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深入浅出是什么意思啊【阅读应做到深入浅出】
 

深入浅出是什么意思啊【阅读应做到深入浅出】

发布时间:2019-07-06 03:55:50 影响了:

  内容摘要:阅读文本要深入其中,方能领会其内涵。阅读不能局限于浅层的理解,要联系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披文入情,透过文字表面领悟深层情感。同时,要避免解读偏差而脱离文本。  关键词:阅读 深入 脱离
  听了几节名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同课异构。两位名师在课堂上轻松诙谐,挥洒自如。反观身边的课堂,教学形式很大程度上仍拘泥于传统的师生问答。课堂上的轻松源于自信。自信于自身的“功力老道”,也自信于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阅读文本,要知道它写了什么人、什么事或者什么物,想要抒发什么感情。但仅仅了解这些,还是不够的。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仅让学生知道父亲爬过月台为作者买桔子,说明父亲爱儿子,这样解读未免肤浅、牵强。为什么买几个桔子,就是爱呢?这就得联系全文,结合当时的家庭背景,“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文章前半部分家境的铺叙,为后文感情的抒发造势。此时再体味父亲那不多的语言,笨拙得近乎于可笑的动作,就不难领会,这支言片语就是一种深沉的爱。
  也难怪,现在的中学生要把这篇文章从教材中剔除出去。一是他们没有类似的生活体验作感情基础,二是更没有结合自身实际,走进文本切实感受。
  深入文本要“知人论世”。古人云:“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读前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古人的文章大多是谈古论今咏史伤怀,有感而发。即使是笔记小说或生活小品文,也都有其写作的思想源头。后人研究先贤,都要探求其生平经历,每一时段的文学修养与思想认识各不相同。联系文章写作背景,非常有助于读者对文章的解读。
  文如其人,不同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也各具特色。或如“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或如“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有的语言清新朴实、冲淡平和,有的汪洋恣肆、雄奇飘逸……读不同的文章,如同欣赏风格各异的画面。
  理解文本的根基在于真正地钻进文本中去。古人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学作品的根源在于人的情感,作者受到外物的触发而将其化为文字成为作品。而读者则是通过阅读而透过文字感受、体味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那么,在阅读中,就要准确、深刻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透过外在的形式去“入情”,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而文学语言具有多义性、隐喻性特点,一个词语或一句话中往往积淀了丰富复杂的含义。对词句挖掘得越深,对作品的理解越透彻。
  如杨绛先生的《老王》。这篇课文所记叙的事情、抒发的情感与学生相去甚远,学生难以领会。本文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而记叙的人物事件则在七十年代。这篇文章语言质朴而感情真挚,叙述时不动声色娓娓道来,字里行间却饱含深情耐人寻味。作者在记叙老王时,并没有落入俗套,先写老王生平,再写相交、相知。而是在文章伊始就写道:“我常坐老王的车,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这一段话,写得简单,读来平淡,实则富含深意。联系当时“**”这个社会背景,再细读品味,句中感情就涌现出来了。一个是打入牛棚的右派,一个是孤零落单的瞎子,“同是天涯沦落人”。“他蹬,我坐。”写得随意,再细品味,感觉他们二人不像是雇佣关系,而更像是老友。“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在那个年代,“闲话”可不是和谁都能说得来的呀!
  这一段文字,既为全文定下情感基调,在结构上亦起到统领作用。朗读时,结合全文,作者对老王的感情,会随着文字的深入,逐渐流进读者心里。
  进入文本,领会“思想”,是读者自己的认识。有时会同作者产生碰撞,结成跨越时空的“知音”。但也有人说,“一千个读者会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放在散文教学中不是很有道理。一篇散文,仅仅几千文字,表达的思想再深刻再有内涵,也不可能会“千人千面”。 《新课程标准》提倡多元阅读、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但同时又指出在理解课文基础上,要防止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深入文本,分析讲解会轻松而又贴切得多。名教师的轻松自如,那是“十年磨一剑”的功夫。深入其中未免辛苦,然而课堂上的轻松洒脱更是一种享受。
  
  李春秋,教师,现居江苏邳州。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