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爱心新闻”的操作范式与策划要领 策划设计是什么意思
 

“爱心新闻”的操作范式与策划要领 策划设计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9-07-16 03:59:52 影响了:

  多年来,《南国早报》就“爱心新闻”的策划、采写与报道,从办报战略高度给予重视,使之成为同步报道的独家新闻、动态新闻和悬念新闻,取得了读者喜爱、领导满意、业界好评的社会效果。同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爱心新闻”操作范式,即:“竖起耳朵捕信源→深思熟虑谋策划→同步跟进做报道→公开透明讲诚信”。
  所谓“爱心新闻”是指媒体对社会各界献爱心行为的报道。古今中外有关社会献爱心的报道时常见诸媒体。从1886年美国报纸为安置自由女神像发起的捐款,到“九·一八事变”后《大公报》为东北抗日联军的募捐;从世界各国读者自发为“阿富汗少女”(《国家地理杂志》198S年6月封面人物)捐款,到2008年各地为汶川地震灾民募捐等等,数不胜数。这类新闻可以统称为“爱心新闻”。媒体在报道这类新闻时,基本上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先有事实发生,然后再采访,以—种静态方式和读者见面。有的事后再做一些追踪报道,或者花絮之类的补充。
  多年来,《南国早报》就“爱心新闻”的策划、采写与报道,从办报的战略高度给予重视,使之成为同步报道的独家新闻、动态新闻和悬念新闻,取得了读者喜爱、领导满意、业界好评的社会效果。
  经过多年摸索、实践和总结,《南国早报》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爱心新闻”操作范式,即:竖起耳朵捕信源→深思熟虑谋策划→同步跟进作报道→公开透明讲诚信。
  竖起耳朵捕信源
  是否拥有权威、独家和一手信源,是衡量一家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舆论领导力和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通常情况下,媒体所获信源并不是第一手的,失去了时间上的天然优势,这一点对地方媒体尤甚。如何后发制人?如何在别人基础上独辟蹊径做得更出彩、更具可读性?应该是地方媒体不能懈怠的焦点。在《南国早报》策划的系列“爱心新闻”中,有的就是后发制胜的案例。如“爱心字典”系列报道。
  2010年10月,《读者》刊载一则感人故事:在宁夏支教的吴恒发现班里的孩子因使用盗版字典而被误导,之后他在自己的朋友圈发起了“一本正经计划”——向他支教的三合中学的学生捐献正版字典。故事的结局很好,在网友帮助下,问题解决了。
  盗版字典在全国,尤其是在贫困山区,因其价格低廉,有一定市场。但是粗制滥造的质量,错漏百出的释义,不知误导了多少求知的童心。如果简单地异地复制类似援助,很难产生更大效果。最多也就是解决—部分学生的字典问题。从新闻报道角度来说,它已经不具备信源应有的第一性的特征。如何让“爱心字典”既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又在更大范围内解决学生的实际需要?“一本字典”还有深挖的价值吗?这些问题引起了大家的讨论。
  深思熟虑谋策划
  “新闻策划”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诞生以来备受争议,单是定义已有20多种。其实,新闻策划本无罪,且看因何而用之。
  所谓新闻策划,是指在尊重新闻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媒体的特_生,将新闻价值最大化。新闻策划是否成功的评判标准可从两头来看:出发点是否以“公”为要义,最后的实践效果是否对“公”有利。新闻策划其实是意识对客观的能动反映,它产生的效果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效果,也有经济效果。一篇成功的策划报道,无疑会产生相当大的社会效果。
  就上述的“字典”来说,《南国早报》在获得这条信源之后,觉得这里面仍有文章可做。经派记者调查采访后发现,情况比想象的还要严重,做好“字典”策划,既可以帮助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进一步提高报纸的影响力,同时也为建设和谐社会尽一份媒体的责任。
  然而,要想在一条众所周知的“旧闻”里策划出新意,绝非轻而易举的事。现在的策划应该具有互动性(媒体与读者)、参与性(记者与读者),以及社会的监督性(读者全程参与)。何况多年来,《南国早报》对“爱心新闻”的策划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读者参与的范式,每次活动都有一个鲜明的主体,抓住主要矛盾,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在“爱心字典”的策划中就确立了“一本字典托起山里娃希望”的主题。于是,一个公开透明、读者参与、追踪报道的策划方案形成了。
  也有人担心,媒体搞这种捐献活动最怕社会没反应,最后弄得雷声大雨点小,感觉尴尬。事实—再证明,这种担心有点多余。如果让读者全程参与,深度介入到这类献爱心的活动中,读者会把媒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对待,保持高度热情,里外奔波,献计献策,克服各种预想不到的困难。
  同步跟进做报道
  同步跟进报道也就是追踪报道,在一段时间内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连续或跟踪式的报道。其特点是:一是报道呈现线性排列。它以时间为序,随着新闻事件进展而展开,各次报道之间承上启下,相互衔接。二是动感十足。从事件的开始、进展到结束,全程跟踪报道,将当下正在发展的事件及时呈现在受众面前,使其新鲜和动感扑面而来。不仅增强了新闻的吸引力,而且使新闻更具可信性。参与者的人际传播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的传播效果,使报道的影响面更大。同时,也改变了新闻是“易碎品”的特质。单篇报道就像一颗闪光的珍珠,它的生命只有一天。追踪报道就是将这一颗颗珍珠串起来,使其更吸引人。在这一点上,很像古代的章回小说,悬念不断,跌宕起伏。所不同的是小说的悬念是作者设计出来的,而“爱心新闻”事件的悬念是事情本身所具有的,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怎样。这不仅有利于培养记者责任感和快速、准确的采写能力,而且也可以吸引更多读者,扩大市场份额。
  追踪报道既有消息及时的特点,又比消息更详实。记者在采写这类报道时如果能注意“三要三不要”,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要善于捕捉苗头,提出新对策,不能硬造噱头,戏弄读者。要反映真相,表达真情;不要矫情做作,故弄玄虚。要详略得当,言简意赅;不要生拉硬扯,人为拖长。
  比如“爱心莴笋”。当第一篇文章2010年3月11日在《南国早报》见报时,就提出了令人揪心的问题:蔬菜种植户麻广林有心向遭受旱情的云南灾民捐献lS万公斤的莴笋。但是,他无力采摘,也无钱将莴笋运到云南。要实现这份爱心,需要100人采摘和6万元的运费。见报第二天,报名摘菜的读者和网友超过了200多人,但运费仅募捐到6200元。摘菜的人超出了预料,运费却只筹到十分之一。还会有人捐款吗?能募到6万元的巨款吗?说实话,当时大家心里都没底。万一出现了只有人去摘菜,却无力运走的尴尬局面,岂不是令人难堪。此时,报社上下都捏了一把汗。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