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端午的来历 端午来历八说
 

端午的来历 端午来历八说

发布时间:2019-03-17 03:52:53 影响了:

  农历五月初五,神州大地,长城内外,粽叶飘香,艾蒿摇曳,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它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亦称“端五”,“端”即“初”,“端五”也即“初五”;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重午”、“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来有所争议,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八种说法:
  一、屈原说。这是一种古老的通行全国的说法。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末年楚国人,他20岁左右入仕,任三闾大夫,同时,还是一个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想使楚国成为强国,以完成统一全国的使命。屈原62岁时(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军打败,他感到自己已国破家亡,怀着忧国忧民之心情,于同年五月五日抱巨石纵身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众乡亲前往汨罗江寻找屈原遗体,结果只找到了屈原的衣帽,乡亲们只好在故乡修建了屈原的衣冠冢。当地百姓做成各种粽子争相投往江中,以便让鱼龙虾蟹饱食了而不再吃屈原的尸身,并从而演化成五月初五人们竞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如今,吃粽子习俗已逐渐盛传于祖国各地,以此纪念伟大的屈原。
  二、龙节说。五月端午这天是祭龙大典中最为隆重的一天。传说龙的生日是五月五日。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两文中推证说,端午是龙的节日。他认为,端午节中的两个最主要的节日活动都跟龙有关,一是竞渡用的是龙舟,二是粽子扔到江河中被龙所窃。另外,龙舟竞渡跟古代吴越地区关系甚为密切,吴越民族以龙为图腾,并在自己身上刺花纹,希望龙能保佑自己。这一说法问世后,学术界多有认可。
  三、显灵说。显灵说是纪念战国大将伍子胥的。当时伍子胥因遭谗言诽谤被吴王夫差所杀。他的尸体被装入用皮革做成的袋子里,投入钱塘江。从此钱塘江常发怒潮,以五月初五潮水最为凶猛,人们传说这是伍子胥在显灵。
  四、恶日说。五月初五古俗为“恶日”。战国时齐国人孟尝君五月初五生,其父让家人弃之,说明战国时,五月初五已为俗忌,而孟尝君死时屈原还活着,说明端午不是为纪念屈原而立。
  五、练兵说。战国时期,越王勾践被吴国所败。为恢复失国,他大力训练水师,以破吴国。并于五月五日演习水师于江河湖海之中,树雄心,壮军威,立志收复失国。
  六、夏至说。大多学者认为,有文字可考的端午的本初意义应该是夏至。《后汉书》中说,汉代五月初五的风俗是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岁华纪丽》对端午的解释是:“日阳正阳,时当中夏。”意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太阳正合于正阳的位置。因此端午始源于夏至是一种颇有分量的见解。
  七、子推说。此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子推的。介子推是重耳流亡时一位忠贞的追随者,后为火焚,举国哀痛。晋文帝(重耳)定于五月初五为纪念日。
  八、角黍说。晋朝时,称粽子为“角黍”,而北魏则称粽子为“粘黍”。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粽子的由来和形状做了细致的描述:“古人以菰(读“孤”音)芦叶里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节为物相馈送。”在唐代,粽子已成为节日和民间四季出现在市场上的美食。宋代和元朝的粽子名目形状渐渐多了起来,有角粽、菱粽、筒粽、九子粽等。明清两代的粽子和今日的粽子已基本上接近了。吃粽子的时日都为五月端午(初五)。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