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主题教育 >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分析小结教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分析小结教案

发布时间:2019-07-21 10:25:19 影响了: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分析小结教案_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1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20.1 数据的代表 20.1.1 平均数(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 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1、教材 P124 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 、 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 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

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3)、客观上,教材 P124 的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照应了本节的前言——将在实际 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揭示了统计 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P125 的云朵其实是复习平均数定义,小方块则强调了权意义。

2、教材 P125 例 1 的作用如下: (1)、解决例 1 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 巩固公式,并且举例说明了公式用法和解题书写格式,给学生以示范和模仿。

(2)、这里的权没有直接给出数量,而是以比的形式出现,为加深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 解。

(3)、两个问题中的权数各不相同,直接导致结果有所不同,这既体现了权数在求加权 平均数的作用,又反映了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体现知识要活学活用。

3、教材 P126 例 2 的作用如下: (1)、这个例题再次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得以及时巩固,让学生熟悉公式的使用和 书写步骤。

(2)、例 2 与例 1 的区别主要在于权的形式又有变化,以百分数的形式出现,升华了学 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它也充分体现了统计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课堂引入: 1、若不选择教材中的引入问题,也可以替换成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例,下举一例可 供借鉴参考。

某校初二年级共有 4 个班,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参考人数和成绩如下: 班级 参考人数 平均成绩 1班 40 80 2班 42 81 3班 45 82 4班 32 79 2求该校初二年级在这次数学考试中的平均成绩?下述计算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x=1 (79+80+81+82)=80.5 4五、例习题分析: 例 1 和例 2 均为计算数据加权平均数型问题, 因为是初学尤其之前与平均数计算公式已 经作过比较, 所以这里应该让学生搞明白问题中是否有权数, 即是选择普通的平均数计算还 是加权平均数计算, 其次若用加权平均数计算, 权数又分别是多少?例 2 的题意理解很重要, 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好这里的几个百分数在总成绩中的作用, 它们的作用与权的意义相符, 实 际上这几个百分数分别表示几项成绩的权。

六、随堂练习: 1、老师在计算学期总平均分的时候按如下标准:作业占 100%、测验占 30%、期中占 35%、 期末考试占 35%,小关和小兵的成绩如下表: 学生 小关 小兵 位:小时) 寿命 450 550 600 650 15 700 25 只数 20 10 30 求这些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 答案:1. 作业 80 76 测验 75 80 期中考试 71 68 期末考试 88 902、为了鉴定某种灯泡的质量,对其中 100 只灯泡的使用寿命进行测量,结果如下表:(单x 小关=79.05x 小兵=80 2.x=597.5 小时七、课后练习: 1、在一个样本中,2 出现了 x 1 次,3 出现了 x 2 次,4 出现了 x 3 次,5 出现了 x 4 次,则这 个样本的平均数为 . 2、某人打靶,有 a 次打中 x 环,b 次打中 y 环,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 环。3、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从笔试、面试、实习成绩三个 方面表现进行评分,笔试占总成绩 20%、面试占 30%、实习成绩占 50%,各项成绩如表所 示: 应聘者 甲 乙 笔试 85 面试 83 实习 9080 85 92 试判断谁会被公司录取,为什么? 4、在一次英语口试中,已知 50 分 1 人、60 分 2 人、70 分 5 人、90 分 5 人、100 分 1 人, 其余为 84 分。已知该班平均成绩为 80 分,问该班有多少人? 答案:1. 乙被录取2 x1 ? 3x2 ? 4 x3 ? 5x4 x 1 ? x 2 ? x3 ? x 44. 39 人2.ax ? by a?b3. x甲 =86.9x2 =96.5 3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20.1.1 平均数(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 P128 探究栏目的意图。

(1)、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2)、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 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

这个探究栏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习七年级下的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 如组、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具体意义。

2、教材 P128 的思考的意图。

(1)、使学生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 问题 (2)、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3、P128 利用计算器计算平均值 这部分篇幅较小, 与传统教材那种详细介绍计算器使用方法产生明显对比。

