大买主。
  “黑鹰”主战坦克是1997年面世的,由波波夫设计局设计,鄂木斯克坦克厂制造。它是T-80UM坦克的改进型,最大特点是加大了炮塔前装甲倾角,炮塔尾舱加大,成为重要的外部特征。
  “雪豹”主战坦克也是波波夫设计局设计的。它的最大特点是改进了火炮和弹药,使火炮威力和身管寿命得到提高。综合采用“竞技场”主动防护系统和“窗帘”1光电干扰系统,可使“防护性能比T-80坦克提高3倍”。再加上采用了静液传动装置,使整车的综合性能达到很高的水平。
  一般认为,这三种主战坦克是不同的厂家设计的,而“黑鹰”和“雪豹”坦克更主要是面向国外市场。不过,“黑鹰”和“雪豹”坦克至今尚未接到订单,而T-90系列坦克几年来只生产了区区几百辆,和鼎盛时期的苏联坦克不可同日而语。
  在本文的最后,让我们看一看90年来,苏联/俄罗斯到底生产了多少坦克和装甲战斗车辆,这是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
  在这里,我们只想做个大概的估算。 从1917年至1940年的近20多年间,苏联大约生产了2.3万辆坦克,以T-26等轻型坦克为主,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坦克大国”。这期间装备的装甲车主要是BA10装甲车,生产量约为1200辆,加上其他型号,共有装甲车4300辆。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共生产了10.4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加上外援的2万多辆“越洋铁骑”和 少量的装甲车,生产和装备总数约为13万辆以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生产的战车数量是:T-54/55坦克约7万辆、T-62坦克约4万辆、PT-76水陆坦克约7000辆、T-10重型坦克约3000辆、BMP-1步兵战车2.4万辆、BTR50装甲车8500辆、BFR-60装甲车2.5万辆和BRDM-2装甲侦察车1.9万辆。单单这些坦克装甲车辆的生产数量已经超过了19万辆,超过了二战期间,成为“红色铁骑”的黄金时代。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生产的战车数量是:T-64坦克6000辆、T-72坦克1.8万辆、T-80坦克4000辆、BMP 2步兵战车约几千辆、BMP-3步兵战车不足1000辆、BTR-70装甲车1万辆和BTR-80装甲车4000辆,这几项算下来大约是4.5万辆,“红色铁骑”已经从顶峰上开始下滑。
  20世纪90年代以后,尽管俄罗斯军方研制的坦克装甲车辆型号不少,但各种坦克装甲车辆的总生产量也不过几千辆,生产量大大缩水。
  这样看来,90年来苏联/俄罗斯的坦克装甲车辆的生产总数当在40万辆以上,恐怕能占到世界坦克装甲车辆生产总数的40%以上!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纵观90年的苏联/俄罗斯坦克发展史,能给人们什么样的启迪与反思呢?
  第一,国运兴,铁甲兴。苏维埃政权红红火火之日,也是苏联坦克最强大之时。即使像希特勒这样凶残的敌人,靠“闪击战”可以得势于一时,但最终还是被更强大的红色钢铁洪流冲得灰飞烟灭。而当苏维埃政权解体之时,想当年的“世界第一坦克大国”也迅速从顶峰上跌落下来。历史无情,教训深刻。俄罗斯要想恢复“红色铁骑”往日的辉煌,还要假以时日。
  第二,苏联/俄罗斯坦克的90年发展,成就了T系列坦克的霸业,在90多年世界坦克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苏联/俄罗斯的坦克,创立、继承并发展了T系列坦克的一贯特色,突出地表现在:十分重视总体布置,总体结构紧凑,外形低矮;不刻意追求部件的先进性,部件的结构较简单,强调系统优化,便于大量制造,利于乘员掌握;强调火力打击力,力图在火炮的威力上压倒西方坦克;制造成本和采购价格较低,这一点对于战时尤为重要。如果说,当代西方的主战坦克是“豪华型”坦克的话,那么,苏联/俄罗斯的坦克便是“简易型、实用型”坦克。当然,近年来的俄罗斯坦克,明显地有向西方坦克靠拢的倾向,反映出当代各国的主战坦克“殊途同归”的发展趋势。
  第三,苏联能够在半个多世纪之内雄踞“世界第一坦克大国”的宝座,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苏联领导人在较长时间内重视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成就了苏俄的铁甲霸业。光是超大规模的坦克厂就有3个(哈尔科夫坦克厂、下塔吉尔坦克厂和鄂木斯克坦克厂),科研人员被优先分配到国防工业,并有优厚的待遇和崇高的荣誉。而90年来苏联/俄罗斯参加了多次战争,从国内战争、苏波战争、西班牙内战、苏芬战争、苏日哈拉哈河之战、伟大的卫国战争、布拉格之春事件、阿富汗战争和车臣内战等,可以说是战事不断,这为坦克装甲车辆的改进提高,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和检验。
  第四,学习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红色铁骑”在起步和大发展阶段,十分重视国外的先进坦克理论和坦克技术。英国坦克、法国坦克和美国的“克里斯蒂”坦克,都对苏联坦克的发展,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而坦克动力装置的柴油机化,采用大口径滑膛坦克炮,低矮外形和倾斜装甲等,则是苏联人对世界坦克技术发展的贡献。反之,近一二十年来,由于苏联/俄罗斯坦克发展的方向不太明确,型号繁杂,基础工作未跟上,在一段时间内,在坦克的信息化技术上,与西方坦克的差距有一定拉开。目前,这一情况似乎已有一定改观。
  第五,苏联/俄罗斯的坦克技术和坦克工业,有深厚的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尽管由于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一时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来发展新型坦克,但是,90年的积累和积淀,世界大战的宝贵经验,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只要有正确的发展方向,有战争的需求,有经费的支持,俄罗斯坦克将会再展雄风。T-95坦克的出现,便能说明一定的问题。而在已经出现的俄罗斯新型主战坦克上,也可以看出有它的“亮点”,像炮射导弹、主动防护系统、新型反应式装甲等,都是俄罗斯坦克的“绝活”。
  就在本文即将付梓之际,从俄罗斯大地传来了一系列令人关注的“军事新闻”。先是俄海军潜艇和科考队将国旗插到北冰洋4200米深的海底,紧接着是俄罗斯的14架战略轰炸机远程巡逻,再加上不久前的“上合军演”,乃至和列宁同名的弗拉基米尔普京总统不同寻常的“肌肉秀”……这一切告诉人们,俄罗斯是不甘作“世界二等公民”的。美国和北约的“步步进逼”政策,已经遭到俄罗斯的强力反击。当然,限于经济和军费等方面的原因,俄罗斯军方目前只能优先发展战略打击力量,对空军和海军的发展也予以足够的重视。但是,不要忘记,美国和北约当年最害怕的是“北极熊”的铁蹄。2007年7月14日,俄罗斯宣布暂时停止履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以对抗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一旦俄罗斯的经济状况进一步好转,那么,俄罗斯的装甲武器的发展,也许会迎来又一个春天。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