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初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实践与反思:小学跨学科整合
 

初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实践与反思:小学跨学科整合

发布时间:2019-06-17 04:11:02 影响了:

  人类为了认识世界非常聪明地把世界分割开来,进行了抽象的分析。可是世界本身并不会因为人类的分类而发生任何的变化,自然现象也好,社会现象也好,依然是浑然一体的。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也找不到一个单纯的历史问题,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尤其是历史,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涵盖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经常出现交叉、重叠。因此,为了使学生学得整体的知识,形成“带得走”的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打破历史学科固有的疆界,与其他学科教师相互配合,针对共同之教学内容进行课程再设计,作了几次学科间的整合尝试。本文对我在教学中进行的几次尝试略作剖示,以期抛砖引玉。
  一、史学与美学的局部性整合,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乃至社会生活无所不有,无所不容。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发现同一教学事件中所涉及的不同学科内容,为了更好地为历史教学服务,我们应该把不同学科内容恰到好处地、有机地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例如讲述欧洲文艺复兴中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时,我把美术与历史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俗话说“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本人对美术知识不甚了解,于是请来了我校的美术老师与我一起完成这一部分教学。
  [案例1]“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教学片段
  美术老师带领学生从构图、技法、人物表情三方面欣赏这幅画。
  1.构图:符合审美者、欣赏者的基本审美要求,即黄金分割的规律。
  2.技法:达,芬奇采用一种新的技法,即“薄雾法”来画人物的背景,蒙娜丽莎的脸部、胸部和手作为画像的主体部分,笔调柔和、刻画细腻,表现出富有生命力的肌体,可是轮廓线消失在若有若无之间,使蒙娜丽莎如罩在一层薄雾中。采用这种艺术手法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使背景具有三维空间的效果,符合人的视觉效果。
  3.人物表情:画面上的人物表情含蓄、内敛,气质高雅,表现出当时意大利上层女性的美。画面虽然保留着宁静、端庄的古典画风,但是在内容上已赋有新时代的意义了。作者敏捷地抓住对象一刹那间微笑的表情,表露了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消除中世纪绘画中那种抽象画中的呆板、僵冷的面孔,画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就是相隔几百年后的今天来看这幅肖像也觉得有栩栩如生的动人之处。(向学生展示两幅画)美术老师从美学角度介绍完后,我向学生提问“这幅肖像与中世纪西欧绘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说“绘画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不再是中世纪的呆板、僵冷的面孔,体现出以人为本,反对神学”、“符合欣赏者的审美要求,也体现出以人为本”。最后我总结说“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潮就是欧洲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humanism)”。利用美术的知识,学生更容易地理解什么是“人文主义”,起到了辅助历史教学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史学与文学的全面性整合,使学生得到知识二元化收获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历史与其它学科知识的重叠整和为一节课,使学生在一堂课中获得二元化知识,使学生原有知识沿着深、广两个方面拓展,促进学生高层次的学习,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减少了教学中不必要的内耗。俗话说:“文史是不分家的”。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之所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就是因为这部史书把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合了起来,给我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边缘艺术境界。我们把司马迁的文章既可以当作历史著作来读,又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文学中感受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使他们更有兴致学习历史。比如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从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历史发展的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唐代丰富的历史画面。因此我尝试组织了一节历史与文学的整合课——《安史之乱与盛唐诗风的嬗变》。本节课通过盛唐时期诗坛两种主要的诗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与当时社会现实的关系整合,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帮助学生借文释史,从文学中认识历史。
  三、以历史为主线的多角度整合,培养多维思考的习惯与技能
  课程整和不是搞课程花哨。当今社会日趋复杂,各种问题必须从整合的观点通过科际合作来解决。例如学生与社会共同关注的“巴以冲突”热点就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引导学生多维度地分析“巴以冲突”的根源。全班同学按自愿原则分成五组,搜集所需材料,探究原因。
  第一组:地理探源(概况、水资源和石油资源)
  第二组:宗教渊源(犹太教、****、***)
  第三组:历史根源(一个祖先,两个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战争)
  第四组:国际主要政治力量对巴以问题态度及原因(美国、俄罗斯、阿拉伯联盟、欧盟、中国等)
  第五组:领导人个人因素(阿拉法特、沙龙等)
  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全组分工合作,制成不同形式的研究成果,在课堂上展示。教师总结为“从大家的展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印象,巴以冲突绝非一句谁对谁错就能解决的,这里面掺杂了宗教的难舍情结、历史的血泪情仇、资源的合理分配、大国的战略利益等太多太多的因素,形成一个看似解不开的死结,巴以冲突不断升级。”学生从历史、地理、宗教、政治等多角度探究巴以问题的根源,培养了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复合化。
  以上是本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几次学科间整合的尝试。在试验的过程中,我发现历史教学如果融入文学、地理、美学等多元因素,会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文学的形象中认识历史,在地理的位置中理解历史,在美学的斑斓中享受历史,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这是“二期课改”的方向,也是未来教育的趋势。但是我也发现自己是历史学科出生,在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时候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我们在第一线的老师要提高自己综合知识的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多与其他老师合作,同时不断给自己充电,拓宽自己的视野。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