一则由于学 校中学生使用计算器不同,其操作过程有差别亦不同,再者,各种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都有 详尽介绍, 同时也说明在今后中考趋势仍是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不是 利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 但是掌握其使用方法确实可以运算变得简单。

统计中一些数据较 大、较多的计算也变得容易些了。

四、 课堂引入 采用教材原有的引入问题,设计的几个问题如下: (1)、请同学读 P128 探究问题,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 (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 5 指什么呢? (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比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

五、随堂练习 1、某校为了了解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对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进行调查, 下表是该校初二某班 50 名学生某一天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表 (1)、第二组数据的组中值是多少? (2)、求该班学生平均每天做数学作业所用时间 2、某班 40 名学生身高情况如下图, 请计算该班学生平均身高 4所用时间 t(分钟) 0<t≤10 10<t≤20 20<t≤30 30<t≤40 40<t≤50 50<t≤60 答案 1.(1).15. (2)28. 2. 165 七、课后练习:人数 4 6 14 13 9 41、某公司有 15 名员工,他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如下表 部门 人数 每人创得利润 A 1 20 B 1 5 C 2 2.5 D 4 2 E 2 1.5 F 2 1.5 G 5 1.2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多少万元? 2、 下表是截至到 2002 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 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计算获费尔兹奖得 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 年龄 28≤X<30 30≤X<32 32≤X<34 34≤X<36 36≤X<38 38≤X<40 40≤X<42 频数 4 3 8 7 9 11 23、为调查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环保局对所辖的 50 个居民区进行了噪音(单位:分贝)水平 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求每个小区噪音的平均分贝数。

频数 2 0 1 5 1 0 5 1 2 4 181 0640 50 6070 80 90噪音/分贝 3.60.54 分贝答案:1.约 2.95 万元 2.约 29 岁 5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 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2、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 P130 的例 4 的意图 (1)、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样本,主要是反映了统计学中常用到一种解决问题的 方法:对于数据较多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考察总体中的一个样本,然后由样本的研究结论 去估计总体的情况。

(2)、这个例题另一个意图是交待了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

(因为在前面有介绍中位数求法,这里不再重述) (3)、问题 2 显然反映学习中位数的意义:它可以估计一个数据占总体的相对位置,说 明中位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据代表。

(4)、这个例题再一次体现了统计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应鼓励学生学 好这部分知识。

2、教材 P132 例 5 的意图 (1)、通过例 5 应使学生明白通常对待销售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众数,它代表该型号的 产品销售最好,以便给商家合理的建议。

(2)、例 5 也交待了众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由于求法在前面已介绍,这里不再重述) (3)、例 5 也反映了众数是数据代表的一种。

四、课堂引入 严格的讲教材本节课没有引入的问题, 而是在复习和延伸中位数的定义过程中拉开序幕 的,本人很同意这种处理方式,教师可以一句话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 数的这个数据代表。

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 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五、例习题的分析 教材 P130 例 4, 从所给的数据可以看到并没有按照从小到大 (或从大到小) 的顺序排列。

因此,首先应将数据重新排列,通过观察会发现共有 12 个数据,偶数个可以取中间的两个 数据 146、148,求其平均值,便可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材 P132 例 5,由表中第二行可以查到 23.5 号鞋的频数最大,因此这组数据的众数可 以得到,所提的建议应围绕利于商家获得较大利润提出。

六、随堂练习 1 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 15 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销售金额,统计了这 15 个人 的销售量如下(单位:件) 1800、510、250、250、210、250、210、210、150、210、150、120、120、210、150 求这 15 个销售员该月销量的中位数和众数。

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定额定为 320 件, 你认为合理吗?如果不合理, 请 你制定一个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62、某商店 3、4 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销售台数如表所示: 规格 1 匹 1.2 匹 1.5 匹 2 匹 台数 月份 3月 4月 12 台 16 台 20 台 30 台 8台 14 台 4台 8台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商店出售的各种规格空调中,众数是多少? 假如你是经理,现要进货,6 月份在有限的资金下进货单位将如何决定? 答案:1. (1)210 件、210 件 (2)不合理。因为 15 人中有 13 人的销售额达不到 320 件(320 虽是原始数据的平均数,却不能反映营销人员的一般水平),销售额定为 210 件合 适,因为它既是中位数又是众数,是大部分人能达到的额定。

