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浅议歌唱中的“字正腔圆”】字正腔圆 歌唱 咬字重
 

【浅议歌唱中的“字正腔圆”】字正腔圆 歌唱 咬字重

发布时间:2019-01-24 04:05:09 影响了:

  古语有云:“一字不正如钝刀杀人。”此话虽有些夸张,却说明了民族声乐中语言高度准确的重要性。在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中,首先要使观众清晰无误地听清歌唱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词直至整首作品或唱段。中国传统的说法称之为“字正腔圆”。而“依字行腔”或“腔随字走”“字领腔行”又是“字正腔圆”的重要表现的阐释与步骤。所谓“正”,是指“表意正、声调正、读音正、节奏正”;所谓“圆”是指“旋律流畅、形象鲜明、刻画细致、词曲扣准”。“字正腔圆”往往形容歌者的演唱技巧、水平的精湛和高超。
  
  一、字正
  何为“字正”呢?从逻辑上讲,正的对立面是不正,是歪、斜、曲、倾等。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是指音准。从语音概念来谈,字正是指字音是否准确,轻声、重音等是否合乎语言规律等;从歌唱艺术的要求来看,字音准确是起码的要求。因此,说得“准”是第一要素。如歌曲《三峡情》(谱例1),在演唱这首歌时,语言准确清楚是最基本的要求,要把“云、羊群、三峡的雨、三峡的船”等唱准确,把三峡的画面通过演唱者清晰的语言、优美的歌声传达给听众,使听众通过演唱者的歌声再结合被演唱者调动起来的想象,仿佛看到了美丽壮观的三峡景象。
  谱例1《三峡情》
  
  
  第二,是虚词、衬词、助词的力度协调。歌唱艺术与日常生活中的讲话有着本质的不同,要求要高出许多,一般来讲,虚词、助词等应轻轻带过,例如歌曲《再见了,大别山》中“慈祥的大嫂呀”中的“呀”,再比如《三峡情》中诉说部分“三峡情呦,三峡雨哟”中的“呦”,就是轻轻带过。当然,在歌唱中也有例外的,如川南民歌《槐花几时开》形象地刻画怀春少女时,不直接说这个姑娘如何爱着并思念着一个小伙子,只是失神地唱着:“高高山上呦,一树――槐呦喂,手把栏杆――啥,望郎――来――呦喂。”歌中巧妙地运用“哟、喂、啥”等衬字,不仅非常口语化,而且是在母音突出表现部分,但在后面“娘问女儿呦”中的“呦”就又是带过。因此,虚词、衬词在作品实践中往往视情况而定,做好力度、速度、强弱处理。
  第三,重点字和重点音的力度协调。即是指要把每句的中心意思通过语气的徐疾、起伏,关键字词的重点字和重点音,歌唱语言的子音、母音的宽松有度、虚实得当的程度表现充分,即要准确、恰当。例如歌曲《大黄河》中有相当多的虚词,如“呦”,还有“垂呀宇宙”中的“宙(zhou)”归韵也为“噢(ou)”,都在强拍的高音上,既属于重点字也属于重点音,都是在重点音上呈示给听众的。
  第四,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演唱者要认真体会角色,深入挖掘内心情感,捕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通过歌唱的声音来创造意境、塑造形象、刻画人物鲜明的性格、抒发情感,尽可能追求那种“字里传情、字里绘形”的境界,即声音的造型性,使听者闻其声就能在眼前浮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引发共鸣,发挥歌唱语言艺术的功能和魅力。如民歌《龙船调》描述了怀春少女思念情郎的场面。其中“妹娃子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么”一句,就不能只就字面意思简单或生硬地去唱,演唱者应是既多情、热情又略带羞涩,既纯情妩媚又略有矜持之美,在声音刻画上也不可过。总之,倘若在表演中不能充分理解含义,就很难通过表演和声音准确塑造人物特点,也会影响艺术效果。
  
