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枝繁叶茂_节外生枝,亦可枝繁叶茂
 

枝繁叶茂_节外生枝,亦可枝繁叶茂

发布时间:2019-06-16 04:27:47 影响了: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何况是一群群有着自己独特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孩子!因此,实施品德教学时,即使教师在之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有可能节外生枝,意外频出。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倡导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据此审视,这些“节”外生出的“枝”是孩子真实思想和情感的具体外显,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价值,捕捉它们,挖掘它们,品德课堂教学就有可能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一、挖掘特例,曲径通幽
  案例一 教学三年级的品德课《不说话的朋友》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不说话的朋友——课桌给同学们带来的便利,设计了这样一个当堂体验活动:让孩子们把本子拿在手里,站着写字。活动开始后不久,一个靠近后门的男孩子蹲了下来,开始趴在椅子上写。活动结束后,教师特意追问这个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并根据他的回答追问:“本子下面有东西垫着,是不是字更好写,写得更漂亮呢?”通过对比,全班学生得到直观印象后,教师继续引导:“同学们,再观察观察,看看除了漂亮外还有没有什么其他发现?”在学生们发现写字数量也更多的事实后,请刚才那个孩子选择:“你是愿意趴在课桌上写,还是愿意趴在椅子上写?为什么?”在孩子做出“老师,我当然愿意趴在课桌上写。我刚才蹲着,腿都酸了”的回答后,老师总结提升:“看来日常司空见惯的小书桌给我们的帮助还真大,不仅让我们的字写得更快更好,还让我们写字时更舒服,更有益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它呀,真不愧是我们不说话的‘好朋友’!”
  反思:任何行为的发生都有其思想或是心理的根源。这个根源就是我们品德教师教学的资源。挖掘得好,会让我们的品德课精彩纷呈。特例也是如此。但是,出于对学生学习活动观察的不够细致,或是对脱离原定教学流程进行教学的担忧,使得很多教师对特例的发现和发掘并不热衷。上文中的教师则恰恰相反,密切关注学生,使得教师及时地发现了学生活动的特例。更难能可贵的是,教师发现之后紧紧抓住这样的特例,临时调整了教学设计,通过询问这一特殊行为产生的原因发掘它的价值。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判断,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这种全身心关注学生学习活动,及时发现和挖掘课堂特例,变预设为生成,促使教学目标更好达成的做法,值得我们品德教师借鉴。
  二、宽容另类,别有洞天
  案例二 教学人教版《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一课时,出现了这样一个选择题:一天下午,小刚要和父母去接从美国回来探亲的外公,并一同去饭店吃饭。刚巧这天下午班级要开学习经验交流会,小刚要在会上发言。他该怎么办?当有同学举手表示要参加学习经验交流会,不去接外公时,一个平时时不时会冒出些奇思异想的同学突然提出:“能不能让我说说我的观点?”让不让他说成了教师面临的艰难选择。得到老师的允许后,一个另类的观点果然出现了:“如果我是小刚,我就会和父母去接外公。因为外公从美国回来探亲很难得。在这样的情况下,让老人家一下飞机就见到自己,是尽孝心。”与第一个同学回答后课堂上很安静不同,大家开始窃窃私语,还有学生公开表示有道理。于是,一场激烈的辩论由此展开,大家有的说去,有的说不去,各抒己见,争执得不亦乐乎。相持不下之时,又有同学提出了新的意见:小刚如果实在想去接外公,可以想办法错开时间,请老师把他安排在第一个介绍,之后,他再去接外公,这样集体利益和个人私事两不误。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又做了很多补充。比如,小刚可以事先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写好,写得详细些,请自己的好朋友先看看,然后在学习经验交流会上帮自己读。这样一来,既不损害同学利益,又可以尽孝心。又如,小刚去接外公,没有能够全程参加学习经验交流会对他来说也是个损失。因此,小刚可以在回学校后问其他准备发言的同学要他们的发言稿看看,学习学习别人的经验……最后,学生们达成了一致意见:为了私事,不顾集体是错误的。就这件事具体而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小刚可以做好安排,既帮助更多同学,也对外公尽孝心。同学们发出了的欢呼声。课后,提出另类想法的学生还特意跑来对我说:“老师,这是你上得最有趣的品德课!”
  反思:当今社会是一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这种社会现实投射在学生身上,必然造成学生的情感倾向和道德选择的多样化。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我们的品德教学不是要生产一个模子的“标准件”的过程,而应当是基于学生的实际状况,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升、不断向善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能因为害怕遇到“异议”就阻止学生表达;也不能在“异议”出现后简单地一语带过或是武断地予以否决,而是应当给予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允许学生解释和激辩。上述教学过程中,“小小另类”就是这样,他与众不同的选择,也有能够说得通的道理,在班级里其实是有一定市场的。对非标准答案不一棒子打死,掀起了品德课的波澜,引发了更多同学对真实想法的表达。虽然开始时,每个学生的认识高度和角度是不同的,但是,经过思维的碰撞,学生们最终达成了一致,认识到集体利益是第一位的,个人私事只有在不损害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才能够被实施。至于具体如何实施,方法可以有很多……这样的结果,不仅仅是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还是面对困难、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宽容小小的另类,使得原本的“白开水”变成了醇香的“茅台酒”,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三、巧纠错误,峰回路转
  案例三 教学苏教版五年级第11课《李奶奶身上的伤痕》时,出现了这样的场景:了解了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的种种暴行后,有个学生气愤地说:“我们也攻打日本去,把他们都杀了,让他们也尝尝中国人的厉害!”他的话一下子得到了班级里大多数同学的响应,大有立马杀向日本,大显神威、一雪国耻的气势。学生的情绪过激了,怎么办?这时,我突然想起单元备课时看到的这样一张图表:
  我灵机一动,请同学们在第12课找到这张图表后,引导学生观察图表:“是的,日军的侵华暴行是令人发指的,给我们的祖国带来的灾难也是深重的。但是,作为侵略者,日本国自己就不要付出代价吗?请同学们看看我们消灭的日本军人的数字,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学生思考后的回答涉及日本人自己也死伤很多。抓住这点,继续引导:“是的,除了军人的伤亡,日本国的普通百姓伤亡又如何?他们得到了他们希望通过侵略得到的一切吗?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方面的史实?”这时,同学们开始回忆他们曾经看到过的诸如原子弹爆炸,日本国战后经济崩溃等情况。交流过后,我再次追问:“前面同学的意见你赞成吗?”同学们纷纷摇头,有的说我们不能和他们一样冷血;有的说日本发动战争,自己也遭到了报应;有的说发动战争没有赢家……就这样,学生错误的情感得到了矫正,我的教学也很自然地过渡到了《李奶奶身上的伤痕》的最后一个章节“我们要和平”。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