2. (1)1.2 匹 (2)通过观察可知 1.2 匹的销售最大,所以要多进 1.2 匹,由于资金 有限就要少进 2 匹空调。

七、课后练习 1. 数据 8、9、9、8、10、8、99、8、10、7、9、9、8 的中位数是 ,众数是 2. 一组数据 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 21,则 X 的值是 . 3. 数据 92、96、98、100、X 的众数是 96,则其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 ) A.97、96 B.96、96.4 C.96、97 D.98、97 4. 如果在一组数据中,23、25、28、22 出现的次数依次为 2、5、3、4 次,并且没有其他 的数据,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24、25 B.23、24 C.25、25 D.23、25 5. 随机抽取我市一年(按 365 天计)中的 30 天平均气温状况如下表: 5 5 7 6 2 2 请你根据上述数据回答问题: (1).该组数据的中位数是什么? (2).若当气温在 18℃~25℃为市民“满意温度”,则我市一年中达到市民“满意温度”的大约 有多少天? 答案:1. 9;2. 22; 3.B;4.C; 5.(1)15. (2)约 97 天 温度 (℃) -8 天数 3 -1 7 15 21 24 30教学反思: 7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

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点、难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1、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2、难点: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较多的一种量。另外要注意: 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 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 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 较大. 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 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 众数不受极端 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 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 均数的变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 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 中位数可能出现 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 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 可用中位数 描述其趋势.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 P133 例 6 的意图 (1) 、 这是在学习过数据的收集、 整理、 描述与分析之后涉及到这四个环节的一个例题, 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它交待了该如何完整的进行这几个过程, 为该怎样综合运用已学的统 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了一个标准范例。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 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复 习。

(2)、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此例题的一个主要意图是区分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 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

(3)、由例题中(2)问和(3)问的不同,导致结果的不同,其目的是告诉学生应该根 据题目具体要求来灵活运用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4)、本例题也客观的反映了数学知识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有重要的意义,也体现了统计 知识与生活实践是紧密联系的。

四、课堂引入: 本节课的课堂引入可以通过复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定义开始,为完成重点、突破难 点作好铺垫,没有必要牵强的加入一个生活实例作为引入问题。

五、例习题的分析: 例题 6 中第一问是在巩固平均数定义、 中位数定义和众数的定义。

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 中词语特点分析它们分别指哪个数据代表, 教师也可以顺便加一个发散性问题, 一般地哪些 词语是指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呢? 例题 6 中的第二问学生一般不易想到,教师要将“较高目标”衡量标准引向三个数据代表身 上,这样学生就不难回答了。

第三问要抓住一半左右应与哪个数据代表的意义相符这个问题。

即要很好的回答第三问, 学 生头脑必须很清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 8六、随堂练习: 1、在一次环保知识竞赛中,某班 50 名学生成绩如下表所示: 得分 人数 50 2 60 3 70 6 80 14 90 15 100 5 110 4 120 1分别求出这些学生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2、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两群游客的年龄如下:(单位:岁) 甲群:13、13、14、15、15、15、16、17、17。

乙群:3、4、4、5、5、6、6、54、57。

(1)、甲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 映甲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2)、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 较好反映乙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答案:1. 众数 90 中位数 85 七、课后练习: 1、某公司的 33 名职工的月工资(以元为单位)如下: 职员 人数 工资 董事长 1 5500 副董事长 1 5000 董事 2 3500 总经理 1 3000 经理 5 2500 管理员 3 2000 职员 20 1500 。

