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幼儿园论文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心理契约与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
 

幼儿园论文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心理契约与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

发布时间:2019-07-07 04:00:28 影响了:

  【摘要】幼儿园的心理契约是幼儿园与教师之间对权利、义务的主观期望与承诺,包含良好的工作环境、任务与职业取向的吻合、安全与归属感、报酬、价值认同、培训与发展的机会和晋升等七个方面的内容,具有隐藏性、模糊性和双向建构性的特点。良好的心理契约能在激发教师自我实现、促进教师职业认同、帮助教师产生专业自我意识、克服职业倦怠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为构建良好心理契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幼儿园要加强柔性管理,帮助教师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环境支持等;幼儿园教师要强化命运共同体意识,提高自身组织承诺。
  【关键词】心理契约;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7/08-0033-05
  自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教师专业化”的概念之后,世界各国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问题自然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是幼儿园教师通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的不断主动学习逐渐成为一名专业幼儿园教师的过程。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再优良的外部环境也需要通过心理因素才能发挥作用。幼儿园与教师双方的心理感知、责任与期望是影响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心理因素。组织心理学认为,心理感知、责任与期望等心理因素是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一种“心理契约”。良好的心理契约能从组织心理层面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如何构建良好的心理契约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心理契约概述
  (一)心理契约的定义
  心理契约这一概念是由组织心理学家阿吉里斯于1960年提出的。阿吉里斯提出,在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系中,除了正式的雇佣契约规定的内容之外,还存在着隐含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这种相互期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的态度和行为。〔1〕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员工与组织之间对彼此的权利、义务所怀有的主观的、非书面形式表达的期望和承诺”。〔2〕它虽然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但可以发挥有形契约的作用。幼儿园的心理契约,是指幼儿园与教师之间对权利、义务的主观期望与承诺。
  (二)心理契约的内容和循环阶段
  心理契约一般包含七个方面的期望:良好的工作环境、任务与职业取向的吻合、安全与归属感、报酬、价值认同、培训与发展的机会和晋升。心理契约的主要表现是教师在幼儿园中的心理状态,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是幼儿园心理契约管理的重点和关键。心理契约具有循环发展的特点,其循环被称为EAR循环,指心理契约建立(Establishing,简称E阶段)、调整(Adjusting,简称A阶段)和实现(Realization,简称R阶段)的过程。〔3〕 在E阶段,幼儿园要了解教师的期望,并让教师也了解幼儿园的现状以及未来几年的发展状况,从而帮助其建立一个合理预期,促使其为达到预期而努力工作。心理契约建立在对幼儿园未来预测的基础之上,当现实与预测之间出现偏差时,调整不可避免。A阶段就是心理契约的调整阶段。在这一阶段,幼儿园应及时与教师沟通,根据新情况,引导教师进行调整。在R阶段,幼儿园应及时考察教师合理期望的实现程度,例如,关注工作环境是否如所希望的那样变好了,是否接受了应有的培训,职务变动了吗,薪水提高了吗,期望尚未实现是因为能力有限还是幼儿园方面工作不到位,等等。这一系列问题找到答案以后,幼儿园心理契约就将进入新的EAR循环。
  (三)心理契约的特点
  1.隐藏性
  心理契约不是正式的文字记录,而是以心理期望和感知的形式隐藏在契约双方的心里的,它需要契约双方去理解、估测和满足。〔4〕由于教师对于自身与幼儿园之间的关系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见解,并带有一种情感性,这种心理特点往往会造成教师的心理契约与幼儿园理解上的不一致,这就需要幼儿园及时和不断地与教师沟通。以刚入职的幼儿园教师为例,他们往往怀揣着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对薪资待遇有一定的期望,希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等,而园方对新教师在工作职责、专业化发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和期望。这些期望和要求因为具有一定的隐藏性而无法以文字契约形式一一展现,因此,幼儿园和教师双方必须开诚布公地沟通才能了解这些期望和要求。
  2.模糊性
  心理契约是双方内心对对方的期望和感知,它会随着人际关系、组织政策、领导变更、个体心态等变化而变化,因此心理契约的外延和内涵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例如,满怀激情和期望的新教师工作一段时间后往往会被常规、繁琐的工作“消磨”热情,会对实际工作能否实现自我价值等产生怀疑,以前建立的心理契约也会因此受到冲击。
  3.双向建构性
  心理契约是幼儿园与教师之间建立的一种自主、平等、双向交互性的联系,具有双向建构性。〔5〕它既包括教师对自己在幼儿园中的权利、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期望和感知,也包括幼儿园对教师在承诺、忠诚、责任等方面的期望和感知。心理契约双方只有积极交流、沟通,才能使幼儿园及教师双向的期望和感知日趋一致。
  二、良好的心理契约对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
  (一)良好的心理契约是幼儿园教师获得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要求
  根据需要层次理论,高级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得以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6〕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来自于幼儿园教师寻求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这种需要建立在教师的工作、生活等基本需要得以满足的基础之上。目前,大部分幼儿园教师的状态是疲于应付各种任务而无暇顾及自身发展。一位幼儿园教师(女,30岁,教龄9年)在访谈中这样说道:“我们太忙了!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组织活动、布置环境、完成文案工作、和家长沟通等,根本没有剩余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培训,园长又要求必须去,没办法只好走走过场,几乎没什么收获。”可以说,如果幼儿园没有设身处地地为教师考虑,只是一味地给他们布置超负荷的任务,容易导致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和职业倦怠,从而不利于良好心理契约的构建,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良好心理契约的构建是幼儿园与教师彼此信任、相互沟通的结果,是教师获得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要求。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