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百年洋行的重庆往事:回望南滨路的十里洋场生涯_十里洋场
 

百年洋行的重庆往事:回望南滨路的十里洋场生涯_十里洋场

发布时间:2018-12-27 04:42:44 影响了:

  很少有一座城市的夜景像重庆这般绚丽多彩。在这座山水都市,依山而建的建筑群赋予了夜景立体的层次感,波光粼粼的两江水又为夜景注入了灵动和迷幻的色彩。所以,无论你是站在朝天门码头,还是漫步在南滨路上,当你隔着长江远眺彼岸的璀璨夜景时,殊不知自己也成了此岸绚丽夜景中的一部分。
  关于南滨路,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它已经成为了重庆的地标,吃喝玩乐应有尽有。当夜幕降临,各种情绪在此酝酿、暗涌,人们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重庆一夜。然而,这只是南滨路的夜晚,当霓虹的闪烁被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替换,灯红酒绿的另一面才慢慢显现出来。而我要告诉你的,正是“步步传奇,一路传说”的南滨路。
  其实,早在19世纪末,伴随着重庆的开埠,南滨路就开始了它的“十里洋场”生涯:洋行纷至沓来,洋商们带走山货土产,带来闹钟、洋伞、洋碱、染料等商品,还带来欧美国家数百年铸就的工业文明。这其实是重庆3000多年历史上的第一次对外开放。
  
  这些百年洋行遗迹,主要集中在今天的弹子石到海棠溪一线,从解放碑新华路乘坐长江索道至上新街,出站后沿着斜坡下行至南滨路,往右步行几分钟,可以抵达某滨江楼盘的销售中心,山坡上一栋形似城堡的老建筑,在一群仿西式建筑风格的住宅楼中脱颖而出,这便是卜内门洋行。
  说起卜内门,你或许会感到陌生,但若换成“多乐士”,你也许就熟悉了。没错,著名油漆品牌“多乐士”正是卜内门洋碱公司1926年改组后的帝国化学工业集团(ICI)旗下品牌。卜内门洋碱公司由英国人布鲁内尔和门氏创立于1873年,总部设在伦敦。1903年,它在重庆设立分支机构;1915年,它在今天的南滨路五船路口修建了两幢别墅建筑和仓库,时至今日只剩下一幢别墅建筑。当时,卜内门经营各色染料,占据四川乃至大西南15%的市场份额,是重庆最著名的洋行之一。
  卜内门洋行依南山傍长江而建,地基颇高。它共有3层,底层全部采用横向条石砌筑,二三层则采用青砖。主入口原本设在南立面,拱门上方的青石板上刻有英文和数字,无奈英文已严重风化,辨识不清,只有数字“1915”还清晰可见,标识着它的建造年代。现在主入口已封闭,只能绕至北立面的侧门进入。首先呈现在面前的是一个宽敞的外廊,石柱上已爬满藤蔓植物,如果从南立面的主入口进来还要上一段石阶。进入室内,厚重气派的石梯直通二楼,扶墙分为3段,每段的石雕图案精美却不雷同。从石梯的左面可行至一个犹如隧洞,且无任何采光窗户的大房间,猜测可能为临时仓库;石梯的右面则有3个石室。从2楼开始,楼梯和地板都变成了木质,栏杆同样具有精美雕花。二、三两层共有约16间房,布局相似:朝江一面为3间大房,可通向阳台,各有两扇双层木门,外层为百叶门,内层为实木门,室内均有中式红木雕花壁炉,除一间房为西式砖砌壁炉。由于年久失修,建筑主体虽然保存完好,但内部的木质地板、楼体、门窗、壁炉、天花板等都已朽烂或残损。
  或许你还不知道,当年卜内门独家经营化工原料,销路广,唯独蓝光手牌快靛销量不佳。而与卜内门洋行隔江相望有一家名为“美趣时”的染店,老板高志敏原是重庆劝道局教员,跳槽后与人合伙在渝中区打锣巷经营染店,凭借勤奋、踏实和聪明,在染料行业颇有口碑。无奈之下,卜内门才分出一杯羹,授权“美趣时”经销该染料。
  1927年底,洋大班茄时与高志敏在卜内门洋行签定经销合同。合同规定:卜内门洋行染料蓝光手牌快靛由“美趣时”经销,佣金只有7%,明显低于同行10%的标准。谁都知道“美趣时”吃亏,但高志敏既没觉得委屈也不沮丧,相反他还与茄时一样面带微笑。聪明的高志敏自有他的如意算盘:吃点亏无所谓,至少拿下了卜内门的原料销售许可。卜内门设在南岸,不但交通不便而且手续繁杂,他深信,只要极力为客户提供便利,销量很快便可超过卜内门洋行。除此之外,他还留意原料价格动向,一有提价的风声,便立即向卜内门大批买进。仅此一项,高志敏就赚了不少。
  在打锣巷的“美趣时”店内,有一间漂亮的西式书房,时常可见洋大班茄时的身影。原来,这是高志敏主动为茄时设立的办公室,邀请他每天上午来监督并指导工作。同时,他还义务给卜内门报关、提货、完税等。高志敏自然不会白帮忙,他这么做是为了拉拢关系,依仗洋人充门面、壮声势,既方便向外贷款获得周转资金,又方便向洋人报账。而且可借帮忙提货、报关,了解和掌握卜内门的货源情况。此后,无论“美趣时”如何搬迁,始终都设有洋领导办公室。
  通过与卜内门洋行打交道,“美趣时”还学到了先进的管理方式,如规定:工作10年以上者,获假半年;职工工资的10%作为储蓄金,企业陪储10%,10年后支取;染店每年盈余20%作为职工红酬。高志敏自然是腰包渐鼓,却依然频频搭乘轮渡,从市中区赶往长江对岸的卜内门洋行,与中国籍职员们谈笑风生,为的是探听价格涨跌和货源情况。1932年,当他获知卜内门染料每箱将降价50元后,立即电令下属各店,按当时行价削减20元出售,单是川西、川南地区,他就赚了1万银元。
  抗战爆发后,货源中断,业务急剧下降,卜内门洋行不得不关门撤退,而“美趣时”员工则由100多人骤减至10多人。
  