岁,中位数是 。

平均数 84.6 岁,众数是 岁。其中能 岁,中位数是 岁,众数是 岁,其中能较好反2.(1)15、15、15、众数(2).15、5.5、6、中位数(1)、求该公司职员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 、 假设副董事长的工资从 5000 元提升到 20000 元, 董事长的工资从 5500 元提升到 30000 元,那么新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又是什么?(精确到元) (3)、你认为应该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中哪一个来描述该公司职工的工资水平? 2、某公司有 15 名员工,它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如下表示: 部门 人数 每人所创的年利润 根据表中的信息填空: (1) 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 (2) 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中位数是 平?答 答案:1.(1).2090 、500、1500 (2).3288、1500、1500 (3)中位数或众数均能反映该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因为公司中少数人的工资额与大多数 人的工资额差别较大, 这样导致平均数与中位数偏差较大, 所以平均数不能反映这个公司员 工的工资水平。

2.(1)3.2 万元 (2)2.1 万元 (3)中位数 万元。

万元。

A 1 20 B 1 5 C 2 2.5 D 4 2.1 E 2 1.5 F 2 1.5 G 3 1.2(3) 你认为应该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中哪一个来描述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一般水教学反思: 9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20.2 数据的波动 20.2.1 极差一、教学目标: 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 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2、难点: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接受,不存在难点。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 P137 引例的意图 (1)、主要目的是用来引入极差概念的 (2)、可以说明极差在统计学家族的角色——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量 (3)、交待了求一组数据极差的方法。

四、课堂引入: 引入问题可以仍然采用教材上的 “乌鲁木齐和广州的气温情 ”为了更加形象直观一些的 反映极差的意义, 可以画出温度折线图, 这样极差之所以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就不言而喻 了。

五、例习题分析 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教材 P138 习题分析 问题 1 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本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 差距较大。问题 2 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知识首先应回忆复习已学知识。问题 3 答案并不唯 一,合理即可。

六、随堂练习: 1、一组数据:473、865、368、774、539、474 的极差是 -1736 的极差是 . . ) ,一组数据 1736、1350、-2114、2、一组数据 3、-1、0、2、X 的极差是 5,且 X 为自然数,则 X= 3、下列几个常见统计量中能够反映一组数据波动范围的是(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D.极差4、一组数据 X 1 、X 2 …X n 的极差是 8,则另一组数据 2X 1 +1、2X 2 +1…,2X n +1 的极差 是( A. 8 ) B.16 C.9 D.17答案:1. 497、38502. 43. D4.B 10七、课后练习: 1、已知样本 9.9、10.3、10.3、9.9、10.1,则样本极差是( A. 0.4 B.16 C.0.2 D.无法确定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第一小组 14 名学生的成绩与全组平均分的差是 2、3、-5、10、12、8、 2、-1、4、-10、-2、5、5、-5,那么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 A. 87 B. 83 C. 85 D 无法确定 。

)3、已知一组数据 2.1、1.9、1.8、X、2.2 的平均数为 2,则极差是4、若 10 个数的平均数是 3,极差是 4,则将这 10 个数都扩大 10 倍,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是 ,极差是 。5、某活动小组为使全小组成员的成绩都要达到优秀,打算实施“以优帮困”计划,为此统计 了上次测试各成员的成绩(单位:分) 90、95、87、92、63、54、82、76、55、100、45、80 计算这组数据的极差,这个极差说明什么问题? 将数据适当分组,做出频率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答案: 1.A ; 2.D ; 3. 0.4 ; 4.30、40.5(1)极差 55 分,从极差可以看出这个小组成员成绩优劣差距较大。(2)略教学反思: 11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20.2.2 方差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 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二. 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 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理解方差公式 三. 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 教材 P138 的讨论问题的意图: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为引入方差概念和方差计算公式作铺垫。

(3).介绍了一种比较直观的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方法——画折线法。

(4).客观上反映了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求平均数或求极差等方法的局限性,使学生体 会到学习方差的意义和目的。

2. 教材 P140 例 1 的设计意图: (1).例 1 放在方差计算公式和利用方差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之后,不言而喻其主要目 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对方差公式的掌握。

