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四月杂文报 杂文报停刊真相:杂文报停刊真相
 

四月杂文报 杂文报停刊真相:杂文报停刊真相

发布时间:2019-06-25 08:57:22 影响了:

四月杂文报

阅读下面漫画《百姓生活》(节选自《杂文报》),并运用所学知识,...

(1)漫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住房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

(2)这些问题体现了当前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确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4)如: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

40年代,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王实味,不过一介书生,为何要杀掉他?...

可怜!可惜!可叹!可悲! 王实味之死 一九四七年七月,山西兴县。

一名被押绑的中年知识分子被武装人员押送到破庙后的僻静处,大刀抡起,刀落头落,鲜血狂喷。

之后,尸首被扔进一眼枯井,倒入泥土掩盖,从此消失。

被杀的人的名字今天已经不为人所知。

然而,他的死却开启了一幕悲剧,一幕本世纪下半叶知识人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剧。

人们以为文革始于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我却认为,那仅仅是高潮,一切早已经不知不觉地开始,那位被杀戮的书生,是前文革时代的祭品。

他的名字叫王实味。

一九二五年,王实味考入北京大学。

“五四”运动之后的北京大学,宛如百川归大海,有容乃大。

与王实味同班的同学里,有一位也是将在本世纪文化思想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他就是胡风。

一九二六年,王实味在北大四斋创作短篇小说《杨五奶奶》、中篇小说《毁灭的精神》,并向《现代评论》投稿。

主编陈西滢读完之后,大加赞赏,破例开出三十元的稿费。

在自叙传式的中篇《休息》中,烈焰般的情感与怒涛般的浪潮展露出作者超凡的才华。

王实味以稿费维持生活,后来实在无法继续学业,不得不半途休学。

此后,他开始大量翻译外国文学名著。

数年间,他一共翻译了上百万字,如奥尼尔的《奇异的插曲》、哈代的《还乡记》、都德的《萨芙》、霍普特曼的《珊拿的邪教徒》。

他的译文别具一格,有著“蓬勃的人性之热与力。

” 一九三七年,在抗日的烽火中,王实味奔赴延安,延安是那一代青年人心目中的“灯塔与明灯”。

他投入到马列著作的翻译与研究之中,四年内译出两百万字的著作,如《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价格、价值和利润》、两卷半《列宁选集》。

由于在文艺和翻译工作上取得突出成就,他被任命为中央研究院特别研究员。

随著对经典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对延安现实的全面观察,王实味发现了一个历史的悖论: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是否可以不择手段而达到目的?在这样的思路下,尖锐的对立产生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是否必须以牺牲个体的精神自由为代价?民族的解放、社会的整合是否能与人的解放、国民性的改造统一起来?龙种是何以变成跳蚤的? 理论家的悲剧缘于理论的尖锐和实践的固执。

一九四二年,延安整风开始。

这实际上是十五年之后那场规模更大的“阳谋”的预演。

二月十七日,王实味在《谷雨》杂志上发表杂文《政治家、艺术家》,接著又在《解放日报》上发表《野百合花》。

他承续了鲁迅“改造灵魂”的思路,以及北大精神中最可贵的一面“常与黑暗势力抗战,即使只有自己”。

他在天上见到了深渊,他毫不留情地批评“歌啭玉堂春,舞回金莲步”的升平气象,批评“衣分三色,食分五等”的等级制度,坚持艺术家的责任是“揭露一切肮脏和黑暗”,从而与“欣欣向荣”的主潮形成激烈的冲突。

医生遇到了讳疾忌医的病人,“真”与“假”的命题被强权置换了。

在延安,王实味大概是研读马列原著最深入的“真正的马列主义者”。

但是,当众多不读马列的“真马列主义者”把他当作“异端”之后,他便成了“反革命茅坑”中的“假马列主义者”。

假如马克思地下有知,恐怕连苦笑也笑不出来吧?正如鲁迅所说:“如果孔丘、释迦、耶稣基督还活著,那些教徒难免要恐慌。

对于他们的行为,真不知道教主要怎样感叹。

所以,如果活著,只得迫害她。

待到伟大的人物化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大时,他已经变为傀儡了。

” “我们决不能让邪气更大的人得势”,批判一开始,王实味没有低头认错。

自东汉以来,河南人就颇有“强项”之气。

身为河南人的王实味又禀赋了北大的抗争精神,喊出了“绝对民主”的口号。

他说,作为人格独立的知识著“必须有至大至刚的硬骨头”。

对经典理论的爬梳与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分析,使他得出惊世骇俗的结论,“托派理论有些地方是正确的”,“中国大革命的失败,共产国际应负责”,“斯大林的人性不可爱”。

