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物理新课程改革感想【新课程改革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践】
 

物理新课程改革感想【新课程改革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践】

发布时间:2019-04-01 04:07:40 影响了: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然而,用心观察便可发现,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名称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程;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297-01
  1 “有效教学”的含义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了三种含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能。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考察来衡量。有效率:指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在时间、精力的投入与教学效果的对比。有效能: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根据以上含义,不难理解,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漷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 “有效教学”的特征
  2.1 教学目标明确:考察一个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需要明确在教学实施前,教师和学生期待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否则所有的考察就没有意义。所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的前提。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崔允漷教授在《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一文中提出规范的教学目标四个要求:①学生是行为主体,行为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②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③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④教师经过对学生原有认知条件、情感态度以及对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意图和学生需要意图的深入研究之后,确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起明确的任务导向作用。
  2.2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养内容,并使学生掌握的过程,但并不是教师将教养内容“奉送”给学生,学生予以接受的关系。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是一个单向传递的过程。单向传递看起来非常省力而且有很大的容量。但是由于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表明:单向接受的知识是不牢固的知识,不能转入长时记忆和有效内化。人只有在与他人合作过程中,主动加工那些对个人有意义的信息,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3 注重学生的发展:有效教学因以“人的发展”为本,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效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每位学生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课堂教学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学习与发展、实现幸福人生奠定基础。课堂教学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知识的获得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应用实践创新的能力。另外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应的发展潜能,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2.4 关注开放生成:开放生成是有效教学的又一基本特征,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志。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封闭和预设,上课成为执行教案的过程。教案是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课堂上师生的教学活动,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的活动,结果使得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计划而不惜打断学生的学习兴致,阻碍了学生整体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必须以开放生成的观念来组织课堂教学。新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是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的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内容,应把学生的个人经验、生活实践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理念。
  3 有效教学的途径
  3.1 激趣导学,让学生“想动”: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丰富多彩、奇妙生动的物理学,对纯真好奇的初中学生来说,充满着吸引力和刺激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物理知识中蕴含的情感和美感,以物理知识的“奇”与“妙”,去点燃学生纯真好奇的火花,使之产生新感觉,引起新兴趣,产生新欲望。例如在学习“电阻大小与温度有关”的知识时,利用导线把一节干电池,一个2.5v小灯泡和一段长约7cm的铅笔芯连成串联电路,调节铅笔芯连在电路里的长度,使得小灯泡刚有发光趋势。当用一点燃的火柴加热铅笔芯的中部时,会发现小灯泡竞然开始发光了。这是为什么呢?瞬间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3.2 联系生活,让学生“愿动”:将学生悉知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物理知识的形成源于自然,源于生活,初中学生已有十多年的生活经验,这种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学生的直接经验,是学生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学生挑选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不懂的、不清楚的东西的过程,就是获得知识。例如:在讲授《汽化和液化》时,以“如何晾衣服才能尽快干?”作为切入点,勾起了学生的回忆,马上就热烈的讨论开了:挂在阳光下、挂在空调的出风口、用电吹风、用电熨斗、把衣服尽可能摊开……很快就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三个因素,而且学生很信服地接受了新知识。此时趁热打铁提出新问题:如何保鲜蔬菜?因为人人都有体验,所以人人都有话可说,让学生知道知识从哪里来;课后思考题的设计,则让学生知道知识到哪里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物理,因此物理教学应当从身边、从教室、从与每个学生相关联的事情讲起,真正体现物理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3 精设活动,让学生“能动”:课堂中真正的学习者是学生,我们不该剥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开动脑筋正确解决出问题,会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在设计活动时,应关注到大多数学生,体现公平性。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活动,尽可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多给学生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给学生留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活动实践的余地,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获得“我做过了,我理解了”的最佳效果,实现学生在物理学上的全面、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