(2).例 1 的解题步骤也为学生做了一个示范,学生以后可以模仿例 1 的格式解决其他类似 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引入: 除采用教材中的引例外,可以选择一些更时代气息、更有现实意义的引例。例如,通过 学生观看 2004 年奥运会刘翔勇夺 110 米栏冠军的录像,进而引导教练员根据平时比赛成绩 选择参赛队员这样的实际问题上,这样引入自然而又真实,学生也更感兴趣一些。

五. 例题的分析: 教材 P140 例 1 在分析过程中应抓住以下几点: 1. 题目中“整齐”的含义是什么?说明在这个问题中要研究一组数据的什么?学生通过思 考可以回答出整齐即波动小,所以要研究两组数据波动大小,这一环节是明确题意。

2. 在求方差之前先要求哪个统计量,为什么?学生也可以得出先求平均数,因为公式中需 要平均值,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明确利用方差计算步骤。

3. 方差怎样去体现波动大小? 这一问题的提出主要复习巩固方差,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

六. 随堂练习: 1. 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 1 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12甲:9、10、11、12、7、13、10、8、12、8; 乙:8、13、12、11、10、12、7、7、9、11;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高?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整齐? 2. 段巍和金志强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 5 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谁的成绩比较 稳定?为什么? 测试次数 段巍 金志强 1 13 10 2 14 13 3 13 16 4 12 14 5 13 12参考答案:1.(1)甲、乙两种农作物的苗平均高度相同;(2)甲整齐 2.段巍的成绩比金志强的成绩要稳定。七. 课后练习: 1.已知一组数据为 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2.甲、乙两名学生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 10 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2 经过计算,两人射击环数的平均数相同,但 S 甲2 S乙 ,所以确定去参加比赛。3. 甲、乙两台机床生产同种零件,10 天出的次品分别是( 甲:0、1、0、2、2、0、3、1、2、4 乙:2、3、1、2、0、2、1、1、2、1)分别计算出两个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根据你的计算判断哪台机床的性能较好? 4. 小爽和小兵在 10 次百米跑步练习中成绩如表所示:(单位:秒) 小爽 小兵 10.8 10.9 10.9 10.9 11.0 10.8 10.7 10.8 11.1 11.0 11.1 10.9 10.8 10.8 11.0 11.1 10.7 10.9 10.9 10.8如果根据这几次成绩选拔一人参加比赛,你会选谁呢? 答案:1. 6 2. >、乙;3. x 4. x2 甲 =1.5、S 甲 =0.975、2 =0.425,乙机床性能好 x 乙 =1. 5、S 乙小爽2 =10.9、S 小爽 =0.02; 2 =10.9、S 小兵 =0.008 ,故选择小兵参加比赛。x小兵教学反思: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分析小结教案_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期末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 20 章数据的 分析(期末复习)教案第 20 章 数据的分析(期末复习) 【教学任务分析】 教 学 目 标知识 技能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的概 念及作用,能准确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 众数,以及极差和方差,能灵活运用它们来处理数据. 过程 方法使学生经历对问题的处理,体会分析数据的策 略和方法,提高用样本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 计思想及创新实践能力. 情感 态度进一步渗透统计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体验用 数据的代表和波动的统计量来分析数据并作出决策,增 强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灵活运用数据的代表和波动的统计量来解决相 关问题. 难点灵活运用数据的代表和波动的统计量来解决相 关问题. 【教学环节安排】 环节教 学 问 题 设 计教学活动设计 知 识 回 顾 1.数据 1,0,-3,2,3,2,-2 的平均数是 ,中 位数是 , 众数是 . 2.数据 0,1,3,2,4 的极差为 ,方差为已知样本 为 2,3,4,5,6,那么此样本的中位数与平均数是 ( ) . A. 3,4 B.4,4 C.4,5 D.4,某服装销售商中进行 市场占有率的调查时,他最应该关注的是( ). A.服装 型号的平均数 B.服装型号的众数 C.服装型号的中位数 D.最小的服装型号 5.在方差的计算公式 中,数字 10 和 20 分别表示的 意义是( ). A.数据的个数和方差 B.平均数和数据的个数 C.数据的个数和平均数 D.数据的方差和平均数 6.一组数据中的一个数大小发生了变化,一定会影 响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中的( ). A.1 个 B.2 个 C.3 个 D.0 个 反思归纳: 1.平均数计算要用到 的数据,它的大小与一组数据 中的 都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 数的 ,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 2.