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隐性知识视阈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模式
 

[隐性知识视阈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模式

发布时间:2019-01-24 04:04:54 影响了:

  “创新”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追求的境界,更是艺术设计的魅力和灵魂所在。然而,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着大量难以用语言、数字、公式、原则等进行形式化或沟通的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恰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知识经验、创新实践的源泉。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科学、独特的安排和精心的创造性的加工处理,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使得隐性知识最大显性化,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创造力开发的良性循环。因此,在隐性知识的视阈下思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是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
  
  一、隐性知识的内涵和特征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隐性知识是指师生所独有的、与众不同的、未公开(隐藏在其个人大脑、思维习惯和行为过程中)的艺术创作手法、思维方式、心智模式、个人经验、价值取向、灵感直觉、个性气质、内在修养等①。具有以下特征:
  1.形式的多元化。隐性知识可以是经验、技巧、直觉、思维模式,也可以是信念、价值取向、组织文化、内在修养,等等。
  2.载体的非技术性。由于隐性知识难以被编码、表达,它不能像显性知识那样可以以文件、信息、数据等符号形式,被书本或计算机等技术性、非生命物质存载。隐性知识只存在于拥有它的个人大脑中。②
  3.内容的模糊性。隐性知识是经验性的知识,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理论系统,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和其他人对其都不能全面地、完全地和精确地阐述。
  4.时效性和情境性。隐性知识高度个人化,并受环境制约,人员、环境的变动会导致隐性知识的不适用、变更和消失等。
  隐性知识的上述特点,使其流通极具复杂性,再加上施教者、受教者、教学环境、教学模式等动态因素,使得隐性知识的传递、转化和共享难度大。
  
  二、隐性知识视阈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教学模式
  1.多维情境创设模式
  根据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与艺术设计教学内容有关的社会、文化、生活情境,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空间、教学设备等多种方式加以特显,形成一种特定的艺术环境和气氛,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思考、联想和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情境体验,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同时为了创设更多维的情境,授课地点不局限于教室,图书阅览空间、公共环境空间、多媒体空间、网络空间、展览空间等空间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最为直观的情境平台,从而促进师生隐性知识的最大程度的显性化。
  2.导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所谓导学,就是老师引导着学。所谓探究,就是探讨和研究。导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诱导启发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组合,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师生在课堂上教学相长,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和积累。
  3.适时教学模式
  诺瓦克等人为“适时教学”给出的定义,是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二者交互作用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教与学策略。③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前按照教师精心设计的课题内容,在网上完成课题设计的草案、样稿、设计流程、设计说明。课题内容事先由教师制作成网页,放在网络上,以便学生随时查看;教师在课前要及时通过网络平台检查学生就指定课题内容所提交的反馈,然后根据这种反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做出适应性调整(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当前的授课内容、方法策略与教学进度做适当的调整),在此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切合实际的教学,以达到适应不同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与认知发展特点的目标。这正好体现出适时教学名称的本意,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师生隐性知识转化的效率。
  4.项目组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根据专业公司的实际制作流程,采用全真项目案例组织教学。首先,科学确定设计项目;然后,让学生去思考设计, 认真撰写项目计划书,包括项目目标、立项依据、培训方式、项目结构(流程)、项目组织、项目使用、项目保障等。要求每个学生拿出整体设计方案一套,通过竞标,点评学生的作品,挑选出最佳项目设计方案;最后,组建项目团队并明确分工。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客户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意思维,帮助学生形象思考,理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的隐性知识呈螺旋上升式发展。
  5.社会互动教学模式
  强调师生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和联系。开发创造力要从隐性知识的获得入手,而隐性知识的积累、组合、转换是以独立参与综合性实践活动为前提的。缺乏实践性往往造成了我们所培养的学生缺乏个人化的隐性知识。
  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要重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亲力亲为的价值,有组织地引导人才参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会实践,参观设计工作室、出版社、广告公司、印刷厂等,而学校也应积极配套各种硬件或开发具有实践操作性和任务情境相似性的工作场地,使学生贴近专业、市场、社会,增强实战能力,使他们在实际的设计任务中提高设计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积累社会实践经验,以此弥补课堂知识教学的不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握时代感、流行的概念以及色彩的发展趋势,真正激发内隐动力并促使其显性化。
  (注:本课题受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1552159。)
  注释:
  ①乔闻钟,郭岚,廖方伟.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困境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5).
  ②胡泽平,施琴芬.高校隐性知识的内涵和流程分析[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6(11).
  ③何克抗,刘春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六[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轩蕾)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