  沿着南滨路继续前行至慈云寺,旁边有一条缆车铁轨,顺山而上便是安达森洋行。而这条铁轨,当年运送了4000箱故宫文物到洋行仓库,如今已杂草丛生。
  安达森洋行最初经营中国土特产进出口贸易,其建筑也极具仓储式建筑特点,外观朴素,地基由坚固的条石砌成。几栋大大小小的仓库由下向上层层叠叠依山而建,一条长而陡峭的石梯把几栋仓库串联起来,每座仓库前面都有一处供货物上下的平台。如今,土墙结构的墙面已千疮百孔,安达森洋行的标志性物件――青砖围制的圆孔窗,显得独特而醒目,据说这项工艺在当时颇为复杂。
  然而,就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仓库,高大结实,曾保护4000余箱故宫文物幸免于难。故事得从1931年说起,“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故宫部分文物被分批运往上海保存。1937年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后,文物又迁往南京。谁知一年时间不到,“七七事变”爆发,南京告急,故宫文物再次分为3批往大后方――四川、重庆和贵州疏散。1938年5月22日,历时5个多月颠沛流离迁徙的9000余箱故宫文物(多为字画)由汉口秘密运抵重庆。存放文物的仓库必须结实且具有很好的隐蔽性,最终满足要求的仓库有3处:第一处是川康洋行二楼仓库,即今渝中区打铜街邮局大楼;第二处是吉时洋行仓库,位于南岸王家沱;第三处就是南岸狮子山的安达森洋行仓库,当时共租用了4个仓库,存放了近4000箱文物。在安达森洋行最上面的一间仓库可以看到,地面做过专业的防潮处理,先铺一层沙再铺一层砖。现在地面凹凸不平,不知是不是因为曾超重堆放故宫文物的关系。
  1939年4月,日机开始陆续轰炸重庆。据洋行当年的工人回忆,每当日机来轰炸时,为求安全,安达森就叫工人在门口的旗杆上升起瑞典国旗,以告诉日本人这是瑞典的地盘,不得侵犯。其实,日军未必看得见这面小小的国旗,但侥幸的是,即使四周被日军炸为废墟,安达森洋行却躲过一劫,藏于仓库数月的这批文物居然也毫发无损。1944年圣诞节,部分文物在原罗斯福图书馆展出,吸引了上万市民前来观看,当时的《新华日报》还报道过此事。不过,展出仅此一天,结束即运回秘密存放点。
  1947年,抗战结束,漂泊多年、命运坎坷的3路故宫文物汇集于重庆向家坡,后经公路、水路,历时56天,安全抵达南京。最后,南迁文物返回北京故宫,其中有一部分被运往台北故宫博物院。
  
