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高职应用语文课程总结_论高职语文课程内涵建设
 

高职应用语文课程总结_论高职语文课程内涵建设

发布时间:2019-06-18 04:03:05 影响了:

  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大纲的这一表述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已由理论上升到实践,深度课改旨在运用新的课程理念,加强语文课程的内涵建设,结合职业学校实际,建设切实可行的语文新课程。本文对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的性质、新课程的定位、课程资源开发,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进行阐述,这也是高职语文课程现阶段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课程深度改革;课程内涵建设;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的性质;新课程的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89-03
  职业学校的语文课改,是个艰苦卓绝的过程,尤其是五年制高职,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近年来经过专家的多方论证,参照普教《语文新课标》制定了《江苏省五年制语文课程标准》,其精神实质:既高度重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遵循这一思路,对课程目标、组织实施、评价进行重新整合,提出了二者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基本内涵是:将高职语文的教育目标定位在即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又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有的放矢地从理论到实践,切实抓好高职语文课程的内涵建设。
  一、参照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重新确定高职语文课程培养目标
  首先,高职语文课程是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在我校一般开设时间为四个学期,总课时为260~280课时左右。教学对象主要是由初中升入高职的学生,由于应试教育程式化的考核方法,使得进入高职阶段的学生完全不能自主学习,他们习惯于背诵标准答案,不喜欢独立思考,这些现象给高职的语文教育带来了很多困惑。要进一步贯彻《江苏省五年制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很好地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就必须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将高职院“蜻蜓点水”式的“人文性”教学置于较为实用的“工具性”教学之后。其次,职校的学生语文知识基础普遍偏差,他们在初中阶段的语言材料多半不是从阅读中得来,因而在应用的过程中这些“生搬硬套”的文字也就少些活的“灵魂”,在这样的前提下,要追求有效的教学效果,就应该探索新的途径。将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诸多因素进行一番科学而严谨的分析,将学生之所欲,变成教师之所求。就目标和方法而言,调整目标,改进方法,切换角度,进而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高职语文课程内涵建设的意义之所在。综合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高职语文课程必须借鉴我校专业课理论教学的“必需、够用”原则,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坚持“必需”和“够用”,在语言应用能力方面加大训练力度。将高职语文课程内涵确定为:增强学生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提高处理事务及人际关系的能力和修养,以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
  二、重视语文“工具性”特点,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关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问题,一些学者坚持认为这二者应是彼此相容不可或缺的基本内涵。但是,传道有先后,没有应用就没有提高。语文教育对人的灵魂的滋养和情感的熏陶是毋庸置疑的,但就高职语文课程而言,其工具性特征显得犹为重要,我们不仅需要具有高尚情趣、丰富知识、文明习惯的人,我们更需要新时代的劳动者。高职语文课程必须肩负起培养他们的阅读、写作、表达等方面能力的重任,使他们从语文能力方面能胜任他们即将担任的社会角色。高职语文课程内涵,应有的放矢地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放在首位。在高职语文课程内涵建设过程中,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研究和摸索第二课堂的建设问题。学有专长,业有专攻,每个教师在自己所学领域内都有自己的强项,都有”个性化”的爱好和研究。我们可以将这些作为高职语文课程内涵建设的精华,并将这些“个性化“的东西集结起来,科学有序地开展第二课堂教育,逐步形成一种新的应用语文教学模式。
  三、认知高职校专业化特征、把握学生的社会角色需要
  高职教育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对文化基础课也有相应的要求。高职语文课程应该把握的原则是,在“够用”的前提下,凸显高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征。从学生社会角色需要的角度出发,我对课程内涵建设的思考是这样一个基本思路:即培养学生能对一定的社会现象或专业理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写作常用的应用文体,又能思维清晰,主题明确地与人进行有效的思想沟通,这些人文精神的传承,是我们在教材的编写和修订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漫长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脱离了高中应试教育的学生非常渴望展现和锻炼自己,所以“口语表达技能训练”受到特别的欢迎,成为开启学生学习语文热情的一把收效甚高的钥匙。它不仅暗合了学生的心理需求,顺应了学生的成长规律,而且有着很实用的前景。在课程教学设计中我们应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教师不做饲养员,而应该是牧羊人。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之所欲,变成教师之所求。