正如卡夫卡所说,太阳的光芒市场会被乌鸦的翅膀所掩盖。

扑面而来的是对王实味暴风骤雨式的批判。

在巨大的压力下,王实味被迫检讨自己错误的根源在于“有浓厚的虚无主义倾向”,“小资产阶级病态的忧郁性”和“极端顽强的自以为是”,并说自己“神经确实有些异状”。

然而,随著毛泽东和康生的介入,批判的性质很快发生改变,由“思想错误”变成“敌我问题”。

与王实味有交往的同事、朋友陈传纲、王汝琪夫妇和潘芳、宗诤夫妇也被牵连进来。

一个“反党五人集团”产生了。

一九四二年底,王实味被关押,受到残酷的“逼供信”的审讯。

一九四六年,康生亲自作出王实味是“反革命奸细分子”的结论。

一九四七年三月,胡宗南军队占领延安。

在撤离过程中,保卫部门认为王始终是祸害,因此“根据王的罪恶及表现,实属无法改造,故请示处决批准后,我们于昨夜在兴县将王秘密处死”。

一颗“对于一切被践踏与被欺侮著怀有无上悲悯”的心灵停止了跳动。

这不仅仅是一颗心灵停止跳动。

我把王实味的被杀看作“前文革时代”的开始。

因为王实味的被杀,意味著“思想”可以被定罪,“思想者”可能遭到“秘密处决”的命运。

一九零三年“苏报案”,清...

大学四年应该读的书籍,请具体到书名和分类。

1.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 李开复(1961年12月3日-)是一位信息产业的执行官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者。

Google公司全球副总裁及谷歌中国总裁,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

他因过去的雇主微软和Google在2005年的法律纠纷而成为公众的焦点。

李开复生于台湾台北市,祖籍四川省。

目前李开复居住于北京市。

李开复博士亲自撰写的第一本中文图书——《做最好的自己》已经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这本图书中,李开复博士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事业成功的经验,提出了“成功同心圆”的法则. 2.沈从文《边城》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

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苗族。

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

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

曾去北京大学旁听。

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

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

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

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

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出版了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

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

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

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

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从文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

1957年放弃了文学生涯。

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

研究成果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著作。

1980年曾应邀赴美国讲学,1982年增补为中国文联委员。

沈从文的著作除前面列举的外,还有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集》,批评专集《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以及多种沈从文的选集和多卷本《沈从文文集》等。

沈从文的重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

这里没有尖锐的阶级斗争的图画,沈从文不具有那样的政治意识,点出令人心灵颤抖的故事,他的目标仅仅专注于那些历经艰难而又能倔强地生存下去的底层人民的本性。

这类人事的表达,在沈从文1934年出版的代表作中篇《边城》里,推向了极致。

3.阿来《尘埃落定》 阿来,藏族。

1959年生于四川西北部藏区马尔康县。

出版过诗集《梭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丰盈》。

《尘埃落定》是其第一部长篇小说,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现任《科幻世界》杂志社社长、总编辑。

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

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成为土司制度兴衰的见证人。

小说故事精彩曲折动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超然物外的审视目光,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4.陈忠实《白鹿原》 陈忠实,1942年生于西安市漏桥区西蒋村。

1962年高中毕业,在乡村做中小学教师和区、乡政府干部,整二十年。

1982年调陕西省作家协会,专业创作。

现任陕西省作协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

自初中二年级喜欢文学,并开始在作文本上写作小说。

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

1973年发表小说处女作。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2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乡村》。

迄今已出版《陈忠实小说自选集》3卷,《陈忠实文集》7卷及散文集和选集三十余种。

《信任》获1979年全国短篇小说奖。

《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年全国报告文学奖。

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后文学奖,已翻译在日本、韩国和越南出版。

另有多篇中、短篇小说和散文获《当代》、《长城》、《小说界》、《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奖。

《白鹿原》入选汉语新文学《百年百部》、《中国文库》、《大学生必读》等图书系列,已发行130万册。

在从清末民元到建国之初的半...