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 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 众数 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 3.中位数仅与 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 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中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 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 时,可以用中位数描述其趋 势. 总之,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数据的 的 的统计量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 组数据的 ,它反映了这组数据的当两组数据的个数相等、 平均数相等或接近时,用方差可以比较其离散程度及稳 定性.一般来说,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大,这组数据离散程 度就越 ,这组数据就越 .教师出示回顾训练题 学生自主完成,并回顾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及解决 的方法 教师关注:是否能通过回顾训练题的解决,唤醒学 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学生是否能自主解决、加深理解 所考查的知识与求解的方法. 答案:,1,2; 2.4,2; 3.B; 4.B;; 6.A.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组内交流,让学生罗列所复习的 主要知识点、方法及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归纳 的能力,从而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综 合 应 用【例 1】个体户王某经营一家饭馆,下面是饭馆所 有工作人员在某个月份的工资:王某 3000 元,厨师甲 450 元,厨师乙 400 元,杂工 320 元,招待甲 350 元,招 待乙 320 元,会计 410 元. (1)计算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 (2)计算出的平均工资能否反映出工作人员这个月 收入的一般水平? (3)去掉王某的工资后,再计算平均工资; (4)后一个平均工资能代表一般工作人员的收入吗? (5)根据以上计算,从统计的观点看,你对(3)、 (4)的结果有什么看法? 【解析】 (1 ) = (3000+450+400+320+350+320+410) 7=750 (2)因为工作人员月工资都低于平均水平,所以计 算出的平均工资不能反映工作人员这个月的月收入的平 均水平. (3) =(450+400+320+350+320+410) 6=375(元). (4)由于该平均数接近于工作人员的月工资的收入, 能代表一般工作人员的收入. (5)从本题的计算中可见,个别特殊值对平均数具 有很大的影响. 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要求学生先尝试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 做出判断,并说明原因,进而归纳出方法规律、技巧. 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成果,教师多找几名同学叙述, 加深印象,最后教师点评、详细讲解. 教师深入小组当中,了解他们讨论的情况,如遇有 困难的可给与提示. 充分讨论后,各小组推选代表展示他们的成果. 矫 正 补 偿 1.若 3,4,5, 的平均数是 12,则 的平均数是 . 2.已知 的方差为 2,数据 的方差是一组数据的 的 极差是 8,则另一组数据 +1 的极差是某次考试 A、B、C、 D、E 这 5 名学生的平均分为 62 分,若学生 A 除外,其余 的学生的平均分为 60 分,求学生 A 的得分. 教师出示问题. 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小组派代 表展示,全班师生共同评价、总结 (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方差与各数据发生变化后的情况) 完 善 整 合小结与反思:请大家反思一下,通过本节课的学 习,谈一下你对《数据的分析》的认识和理解. 总结:若数据 , 的平均数为 ,方差为 ,则 数据 的平均数是 ,方差为 ,而数据 的平均数是 ,方差为 . 在前面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对“数据的分析” 的认识,各抒己见,集思广益. 教师关注:学生的描述情况.(引导学生表达,提高 对数据的代表和波动的认识)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分析小结教案_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期末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 20 章数据的分析(期末复习) 教案 第 20 数据的分析(期末复习) 【教学任务分析】 教 学 目 标知识 技能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的概念及作用,能准 确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以及极差和方差,能灵 活运用它们处理数据 过程 方法使学生经历对问题的处理,体会分析数据的策略和方法,提高 用样本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思想及创新实践能力 情感 态度进一步渗透统计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体验用数据的代表和波 