  总之,语文在高职校现有的条件下不可脱离“应用”这个前提和为各专业服务这个宗旨。
  四、有效开发课程资源,建设优秀教师团队
  在总类繁多的课程资源体系中,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不仅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条件性资源,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在课程深度改革的热潮中,教师有着较强的课程建设意识,对课程资源有着极强的敏感性,将自身的经历作为课程资源纳入其教学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对问题的处理体现着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筛选的能力。当教师引入新鲜、有趣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热情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时,这一完整的教学过程,就是课程重建的过程。但他决不是“普适”的,是教师的语文素养、人格魅力和情感态度决定的。这样的教学过程无疑是有效的。因此,在课堂学习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利用方面,教师具有极大的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应加以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运用。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强化课程建设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整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重建课程体系服务。职业学校的发展尤其需要在学校范围内去挖掘、重组、生成新资源。培养模式,依照“必需、够用”原则。必需是指:语文教学的延续性,够用,是指在此基础上加大力度对学生的言语和写作能力进行训练,以达到能够熟练使用语言的目的。首先,在应用能力方面加大训练力度,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训练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将训练划分成若干有效的步骤,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下,赋予学生一定的话语权。这里主要强调的是“说”、“写”两项训练,在每一学期的授课计划中,除了每个单元的听说训练和习作训练外,都要在授课计划中列入1/3强的能力训练项目。另外,我们还要利用课前5分钟请学生自主上台进行“古诗词解读”,定期组织“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还可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办小报,给学生提供语言能力展示的平台。其次,以课题带教研,以教研促教学。在有序进行教学常规管理的前提下,应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科研项目的申报。笔者认为:以课题带教研,以教研促教学的做法可以探索科学的施教方法,培养健全的学生人格,造就优秀的教育专家,营造优质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早在19世纪初,在洪堡精神指引下的柏林大学就以贯彻“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新型教育原则而成为现代大学办学理念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倡导学科、科研建设反映的是办学者的理念,是办学者遵循大道、是办学者追求本质的体现。反过来讲,“不抓”或者“无视”学科、科研建设则至少可以说办学者墨守成规,缺乏一定的现代化办学理念。伪命题自可不去理会,而“真问题”倒是需要面对的。那就是,如何把科研成果付诸教学实践,但“教学”依然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师的教学水平吸引、征服不了学生,应该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以令人乏味、变味的教学来搪塞科研,硬要牵强附会地把科研作为影响教学的替罪羊,这是语文教师对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知识代言人”之身份的无视,以及责任逃脱的表现。语文教师实在不应该振振有词地以“学校应该教学为本位”的挡箭牌来抵制做科研的职业使命,这个杀手锏扔出去也是毫无杀伤力的。只有兼顾教学与科研,才能杜绝“讲师不善讲”“教授不善教”的怪现象,使我们的教师更好地“以课题带教研,以教研促教学”。
  学科是人才栖息的家,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一个重要平台。以抓学科建设为纲,就易于感召人才队伍,形成学术人才梯队,易于整合学校资源、进行跨学科、跨系部、培养人才。在学科的平台上,能更好地推动高职校的发展,而这些是从专业的视角所难以统摄与实现的。职业学校办学的各种资源还不是很充分,学校的发展尤其需要在学校范围内去挖掘、重组、生成新资源。对教师而言,你的所学所教所做,总是在一个学科发展的系统中的。教师的全部教学——教研——进修——科研活动,全部属于这个学科系统的发展和再发展的“大活动系列”,是这个“大活动系列”里的一个具体的、参与性的“活动子系列”。学科发展系统的界立,使高职语文教育回归性地坐落在“人文”的本土。这是一条“回故乡之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学科建设一样,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也是高职语文课程内涵建设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钟启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