一亩三分地的来历

一亩三分地。

京津方言,喻地界儿窄逼,微不足道。

又引申为个人生活圈子或个人势力范围。

这里的“一亩三分”并非实际的面积。

1996年4月,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拍摄的18集电视连续剧《一亩三分地》(于文华主演)在央视首播,从此作为一个成语便流传开来。

“原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提拔前为阜阳市委领导,在那一亩三分地里,可是一言九鼎的角色。

”(《杂文报》2002/5/17)“每个机场都有自己的训练空域,飞机是不能随便飞出自己的空域的,因此,气象台不能只是说个‘大概’,而是要缩小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

”(《解放军报》2002/7/24)“农民要真正实现增收的目的,光靠一亩三分地显然是不行的。

”(《半月谈》2004/10)

剔掉多余的(1)走进朋友老陈家的院子,就看见一堆刚运回来的树根...

(1)走进朋友老陈家的院子,就看见一堆刚运回来的树根。

老陈埋头其中,弯曲的脊梁,很像一段未经雕琢的树干。

(2)老陈是我们这带颇有名气的根雕艺人。

他的根雕作品,粗犷、写意,蕴意深刻,颇为玩家赏识。

(3)看见我,老陈打声招呼,继续专注地盯着他的那堆烂树根。

只见老陈手扶一段黝黑的树根,由衷赞叹,真是天造地设啊。

我好奇地循声看看那段树根,盘根错节,通体黝黑,枯而不烂,与其他树根,并没有多大区别啊。

老陈看出我的困惑,笑着说,过半个月,你再来看。

(4)半月之后,我再去老陈家。

只见他的工作室里,多了一件根雕作品:一散发浓须大汉,弓身屈肘,作思考状。

美髯如丝,条缕清晰,似可穿风;肘上青筋隐隐可见;埋在腕中的脸,只见半张,额上皱纹密布,栩栩如生,似乎正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5)惊问老陈,这就是那件不起眼的树根雕刻而成的吗? (6)老陈颔首。

(7)再问老陈,你是怎么精雕细刻而成? (8)老陈笑了,摇摇头,没这么复杂:“其实,那段树根刚运回来时,我就发现它是一座天然的思想者雕像,而我这些天所做的,只不过是把树根上那些多余的部分,剔掉而已。

” (9)老陈的话,勾起了我对根雕的兴趣,请问其详。

(10)老陈随手拿起一段小树根,问我,这是什么? (11)我看了半天,茫然,不过是一段根须茂密杂乱无章的普通树根啊。

(12)它是一只蟾蜍。

说着,老陈拿起一把剪刀,将根须贴底剪掉,只留下几根短须;又拿起凿子,将树根上面的枝节全部切掉;然后,用刻刀在树根的主体部分雕琢……一段段根须、枝节,在老陈的刀下纷纷坠落。

须臾,老陈将雕刻好的树根托在手上:你再看看,它是什么? (13)一只睁着双眼,鼓着腮帮,后脚撑开,作欲跳状的蟾蜍,跃然眼前。

(14)真是太神奇了。

(15)老陈收刀,说,很多人以为,根雕是雕刻出来的,错了。

一段原始的树根,其本身就是一件作品,根雕艺人无非是发现它,并将这件作品中多余的部分,剔除掉,还其本来面目而已。

(16)老陈深吸一口气,感慨地说:“……” (17)是啊,把多余的部分剔除掉,剩下来的,就是本质,就是精华,就是真实的自己,这不也正是人生的大境界吗? (2009、10《杂文报》)20.第(1)段画线的句子用比喻描绘“老陈”,在丰富人物形象方面有什么作用?(4分)21.第(4)段和第(13)段对老陈刀下的“思想者”和“蟾蜍”分别作了细致的描绘,你觉得对这两件作品描绘的侧重点和目的有什么不同?(4分)22.你觉得“老陈”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他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3分)23.根据上下语境揣摩一下,第(16)段“老陈”会感慨地说什么?请以老陈的口吻,补全省略掉的内容。

(4分)参考答案:20.(1)能突显老陈作为根雕艺人的身份;(2)能体现老陈醉心艺术,专心工作的神态;(3)能体现老陈朴实无华、不修边幅的特征。

(达到任意两点得4分)21.对“思想者”的描绘侧重体现外在的精细,可谓须发毕现,目的是为了突出老陈的雕刻技艺精湛;对“蟾蜍”的描绘粗重体现内在的精神和气韵,目的是为了突出老陈深厚的艺术修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

22.老陈是一个醉心艺术事业的人(1分),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是因为他对生活有了深刻的理解。

(2分)23.提示:可以从人生的梦想、人成长中的困惑、诱惑、负担等不同角度切入,以体现对文章主旨理解的多元化。

要适当注意表述的口语化。

示例:小时候,有过很多梦想,想做这做那,根本不现实……人这一生,就是不断地剔除掉一些梦想,也不断地甩掉一些包袱,这样,你才能把自己雕刻成你真正想成为的人。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乾隆会作诗?