  二、腔圆
  “腔圆”就是在字正的前提下,曲调要顺畅、完整、准确、圆满,行腔圆润流畅,听起来舒展、自然、铿锵、脆亮、饱满,富于美感。歌者要从作品的内涵出发,根据不同的人物、状态、情景,有创造性并恰如其分地表达、表现作品,而不是简单地唱完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
  第一,咬字吐字归韵技术的问题。主要是指子音、母音的演唱问题和“十三辙”的运用问题。民间早有“说子音”(声母)“唱母音”(韵母)的说法。也可以这样理解:在同样状况下,对于吐字的重视要高于咬字。汉字的声母属于噪音范畴,加上大多数声母的发音与声带振动关系不大,所以民族唱法非常重视和强调声母的咬字力度和喷口速度,这样既解决了咬字清晰度的问题,又不至于破坏韵母的歌唱发声效果。传统的民族唱法理论把韵母的歌唱技术称为“吐字”,“吐”的办法与“咬”明显不同,以声带振动发出的韵母,只有用“吐”,才不会人为地增加声带的发声负担。
  民族声乐很重视歌唱吐字的韵尾――收声归韵,传统声乐理论根据韵母字尾收声归韵归纳出了“十三辙”的归韵规律。“归韵”指的是字音的收尾分为两种情况:“直呼不收”和“收声归韵”两种。在传统戏曲和曲艺艺术中,则用于唱腔词句的“韵脚”进行分类,因而对汉族声乐艺术的咬字、吐字技术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影响,是汉语语音歌唱收声归韵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对于腔圆的问题还有归韵,即“十三辙”的问题,归韵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呼无收型,另一种才是归韵类,对此要深入学习和不断加强实践,这对于腔圆无疑是相当重要的训练项目。
  第二,声乐技术中的问题。歌唱的声音质量最能体现歌唱技术,主要是歌唱中气息、支点、共鸣、力度、速度娴熟和精确的问题。良好的声音对气息要求是很讲究的,往往在气息完成的过程中,基本上良好支点、共鸣也已完毕,而且是紧接着进行发声准备,通过咬子音旋即到了关键母音的处理,这个环节中的力度、速度、方向同时伴随共鸣已经进行并延续着,这个过程就在一吸一呼之间,然后进入下一个良性循环,这几乎是歌唱技术的全部,也是声音“腔圆”的过程,是需要歌者十分重视的。
  第三,语音在歌唱实践中的变化运用。主要是声调问题和音变问题。民族歌唱语言的特征除去上述语音结构特征、咬字吐字归韵的规律外,汉语语言在发声方面还有四声的要求,要避免倒字现象,尤其是在歌唱发声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变化会十分明显,这也恰是民族歌唱方式归韵的典型特色。此外,为了保证声音的圆润饱满,即达到“腔圆”的目的,有个别汉字在演唱时发音要有适当变化。比如歌曲《绣红旗》中“今天终于盼到了你”的“了”,在歌唱中发“liao”;还有“着、的”等在平时读“zhe、de”,而在歌曲中却要发“zhuo、di”等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歌曲的母音共鸣充分而充满美感。
  当然,从声乐发声上讲,首先要做到的是字正,即字头指在上口盖和眉心的位置,而且字头与语气要准确,适度后再想着贴着咽音壁唱时,前面(上口盖与眉心)就会自然出现明亮、集中的共鸣泛音音色,这是共鸣反射效果。“上挂”的同时,还要想着挂住前面的音色,同时还要想着“下落”的感觉,感觉上面挂住字头时,声音立刻“落底”。这样字头挂住到达“字正”的前提下,各个共鸣腔体――头腔、咽腔、胸腔便打开了,就基本上做到了发音上的“腔圆”。但真正更高要求的“腔圆”,应是在以上基础上,润腔丰富多彩,又要恰到好处,韵味浓郁,风格突出,感情真挚。
  
  三、“字正”和“腔圆”的关系
  民族唱法极为重视咬字、吐字技术。在过去的民间艺人中就有“宁教你一个事儿,不教你一个字儿”的说法,足见他们对咬字、吐字技术所持的特别审慎的态度。“字正腔圆”是歌唱语言艺术全面、完美的要求,它是伴随着我国戏曲演唱活动的发展而出现的。明代魏良辅在《曲律》中说:“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足见我国古代对“字正腔圆”的独到见解和重视。我国著名曲艺演唱家魏喜奎在《字正腔圆》一文中曾指出:“字正腔圆首先要字正。字正,听众才能听清楚唱的是什么,才能引起往下听的欲望。而且字音准确,有利于行腔的圆润从而促成听觉上的美感。无论唱、念(说白),都力求把字音读准确,不能囫囵吞枣。”
  美声唱法也十分重视读字的清晰、真切、富于感情内容。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说:“我们唱的词,如果吐字不清,不仅破坏了意境,而且会给观众带来反感。正因为发音是件简单而容易被忽略的事,所以反而变成了难题,吐字的问题,需要下狠功夫,一直到成为歌唱家。”它们也是按照本民族语言的语音趋势,根据感情的需要,有规律地加重语气,强调应该突出的字音。如歌曲《偷洒一滴泪》的结尾部分有一句“di piu non chiedo,non chieo!”(谱例2),其中的子音都是唱清晰后即刻过渡为元音,几乎不会有任何多余停留,甚至是忽略和弱化。比如最后一个单词“chie”的子音“ch”发声有意识发短,使后面元音“e”声音显得更饱满,而后自由延长,变化更通透、舒展。因为子音是没有音量的,声音的音量来自母音。另外,子音的发音是以嘴皮、舌尖为主的活动,它们的活动很容易破坏声音的通道。唱高音时发声机能处于全力以赴的状态,缩短子音时值是为了不影响基本的发声机能状态,让声音更通畅,才能实现声“腔”的饱满、圆润。
  谱例2 《偷洒一滴泪》,选自歌剧《爱之甘醇》
  
  
  
  在歌唱中,人们总是同时要求字正和腔圆,因为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和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唱词应为情服务,腔随字走,字领腔行,两者统一。有了字才能谈到腔,字正是腔圆的依据,腔圆是字正的目的,腔圆的美感是通过字正才得以体现的。俗话说,“台上一个字,台下一年功”,民族声乐语言的美,要达到“动人的声韵,醉人的音”的境界与效果,决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应从一字一音的锤炼开始,只有通过“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艰苦磨练,才能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薛良.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7.
  [2]陈福杰.民族声乐歌唱语言对歌唱技术的影响[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
  [3]吴乐懿.通向音乐圣殿[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4]宋承宪.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5]许讲真.歌唱艺术讲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6]徐大椿.乐府传声[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音乐系
  (责任编辑:鞠向玲)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