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从东方奇葩——旗袍的发展史管窥中国人视觉意识的演变] 旗袍发展史
 

[从东方奇葩——旗袍的发展史管窥中国人视觉意识的演变] 旗袍发展史

发布时间:2019-04-26 04:15:51 影响了:

  摘 要:被西方称为“Chinese Dress”的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的典型标志,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载体。旗袍在中国服饰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是一种独具东方魅力的象征性符号。旗袍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清朝的形成期、民国的鼎盛期、建国后的衰落期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复兴期四个阶段。本文通过对旗袍在这四个历史时期的款式变迁进行解读,从而管窥服饰遮盖之下的中国人内在视觉意识的演变。
  关键词:旗袍;款式变迁;自我意识;视觉意识
  旗袍是世界服装潮流中独树一帜的“东方奇葩”。这种脱胎于满清入关之前旗人日常所穿长袍的传统服饰在历经了数百年的沧桑变迁之后,已经成为中国元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旗袍纷繁复杂的款式变迁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人视觉意识的演变。
  一、形成时期的旗袍:礼制规训下身体的消失
  明万历十九年努尔哈赤统一建州诸部后,为了加强对各部的统治,创建了八旗制度。旗人即是八旗中的人对自己的简称(其中满族人全部属于旗人)。旗人入关之前所穿的长袍即为我们今天所说的旗袍的雏形。
  满族入关之前,长期居住在东北长白山一带,属于游牧民族。当时的族人无论男女老少、高低贵贱都穿一种直筒式的长袍。这种长袍采用直线剪裁,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且多为圆领口、窄袖、右衽、有扣袢、长至脚面、下摆肥大,四面开衩。长及脚面的设计可以很好地抵御北方冬季的严寒气候,开衩则是出于方便日常骑马打猎的考虑。此时的长袍重实用、少装饰,没有明显的性别和阶层 之分,更多扮演的只是蔽体之物的角色。
  满族入关之后,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加之汉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原先的长袍在款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首先,有了性别和严格的阶层之分,不同阶层的人应该穿怎样颜色的衣服,衣服上应该绣有怎样的纹饰都有细致、严格的规制。其次,“元宝领”开始流行,领高一度盖住腮碰到耳,这种设计使得任何脸型的女性穿上之后都能有“瓜子脸”的效果,但是也造成了头部扭动的不便,同时也不免给人头重脚轻的不均衡感。再次,袖口变宽,最宽时甚至达到一尺多,加之整体宽大平直的剪裁,给人一种四平八稳的气象;最后,装饰由简变繁。主要装饰手法有:镶、滚、嵌、补、贴、绣等工艺,多在领口、袖端及衣襟等处镶以花边,到中后期有越镶越阔的趋势,人称“大镶大滚”或“宽镶密滚”少则一二道,多则十八道称为“十八镶”。衣面上彩绣,以多为尚。至咸丰、同冶年间繁复的装饰达到顶峰,甚至有的衣服上全部加上装饰,几乎看不到原来面料的样子。①这既是织造工艺进步的表征,也是国力殷实、政治稳定的体现。此时的旗袍主要在宫廷中流行,民间女子仍然延续着“两截穿衣”的传统。
  虽然满族入关之后,旗袍从领口、袖口到装饰等都发生了诸多变化,但直线式的剪裁方式却是始终不变的。无论是简朴还是繁华绮丽,女性的身体曲线始终被掩盖在层层叠叠的衣饰之下。中国传统服饰是讲究中和之美并克制内心情欲的,所以身体必定不能显露。诚如,张爱玲在《更衣记》中所说:“她的本身是不存在的,不过是一个衣架子罢了。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这一时期的服饰文化俨然遵循着“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观念,因而人是次要的,女人的身体是完全格式化的。