  如果下了长江索道行至南滨路后往左,不出几分钟便可见一栋掩映在树丛中的黄色墙体别墅建筑――立德乐洋行,其门牌号为原上新街新码头34号。
  由于它四周已筑有围墙,可远观而无法近看,只有借助前人的文字描述:立德乐洋行分为别墅建筑和仓库建筑,别墅建筑由砖木结构的主楼和木结构的辅楼组成,主楼和辅楼通过二楼的曲廊连接。主楼为中式重檐歇山式屋顶,加盖“如意式”宝顶,临江阳台的栏杆上镶嵌有木质雕花伸弓和卷草龙纹图案的绿釉砖雕。洋行大门为石质重檐牌楼式仿古建筑,附带4级如意式踏道。门前原有鱼池假山和花台盆景,屋后花园还有一棵百年银杏。
  立德乐洋行的老板阿奇博尔德•约翰•立德乐(Archibald John Little)于1859年来中国淘金,后在上海创办立德乐洋行,富甲一方。早在重庆开埠前的1883年,他就和妻子以旅游之名潜入巴蜀,历时数月,并将所见所闻写成《经过扬子江三峡游记》。这是因为,1876年签订的《烟台条约》使他意识到:是否能驾船驶抵重庆,已成为打开重庆,进入西南的关键。15年后,立德乐夫妇卖掉房产与首饰,专门订造的川江轮船“利川”号从宜昌出发,由立德乐亲自导航、驾驶,历经险阻,终于1898年3月9日清晨抵达重庆。据说,夫妇二人在轮船上做完感恩节礼拜仪式后才下船。
  其实早在1890年,他们就在下陕西街开办了重庆第一家洋行――立德乐洋行,经营进出口贸易、航业、煤矿等业务。次年重庆开埠,立德乐又以“永租”的方式,将南岸龙门浩“九湾十八堡”连亘数十里的沿江地皮占为己有,在此兴建重庆第一家猪鬃厂、仓库和码头,并附带修建了一幢别墅作为夫妇二人的私宅。据说当时立德乐洋行门前的江边,停着一艘英国兵舰,当地老百姓都惧怕其权势,“有理无理,遇着立洋人别理”一语不胫而走。
  猪鬃厂建好后,立德乐亲赴猪鬃洗制技术最为成熟的天津招来第一批洗房熟练工,任命一老工人为工头,负责全厂生产工作。正式开工后,立德乐又招收了七八十名本地学徒,分别由天津工人带。3年后,为顺应猪鬃业的迅速发展,他又赴天津招聘10多名熟工,负责洗制猪鬃和培训学徒。
  立德乐对产品质量异常严格,动辄要求返工:洗制猪鬃必须彻底,确保色泽光洁;蒸的时间较长,既能使毛身挺直又起到消毒作用;梳得不留灰渣,无冒尺或短码混杂,尖端留“盖线”;各地来的原毛必须打散和匀,统一处理。不仅如此,立德乐对当时广泛流行的广东包装样式也不满意,认为广式熟鬃品质低劣,遂一律改用天津装潢式样,称为“津装”。
  “津装”熟鬃的个头很小,直径约为一寸八,很快得到认可,甚至后来成为了重庆猪鬃出口的标准。正是因为立德乐的严格要求,洋行所产猪鬃质量大大超过国际标准,曾在伦敦和纽约畅销一时。
  不仅如此,立德乐还要求所制熟鬃达到3-6英寸,价格由此高出市价一倍以上。买长鬃,不买短毛,重庆山货业因此有了“提庄”一说:即只提选长毛把子。因立德乐高价“提庄”,本地商贩无力竞争,纷纷瓦解或沦为立德乐的攒货商(时称“划子”)。然而,“提庄”直接导致后期短毛积压太多,立德乐又不得不搭收部分短毛,并规定了从短到长共17个等级花色的斤两和价格标准,称为“十七号头”,简称“配箱”,开一时之先河。
  在中国摸爬滚打多年,立德乐俨然成了“中国通”。每到年终,他带头腌腊肉、吃年饭,给员工小孩压岁钱。吃年饭时,他还会逐一敬酒。每年农历正月间,他也要请春酒。由于当时洋行招收学徒多是城乡贫苦子弟,立德乐要求必须有殷实人家做担保。洋行包吃住,月供洗浆钱500文,学徒满3年方可出师,经评定合格后,转为正式工人。正式出师前,学徒还必须备办谢师宴。
  工厂大了,各色人等均有,少不了偷奸耍滑之人,但立德乐对于这种人则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其实他自有权衡:故意让这些人在一定时间内捞得好处,以便为自己卖命挣取更大利润。立德乐聘请的大写(即高级职位)卢序东是个广东人,最开始就跟随他入渝办洋行。此人就仗着元老级身份,在进原料和买办地皮时,混水摸鱼捞了不少好处。即使晓得,立德乐也不动声色;还有一些天津老工人违反合约,暗收徒弟、私设洗房等,立德乐同样装作不知道,因为他深知一句中国古话:“水至清则无鱼”。
  1904年,早已赚得盆钵满盈的立德乐打算携夫人回国休养,遂将业务交给帮办聂克省打理。到上海后,他又来信指定自己所有动产、不动产均由隆茂洋行接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