这是当然,而且不少关于乾隆皇帝诗歌创作的数量,《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有记载:“御制诗集,皆合古体。

近体以编年为次,初集自丙辰至丁卯,凡4150余首;二集自戊辰至己卯,凡8470余首;三集自庚辰至辛卯,凡11620余首;四集自壬辰至辛丑,凡9700余首;甲辰以后之诗,海内翘跂,未睹者不知其几”。

按照上诉统计数字,乾隆皇帝创作的诗歌一共33940首,这还是收集起来的诗歌,那些“海内翘跂未睹者不知其几”还没有计算在内,所以有人说乾隆创作的诗歌有5万多首,虽然不知道凭据何在,但应该不会离谱。

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共收录唐代诗人二千五百二十九人的诗作四万八千九百首,陈尚君先生对唐诗补遗,成《全唐诗补编》,至此,唐诗作品存世者正式已知诗达五万五千七百三十首,句计三千零六十条;所涉唐代诗人三千七八百位。

所以有人说,乾隆一人诗作抵得上全唐诗,是有道理的:一方面是因为历尽战火,很多唐诗没有流传下来;另一方面乾隆生活在承平之世,读书广博,创作勤快,寿数也长,所以诗歌数量就很可观。

不过乾隆的诗作也并非由自己一人完成,其中有不少是手下的御用文人“帮衬”的,比如其中一些诗歌,就是沈德潜帮助其“完成”的。

沈德潜告老还乡,在编辑自己诗集的时候,一不小心竟然把帮乾隆捉刀的诗文,编进了自己的《咸录焉》中。

最后因犯事被抄家,沈德潜被发现把“御诗”当成自己的作品!盛怒之下,乾隆下令把沈德潜从棺材中挖出,然后下令戮尸扬骨。

有人撰文说(《精品》见3月30日《杂文报》),“乾隆帝一生写下一万余首诗,有多少流传下来呢?”首先,是数字有误,乾隆创作诗歌的数量远远超过万首,而他的诗集还真流传下来了:他的诗集《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就收藏在四库全书中,手抄本被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善本室收藏,当然,因为艺术质量欠佳,没有被读者传诵,那是另一个问题了。

陈鲁民《遭遇“著名”》读后感

读陈鲁民《我想知道的“绝密”》有感济南市历城四中历史组王峰(250104)2010年2月25日《新京报》上有一则新闻,说是根据已公开的信息,按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审议的保密法修订草案,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除另有规定外,绝密级不超过三十年,机密级不超过二十年,秘密级不超过十年。

著名杂文家陈鲁民先生读此消息后,文思泉涌,灵感勃发,挥笔抑或敲键,写下了《我想知道的“绝密”》一文,发表在2010年3月12日的《杂文报》上。

在这篇大作中,陈鲁民一口气列举了他想知道的13个“绝密”,其中有几个诸如1957年反右究竟有没有引蛇出洞,到底打了多少右派啊,1960年,据说中央领导带头不吃肉了,能否查查当时的菜谱,以资佐证,弄清虚实啊,1966年发动文革政治局是怎么投票的,几人赞成,几人反对,几人弃权啊,1971年林彪那架外逃的飞机是怎么摔下来的,是导弹打下来的,还是没油掉下来的啊,张志新烈士在狱中还受到怎么摧残,为什么要处死她,谁的提议,谁的决定啊,1976年粉碎四人帮还有哪些细节,怎么决策的,如何动手的,谁居首功啊等,别看我迄今已在中学课堂上教了几十年历史了,但和陈鲁民一样,也是只知道有这回事,道听途说而已,具体细节还真不太清楚。

不过对于其他问题,我倒是多多少少涉猎过一些相关的材料,故不揣浅陋,试着解答一二,供读者诸君一飧耳。

问题:1949年打金门失利,该谁负责任,我军伤亡几何?

中国戏曲四大怪杰是哪几位?