  二、鼎盛时期的旗袍: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国,服饰装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旧式繁复华丽的旗女长袍被吸收了汉族服饰以及西方服饰元素改良之后的新式旗袍所替代。旗袍也从宫廷走向了民间,成为了当时女性衣橱中的必备品。虽然,此时的女性在新文化运动的涤荡之下,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开始领悟到“曲线美”的重要性,但是在强大的传统压力之下,女性的身体仍然是掩盖在服饰之下的。此时以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为代表的女性所穿着的旗袍仍然是袍身宽松、廓形平直,几乎看不出胸、腰、臀曲线,只是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不如以前那么宽阔。一如张爱玲所言:“是严冷方正,具有清教徒的风格。”
  20年代中叶之后,受欧美服饰影响,旗袍的腰身才开始出现收缩的趋向,下摆的长度也悄然从脚面升到了膝盖。1929年,民国政府颁布《服制条例》,旗袍被正式定为“国服”,此后的十多年中,旗袍在妇女解放运动以及商业广告、报刊杂志等的推动之下逐步迈向了鼎盛期。电影明星胡蝶喜爱的缀有蝴蝶褶的“胡蝶旗袍”,以及被誉为“活貂蝉”的顾兰君设计的高开衩的“顾兰君式”新潮旗袍都成为赶时髦女性争相效仿的对象。此时的月份牌上也多为身着各式旗袍的美女在向人们推销香皂、香烟、花露水等时髦用品,就连可口可乐当年的广告也是用旗袍美女作为行销道具的。
  纵观鼎盛时期的旗袍“九翘三弯”(头、肩、胸、颈、腰、腿、臀、手、足“九翘”,配之以领、衣襟、衣角的“三弯”)是最为贴切的表述。这一时期的旗袍除了剪裁合体之外,款式和种类也显著增多,成为沪上女性争先追逐的流行服饰。从领口来看,30-40年代旗袍经历了从低领到高领再转回低领直至无领的过程。从袖子的长度和样式上来看,长袖、中袖、短袖、无袖并存,喇叭袖、连肩袖、荷叶袖各领风骚。旗袍的整体长度及开衩的高低方面则变幻不定,无定式。袍面长时可及脚踝,短时则退至膝盖上方;开衩则一直在小腿和臀部之间徘徊。
  相较形成时期的旗袍而言,鼎盛时期的旗袍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线勾勒了出来。人这样一个主体被第一次凸显了出来。旗袍的作用不再停留在蔽体之物或是阶层符号的层面而是成为了女性追求自我解放的符号,成为女性追求美和时尚流行的表征。一方面,女性在旗袍的款式更迭的过程中开始有意识地欣赏自己的身体,力图摒弃封建伦理道德,毅然决然地从衣装的背景走向前台,成为主宰服饰的主体而非道德衣裳的附庸;另一方面,月份牌中众多旗袍美女靓丽、时尚与开放的新生活方式,也传达了受新风感染的女性以其特立独行的生活态度对抗商业卖点的身份定位的决心。虽然,她们最终仍然不可避免地落入了男性视觉享乐工具的圈套,但是,仍不失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风向标。
  三、衰落时期的旗袍:统一着装模式下性别的消解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旧的社会制度被推翻,人们迎来了全新的社会制度。为了和过去相区别,旧社会的许多生活习惯被新时期的人们全盘否定。在着装方 面,代表旧制度的长袍马褂和旗袍被人们所抛弃,而代表无产阶级和工农阶级的军装、中山装、列宁装成为新宠。这样的着装选择除了政治因素之外,也是出于经济因素以及社会分工变化的考量。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在十年抗战中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各种物质条件极度匮乏。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成为国家提倡的社会风尚。旗袍这种过于注重审美、讲究做工和款式的服装自然会从民众的日常服饰领域淡出。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后,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很多女性走出了家门,和男性一样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在这种环境之下,女性和男性一样乘公交车或是骑自行车上下班。此时,再穿着紧裹身体、两侧开衩的旗袍,显得很不方便。当时的政府也曾要求设计师本着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为人民设计省工省料、便于工作和劳动的服装。②
