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论高校德育中的无意识教育_八大德育原则
 

论高校德育中的无意识教育_八大德育原则

发布时间:2019-07-20 04:04:25 影响了:

  一 无意识教育的内涵  无意识教育是与有意识教育相对而言的,有意识教育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显性”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无意识教育即“隐性”教育或“熏陶”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自觉地在受教育者周围创设适宜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使他们在满足美的需求和兴趣、爱好的同时,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无意识属于人的非理性方面,是一种潜在于心底而未被主体自觉地意识到的意识。20世纪80年代无意识理论逐步进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视野,到了90年代学者们开始了对无意识教育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
  二 无意识教育的特征
  1.潜隐性
  无意识教育的教育过程和目的是潜隐的。首先,有意识教育主要是通过“两课”来实现,教育过程明显,而无意识教育没有自己专门的教育形式或活动,是借助其他外在的实践活动或环境来对受教育者形成影响。其次,无意识教育将教育的目的和意图悄无声息地隐藏到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以一种含而不露的方式,默默地指引着大学生融入教育者所创设的情境中,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2.开放性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无意识教育在实践和地点上有着较大的开放性。在高校德育中,有意识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讲座等各种专门而且集中的方式进行,这些教育方式容易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由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是丰富多彩的,而无意识教育又寓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之中,那么它的实践形式自然也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特定的教育形式,所以无意识教育是相对开放的系统,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3.非强制性
  在有意识教育中,教育者给人展现的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德育内容也是通过教育者以理论说教的形势强制性灌输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在无意识教育法的实施过程中,教育者没有给受教育者以任何明确的、直接的外部压力,受教育者完全处于一种自愿、自发的状态,他们可以自主选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4.愉悦性
  俄国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教育是一种最为精细的精神活动。我们要把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比作音乐的影响。”无意识教育都是愉悦而轻松的,它大都是通过一些喜闻乐见的活动来进行,这些活动往往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让他们乐于参与其中,受教育者才不会对德育产生排斥心理,从而受到感化和熏陶,有效地实现了德育的目的。
  5.教育结果的持久性
  有意识教育往往是强制性的把德育的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比较抗拒这种单调的教学形式,对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也持有一种排斥感,但为了应付考试,他们不得不照单全收。然而这些知识并没有被受教育者真正的内化到自己的意识体系之中,教育的效果不可能持久。无意识教育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活动形式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生活实践中来,让他们从中受到陶冶和熏陶、引发他们的深入思考,从而潜移默化地将德育思想内化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可见无意识教育是通过学生自身的同化、接受和顺应而起作用的,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
  三 加强无意识教育的途径
  1.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人格感召力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见,教师的理想信念、言行举止、学识观念和爱好习惯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与沟通过程中,通过耳闻目睹直接觉察教师人格,无意识地明辨是非、善恶,形成自己独立人格。所以,在德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将言传和身教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使学生产生向善的内在的驱动和诉求,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
  2.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
  第一,创建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校园的物质环境包括校园的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的绿化等等。校园的物质环境也是一种无声的、特殊的教育课堂,校园物质环境中渗透着大量的文化历史信息,大学生总是会或多或少对这些校园物质环境进行着人文解读,所以这些蕴含着丰富内涵的校园物质环境可以通过无声的方式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观念,制约着学生的行为习惯,最终起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隐性教育效果。
  第二,构建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校园精神文化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深刻的意义和独特的功能,这是因为校园精神文化涵盖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学术氛围、校规校纪等,学生自从进入学校开始,便会无意识地接受到这些文化熏陶,从而对自己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构建,致力于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政治氛围、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努力奋进的学习氛围、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和安全文明的生活氛围。
  3.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一个让大学生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良好平台,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大学生们可以切身地接触到自然、社会,从中体会从老师或长辈口中所传授的理论知识或者生活感悟,从而引发思想上的共鸣。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其优势,其一,高校社团要积极创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学生社团牵头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对“潜移默化”学校的人文环境的形成,提升学生的品位、增长学生的知识才干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二,学校应给大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感受我们真实的生活,使学生的思想在无意识中得到升华、情操在潜移默化中达到陶冶,从而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渗透教育功能
  网络已成为最主要的现代传媒,它深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方式。网络也逐渐成为高校无意识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这就要求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发挥校园网络最大的渗透教育功能。教育者可以利用校内网、MSN、BBS等网络互动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交流的平台,教育者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及时地做出相关的指导。同时,高校应加强对网站的监督管理,为大学生健康人格品质的培养提供优良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7
  [2]唐鹏、汤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
  [3]于大海、李春花.论隐形教育的特点及其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
  [4]倪先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德育天地,2007
  [5]周旭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隐性特征邹义[J].教育与职业,2007(20)
  [6]程新桂.论隐形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7(35)
  [7]吴海文.无意识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J].鉴于新探,2010(12)
  [8]翁路英.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教育的有机结合[J].德育探索,2008(5)
  [9]顾晓麟.浅析无意识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1)
  [10]刘志峰、王石磊、党胜利.浅论无意识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6(S1)
  [11]戴艳芳、李桃.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0(14)
  〔责任编辑:陈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