动的统计量分析数据并作出决策,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灵活运用数据的代表和波动的统计量解决相关问题 难点灵活运用数据的代表和波动的统计量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环节安排】 环节教 学 问 题 设 计教学活动设计 知 识 回 顾 1 数据 1,0,-3,2,3,2,-2 的平均数是 ,中位数是 , 众数是 2 数据 0,1,3,2,4 的极差为 ,方差为 3 已知样本为 2,3,4, ,6,那么此样本的中位数与平均数是( ) A 3,4 B4,4 4, D4,3 4 某服装销售商中进行市场占有率的调查时, 他最应该关注的是 ( ) A 服装型号的平均数 B 服装型号的众数 服装型号的中位数 D 最小的服装型号 在方差的计算公式 中,数字 10 和 20 分别表示的意义是( ) A 数据的个数和方差 B 平均数和数据的个数 数据的个数和平均数 D 数据的方差和平均数 6 一组数据中的一个数大小发生了变化,一定会影响这组数据的平 均数、众数、中位数中的( ) A1 个 B2 个 3 个 D0 个 反思归纳: 1 平均数计算要用到 的数据, 它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 都有关系, 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 ,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 的数据信息; 2 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 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 极端值 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 3 中位数仅与 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 能出现中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 时,可以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 总之,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数据的 的 的统计量 4 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 , 它反映 了这组数据的 当两组数据的个数相等、平均数相等或接近时,用方差可以比较其 离散程度及稳定性一般说,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大,这组数据离散程度 就越 ,这组数据就越 教师出示回顾训练题 学生自主完成,并回顾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及解决的方法 教师关注:是否能通过回顾训练题的解决,唤醒学生对所学知识的 记忆,学生是否能自主解决、加深理解所考查的知识与求解的方法 答案: 1 ,1,2; 24,2; 3B; 4B; ; 6A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组内交流,让学生罗列所复习的主要知识点、方 法及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从而奠定学生可持续 发展的基础 综 合 应 用【例 1】个体户王某经营一家饭馆,下面是饭馆所有工作人员在 某个月份的工资:王某 3000 元,厨师甲 40 元,厨师乙 400 元,杂工 320 元,招待甲 30 元,招待乙 320 元,会计 410 元 (1)计算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 (2)计算出的平均工资能否反映出工作人员这个月收入的一般水 平? (3)去掉王某的工资后,再计算平均工资; (4)后一个平均工资能代表一般工作人员的收入吗? ()根据以上计算,从统计的观点看,你对(3) 、 (4)的结果有什么 看法? 【解析】 (1) =(3000+40+400+320+30+320+410) 7=70 (2)因为工作人员月工资都低于平均水平,所以计算出的平均工 资不能反映工作人员这个月的月收入的平均水平 (3) =(40+400+320+30+320+410) 6=37(元) (4)由于该平均数接近于工作人员的月工资的收入,能代表一般 工作人员的收入 ()从本题的计算中可见,个别特殊值对平均数具有很大的影响 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要求学生先尝试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做出判断,并 说明原因,进而归纳出方法规律、技巧 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成果,教师多找几名同学叙述,加深印象, 最后教师点评、详细讲解. 教师深入小组当中,了解他们讨论的情况,如遇有困难的可给与提 示. 充分讨论后,各小组推选代表展示他们的成果. 矫 正 补 偿 1 若 3,4, , 的平均数是 12,则 的平均数是 2 已知 的方差为 2,数据 的方差是 3 一组数据的 的极差是 8,则另一组数据 +1 的极差是 4 某次考试 A、B、 、D、E 这名学生的平均分为 62 分,若学生 A 除 外,其余的学生的平均分为 60 分,求学生 A 的得分 教师出示问题 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小组派代表展示,全班师 生共同评价、总结(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与各数据发生变化后的 情况) 完 善 整 合小结与反思: 请大家反思一下, 通过本节的学习, 谈一下你对 《数 据的分析》的认识和理解 总结:若数据 , 的平均数为 ,方差为 ,则 数据 的平均数是 , 方差为 ,而数据 的平均数是 ,方差为 在前面的基础上,教师引导 学生总结对“数据的分析”的认识,各抒己见,集思广益 教师关注:学生的描述情况(引导学生表达,提高对数据的代表和 波动的认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