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初中语文教学中想像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什么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想像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什么能力

发布时间:2019-01-24 03:51:10 影响了: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呢?      一、充实表象内容,丰富想像基础
  
  想像是以丰富的表象为基础的,表象越丰富,其想像越开阔、深刻。多观察事物,积累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培养想像力的前提。
  
  1、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想像不过是把许多次数、许多方面所观察得到的融合为一件新的事物罢了。假如不以观察为依据,也就无从谈起想像的作用。”我们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自然,接触社会,感受生活,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并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展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爱好,逐步打开学生想像的大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名胜古迹,引导学生观察东升的红日、秋日的田野,欣赏悦耳的音乐、迷人的图画等等,使他们增加头脑里的表象储备,为想像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
   
  2、重视积累知识和生活经验
  丰富的想像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受。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应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为发展想像力创设良好的条件。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记忆力的培养,因为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才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受到启示,触发联想和想像,产生知识的迁移和联结,最终达到认识上的新飞跃。
  
  二、创设情境氛围,激发想像兴趣
  
  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往往能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从创设想像情境来看,主要是充分利用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找到引起学生想像的“着火点”、“触发点”,从而驱遣学生的想像。
  
  1、借助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借助声、光、电的神奇配合,以其丰富多彩的信息刺激,为学生想像思维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如《听潮》,是一篇写景抒情,意蕴深远的美文。不少学生因没看到过真正的大海,难以体会其中的意境,特别是对文中那富于变化的海潮的三个阶段,理解就更困难了。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与之生活相关的表象积累,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达到了预想效果。落潮、潮起、高潮三个阶段的动态画面,配以不同的音乐背景、海涛声响,生动形象地启发学生联想、想像,创设情境氛围,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进而领略了大海的温柔美和雄壮美,得到了美的享受。
  
  2、扮演角色体会
  《皇帝的新装》塑造了一位愚蠢可笑的皇帝形象,我在教授本文时让学生发挥想像,带上道具上台表演皇帝试新装的情节,这一环节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皇帝在镜子面前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它要求学生透过字面大胆想像,有的学生表演出皇帝整整皇冠,摸摸衣角的细节,有的学生表演出皇帝疑惑却故作镇定的虚伪表情,把文中的潜台词通过想像表现出来。又如根据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特点穿插表演他第一次进教室讲课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抓住菲力普遇到穷困不堪的于勒时的内心恐慌,模仿他当时的神态和动作等等。另外,表演课本剧也是一个好方法,它既需要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要求学生发挥想像力,还课文以视觉形象,再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
  
  三、充分利用教材,培养想像能力
  
  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想像,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让他们在语文艺术的天空中翱翔,从中得到美的体验。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很多,教这类作品,必须启发学生凭自己的实际经验和生活知识,运用联想、想像、类比等方法去感知和欣赏作品的境界和情调,即进入意境。具体来说,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从以下几方面培养、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
  
  1、品味细节刻画
  好的作品往往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打动读者,令读者与之产生共鸣。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细节刻画,通过细节展示的生活画面,引发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加以想像,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人、物、情、景。如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中,用极简练的背影轮廓勾画出一种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给人留下自由想像的广阔天地。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感受,细细品味望父买橘的细节,帮助学生透过字面想像父亲为儿子买橘时努力挣扎,攀登月台的吃力神态,或咬牙使劲,或汗溢面颊,学生在想像中品味,体会到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2、利用“意义空白”
  在中国画技法中,非常讲究“空白”艺术。古诗文中也十分讲究含蓄和意境的创设,有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等创作主张和艺术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如果运用到文学作品之中,就形成了作品的“意义空白”,而这种“意义空白”恰恰是启迪学生想像的“亮点”。
  在语文教材中,特别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有许多篇章留有“意义空白”,抓住其中最主要的部分,通过想像,往往成为理解作品的钥匙。如《孔乙己》一文,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作结,其意义空白给人留下十分广阔的想像空间。我在讲课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如果你是导演,你将如何设计拍摄《孔乙己》的结尾镜头?这一点拨式质疑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被这一有创意的设计吸引过来,展开大胆而有创造性的想像,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借助想像体会到作品丰富的言外之意,充实了作品的“意义空白”。
  
  四、指导写作实践,拓展想像空间
  
  知识的积累和观察感知活动,只是为想像提供了大量素材,打好了想像基础,课堂教学中借助课文进行“悟境”式的想像,也只是再造知觉想像,以便深入情感,深刻理解课文。虽然这些都具有某种创造成分,但仍以再造想像为主,要真正巩固和发展想像力,尤其是创造想像,还必须依靠在上述基础上的写作实践。
  
  1、想像作文
  想像作文,是发展创造想像力的一朵奇葩。“2050年的班会”、“当我三十岁的时候”、“二十年后回母校”等这样的文题一布置,学生就兴趣盎然。写作之前,我先给学生介绍想像如何推动着世界的进步,人们如何凭借想像实现了龙宫探宝、嫦娥奔月、沧海变桑田的愿望,又找来资料,告诉学生多少预言家在作品中的大胆想像,几十年后都变成了现实。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创作的欲望被激发。这时我又对学生说:“看谁的想像最新颖、独特、大胆,老师会把所有同学的作品珍藏起来,几十年后我们再来看有多少同学的想像变成了现实。”这样精心设计的想像作文训练收效是明显的:“光脑”、“小飞行器”、“智能汽车”、“人造太阳”、“超强理解仪”等等令人耳目一新,星际间的旅行,人的寿命的不断延长等等,在作者笔下变成了生动的现实画面,学生想像之大胆、丰富令人佩服。这以后,我又布置学生写“邂逅×××”、“假如我是×××”、“天上掉下一把头发”等文题,给了学生一次次想像、创造的机会,大大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
  
  2、续写、扩写课文
  有些课文,写得含蓄蕴藉,人物最后是活是死、是福是祸、是吉是凶,由读者自己去想像、去推断,如莫泊桑笔下的于勒、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等等。教完这样的课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把握主题基调和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对人物的命运做出合理的推断,续写课文,对此,学生必然要对原材料进行选择、提炼和概括,并结合生活中获得的事物表象重新组合,想像参与其中,新形象就创造出来了。
  如教完《如果人类也有尾巴》,启发学生想像:如果人类有一天真的有了一条实用而健美的尾巴,会给人们带来什么麻烦?这种延伸式想像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和思维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十分乐意给原情节加上想像的“尾巴”,他们的想像是十分丰富的,延伸出的“结尾”五花八门,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给课堂教学增添了“乐学”的氛围。
  学生想像力的培养还有很多方法和途径。这里还需指出的是,离开生活本身的胡思乱想不是创造性想像,只有与生活愿望本身结合并指向未来,开拓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才是特殊的创造性想像。所以,在培养学生想像力的时候,要善于调控把握,不可没有逻辑,过于荒诞。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