  此后的近三十年中,旗袍几乎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代表“工农兵”形象的服饰成为了人们的主流甚至是唯一的服饰。当时女性的服装在颜色上只有灰色、蓝色和草绿色三种,款式上以军服、干部服和工作服为主,呈现明显的男性化的趋势。五十年代后期,在外事活动中虽能偶见旗袍的身影,但是此时的旗袍更多的是一种仪式与符号的象征,服饰之下的女性再一次消失了。
  在统一着装模式之下,没有颜色的差异,没有款式的差异,自然的性别特征也被进一步消解了。虽然此时的女性提倡与男性平等,但是一致向男性看齐的结果是自身群体符号的再次灭失。
  四、复兴时期的旗袍:民族、时尚、自信的宣言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随着尘封已久的国门的重新开启,喇叭裤、迷你裙等许多西方服饰开始涌入,国人被压抑的服饰观、审美观以及个性得以解放。旗袍这种独具东方女性特色与魅力的服装重新出现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在与国际时尚潮流的不断交融之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原有的旗袍样式被大胆突破,低胸、紧腰身、超短、裸背、镂空等前卫设计也在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中被人们所接受。旗袍的实用场合和年龄也被进一步拓宽,无论是校园、办公室、婚庆场合,还是明星走秀、外事活动都可以见到现代旗袍的身影;穿者的年龄也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不一而足。旗袍重新回到了时尚的前沿,并成为了中国元素的象征。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呈现的,为奥运颁奖仪式所设计的5个系列,15款透着浓郁中国风的现代旗袍以立体、灵动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风采。“青花瓷系列”以中国传统的乱针绣法再现了青花瓷的晕染效果,鱼尾裙的廓形设计凸显了中国女性的柔美曲线。“宝蓝系列”采用温润典雅的宝蓝色作为礼服主色,腰间饰以传统盘金绣制作的腰封,图案选用最具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意趣和美好愿望的吉祥纹样——江山海牙纹、牡丹花纹,凸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国槐绿系列”中立体银线绣制的吉祥牡丹和契合女性柔美曲线的卷曲花纹,更显身段的婀娜多姿和东方女性的恬静气质。“玉脂白系列”巧妙地呼应了奥运奖牌金镶玉的理念,彩绣腰封和玉佩的设计,既是中国玉文化的完美再现又是对传统旗袍设计的一次创新。“粉色系列”以传统盘金绣工艺制作的宝相花图案腰饰,分割出完美的人体比例。
  纵观这五个系列的旗袍,多采用立领设计,以凸显东方女性的端庄、修长;袖口的处理上则更多地吸收了西方晚礼服元素,多采用无袖设计,显得简洁、利落;腰身均为修身型,其中“宝蓝”、“玉脂白”、“粉色”系列以彩绣腰封的形式,分割出人体的黄金比例,更显女性的挺拔与自信;肩部、腰部、下摆等处的彩绣装饰活用中国传统纹饰,民族气息与时尚气息二者兼具。这些充满活力的设计既是中国女性形象的生动体现,同时也是包容、开放与自信的中国形象的展示。
  五、结语
  从最初蔽体的长袍,到清王朝殷实稳固的象征,再到社会变革的符号,直至如今誉满全球的“Chinese Dress”,旗袍的发展历经了数百年的沧桑,一长一短、一华丽一简朴之间折射出的不仅是朝代的更迭,世事的变迁,更是中国人视觉意识从见物不见人到见人见物进而更加关注人的演变。如今中国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等理念都是对传统文化中人本思想的一种回归。作为中华文化象征元素的旗袍必将随着中国人视觉意识的新的走向演绎出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盛羽:《旗袍的历史演变及社会价值初探》,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范康宁:《浅析旗袍的发展与演变》,《艺术理论》2010年10月.
  作者简介:王玲玲(1987.12--),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11级硕士 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我们是专硕,不分方向,如果一定要得话,可以写新闻业务方向)。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