在中国戏曲现代化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上,湖北省艺术研究所所长、著名戏曲导演余笑予和四川著名剧作家魏明伦、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周本义、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名誉院长裴艳玲均被评为“新时期戏曲怪杰”。

1. 魏明伦,男,1941年生于四川内江,现居成都。

童年失学,九岁唱戏。

当代著名戏剧家、辞赋作家,与蜀中才子陈恩田(大清康熙帝师陈廷敬后人)并称巴蜀双杰。

1950年参加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先后任演员、导演、编剧至今,著名川剧作家,被誉为“巴蜀鬼才”,14岁即开始发表习作,16岁即被“反右”株连,尽经坎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脱颖而出,以“一戏一招”的创新精神先后写作《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变脸》《巴山秀才》(合作)、《岁岁重阳》(合作)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戏曲文学剧本。

“连中三元”,剧坛罕见:《易胆大》与《潘金莲》破例双双荣获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奖。

《巴山秀才》再获1983年全国优秀剧本奖;《巴山秀才》剧英译本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学报发表,后收入王季思主编的《中国当代十大悲剧集》。

80年代末期开始写杂文,以其内涵与形式双重特殊引起文坛和社会反响,乃致出现“魏明伦是戏剧第一还是杂文第一”之说。

1987年新华社《半月谈》公布魏明伦为中国当代九大剧作家之一;1988年被天津《艺术家》评选为中国艺术界十大神秘人物之一;1993年在武汉举行的中国现代戏曲研究会上,被湖北省艺术研究院等学术机构联合推选为新时期中国戏曲界四大怪杰之一。

2.余笑予被称为中国现代戏曲四大"怪杰"之一,“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是他的艺术品格。

他的创作和导演横跨京、汉、楚、花鼓、黄梅、曲、豫、桂、粤、闽等十多个剧种,编导了数十台剧目。

他执导的京剧《法门众生相》、黄梅戏《未了情》等十多个剧目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

《徐九经升官记》等更是成为经典。

涉及多个剧种 堪称奇才 余笑予是湖北武汉人,1935年生于楚剧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楚剧,聪颖过人。

他三岁登台亮相,初写戏剧人生;七岁顶角救场,从此一炮而红;未及弱冠之年,已成剧坛新秀。

后来,他改学导演,依托楚剧功底,跻身京剧门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所执导的京剧《一包蜜》、《徐九经升官记》、《药王庙传奇》、《法门众生相》都引起轰动,《徐九经升官记》被拍成电影后风靡全国,主演朱世慧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一直在幕后吐丝织锦的余老,不仅京剧,在豫剧、桂剧、黄梅戏、锡剧、北京曲剧、荆州花鼓戏十几个剧种,都杰作连连:《虎将军》、《丑嫂》、《少年天子》、《太阳花》、《原野情仇》、《未了情》等一部部奖获之作,在戏曲界备受瞩目。

绝不重复自己 创新不辍 余笑予有一句名言:“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京剧《徐九经升官记》中,他首次将丑行作为主角;豫剧《铡刀下的红梅》中,他为剪着齐耳短发的刘胡兰加上了长辫子;楚剧《大别山人》中,他加入大量的湖北民歌;汉剧《弹吉他的姑娘》中,他别出心裁地设计“电话舞”……余笑予坚持创新,让戏剧舞台上出现了更多的神来之笔。

2008年,省人民政府授予余笑予“终生成就奖”。

他说这是对他最重的奖励,但他却并未“见好就收”,而是继续发挥余热:今年以来,余老身体每况愈下,五次住院,但从未放弃拍戏。

大师已去,风骨犹存。

令人欣慰的是,余老师身后,留下的是繁花似锦的戏剧舞台。

生活平易近人 风趣幽默 余老有一子一女,他给儿子取名余勤勤,女儿取名余端端,希望他们“勤勤恳恳做事,端端正正做人”。

出身于梨园世家的余老,内心也有难以言说的遗憾——尽管桃李满天下,子孙后辈却无人继承衣钵。

他尊重儿女的职业选择,但总会在不经意间表达自己的不甘。

他会对女儿说:“你这么聪明,这么不学戏呢?”儿子余勤勤当年因为生计原因,学起了厨师这一行当,此后,余老总觉没能让儿子读书心中有愧:“别人背的是书包,你哥背的是菜刀啊!”每逢出国,他都会买回大量的菜谱,供儿子学习之用。

在家人眼中,余老“是一个很幽默的人,总是能给家里带来欢笑”,余端端回忆说:“我妈妈在世时,有时候饭菜做得不合他的口味,他会指着刚炒好的小白菜说:你炒的这个菜披头散发的,帮我捋顺了再吃;再比如打牌的时候,五万已经碰了,他还要坚持和五万,他说:‘和不了我还有一种信念,我可以和赖子啊!’” 余笑予主要作品一览 ■京剧《一包蜜》(1979年),文化部创作一等奖。

■京剧《徐九经升官记》(1980年),文化部优秀戏曲片奖。

■京剧《药王庙传奇》(1984年),全国现代题材戏曲观摩演出导演一等奖。

■京剧《膏药章》(1989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之一。

■楚剧《虎将军》(1991年),文化部首届文华大奖、文华导演奖。

■京剧《法门众生相》(1992年),第二届文华大奖、文华导演奖。

■桂剧《瑶妃传奇》(1993年),第三届文华新剧目奖。

■楚剧《悠悠柳叶河》(1993年),全国地方戏曲汇演演出奖、优秀导演奖。

■闽剧《拜石记》(...

求韩寒,郭敬明新概念作文获奖作品

郭:假如明天没有太阳韩:杯中杯中窥人作者:韩寒我想到的是人性,尤其是中国的民族劣根性。

鲁迅先生阐之未尽。

我有我的看法。

南宋《三字经》有“人之初,性本善”,说明人刚出生好比这团干布,可以严谨地律已;接触社会这水,哪怕是清水,也会不由自主如害羞草的掞叶,本来的严谨也会慢慢被舒展开,渐渐被来的严谨也会慢慢被舒展开,渐渐被浸润透。

思想便向列子靠近。

中国人向来品性如钢,所以也偶有洁身自好者,硬是撑到出生后好几十年还清纯得不得了,这些清纯得不得了的人未浸水,不为社会所容纳,“君子固穷”了。

写杂文的就是如此。

《杂文报》、《文汇报》上诸多揭恶的杂文,读之甚爽,以为作者真是嫉恶如仇。

其实不然,要细读,细读以后可以品出作者自身的郁愤——老子怎么就不是个官。

倘若这些骂官的人忽得官位,弄不好就和李白一样了,要引官为荣。

可惜现在的官位抢手,轮不到这些骂官又想当官的人,所以,他们只好越来越骂官。

写到这里,那布已经仿佛是个累极的人躺在床上伸懒腰了,撑足了杯子。

接触久了,不免展露无遗。

我又想到中国人向来奉守的儒家中庸和谦虚之道。

作为一个中国人,很不幸得先学会谦虚。

一个人起先再狂傲,也要慢慢变谦虚。

钱钟书起初够做,可怜了他的导师吴宓、叶公超,被贬成“太笨”和“太懒”,惜后来不见有唯我独尊的傲语,也算是被水浸透了。

李敖尚好,国民党暂时磨不平他,他对他看不顺眼的—一戮杀,对国民党也照戮不误。

说要想找个崇敬的人,他就照照镜子,但中国又能出几个这类为文为人都在二十四品之外的叛才?然而在中国做个直言自己水平的人实在不易。

一些不谦虚的人的轶事都被收在《舌华录》里,《舌华录》是什么书?——笑话书啊!以后就有人这么教育儿子了:“吾儿乖,待汝老时,纵有一身才华,切记断不可做也,汝视《舌华录》之做人,莫不作笑话也!”中国人便乖了,广与社会交融,谦虚为人。

中国看不起说大话的人。

而在我看来大话并无甚,好比古代妇女缠惯了小脚,碰上正常的脚就称“大脚”;中国人说惯了“小话”,碰上正常的话,理所当然就叫“大话”了。

敢说大话的人得不到好下场,吓得后人从不说大话变成不说话。

幸亏胡适病死了,否则看到这情景也会气死。

结果不说大话的人被社会接受了。

写到这里,布已经吸水吸得欲坠了。

于是涉及到了过分浸在社会里的结果——犯罪。

美国的犯罪率雄踞世界首位,我也读过大量批评、赞扬美国的书,对美国印象不佳;但有一点值得肯定,一个美国孩子再有钱,他也不能被允许进播放黄带的影院。

中国教育者是否知道,这和青少年犯罪是连在一起的,一个不到年龄的人太多沾染社会,便会——中国教育者把性和犯罪分得太清了,由文字可以看出,中国人造字就没古罗马人的先知,拉丁文里有个词叫“Corpusdelieti”,解释为“身体、肉体”与“犯罪条件”,可见罗马人早认识到肉体即为犯罪条件。

写到这里,猛发现布已经沉到杯底了。

窥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