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试论语文教育本质的理论失误]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试论语文教育本质的理论失误]

发布时间:2019-01-25 05:12:12 影响了:

  语文教育本质是语文教育理论的基石和源泉,在整个语文教育理论系统中始终居于不可替代的位置。语文教育理论界关于语文教育本质的理论诠释,历来聚讼纷纭,争论不休,当下仍有工具性、基础性、思想性、文学性、文化性、实践性、综合性、情感性、审美性、人文性、开放性、载体性等众多观点。其中现行的影响较大的观点有:一是认为语文是语言,语言具有工具性,所以语文学科是工具性的学科。二是认为语文是文化,文化具有人文性,所以语文学科是人文性的学科。三是认为语文既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这三种观点虽不乏价值和魅力,但在理论诠释时都因种种限制,故存在着或不够准确、或不太慎重、或不甚严谨的失误。下面分别予以论述:
  
  一.语文教育本质的理论诠释不够准确
  
  现行的语文教育理论把三个性质不同的“语文”混为一谈,从而机械地由“语文”有“工具性”、“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等非本质属性得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的学科”、“人文性的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的结论。这就违背了最一般、最基本的逻辑思维规律,因而显得不够准确。在语文教育界,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论争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事实上,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哪一门课程不是“工具”,哪一门课程又没有“人文性”呢?如果因为“语文”是交际工具或者说有工具性,语文学科就成了工具性的学科,那么,历史学科岂不是要定性为“镜子性的学科”(因为历史是现实的镜子)?计算机学科岂不就成了“办公助手性的学科”?如果因为“语文”是人文精神或者说有人文性,就必须把语文学科说成是人文性的学科,那么,历史、政治、美术、音乐等许多学科的性质同语文学科的性质不就完全相同了吗?如果因为“语文”既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把语文学科说成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那么就把人们约略明白的东西说得叫人一点也不明白了。这种不能完全表明语文教育本质的含混晦涩、自相矛盾的诠释。就难免使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受到极大的怀疑。众所周知,概念的清晰明确是任何理论思考的必要条件,是进行正确思维的前提,概念的含糊混乱或者没有意义则是什么也说不清道不明的。要使语文教育的理论大厦具有坚实的基石,就必须在理论思维的逻辑起点上辨明“语文”所表示的不同概念。弄清了“语文”的不同概念之后,再去审视现行的语文教育理论,我们就会发现,充当理论枢纽的“语文”一词所表示的概念在现行的语文教育理论那里常常是含混不清或游移不定的:它一会儿指语言学科的“语文”,一会儿指文艺学科的“语文”,一会儿指教育学科的“语文”……进而试图把它们合成一个自认为只有一个答案的问题――语文教育本质是什么,然后又幻想用一个定义来求得对它的圆满诠释。这当然是上帝也不可能办得到的事情。试问:谁能够用一个定义圆满地诠释三个不同的概念呢?以这样的违背逻辑思维规律而界定的语文教育本质将会产生一个怎样的混乱状态呢?
  
  二.语文教育本质理论诠释不太慎重
  
  现行的语文教育理论把三个性质不同的“语文”混为~谈,从而简单地把“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偷换成“语文是什么属性的学科”。这就违反了反映客观事物的关键属性的逻辑思维形式,因而显得不太慎重。倪文锦指出,这种划定不能准确地揭示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不能解释语文教育中的许多现象,“与其把它看成对学科性质的一锤定音,还不如把它视为对上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的总结。”何况人类社会充满着不可知的发展变化,我们对“语文”这个事物的认识总不能老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政治的变化而变化。这样,语文教育便会失去稳定性,使语文教育成为不可认知和捉摸的千变女郎。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概念和思想当然也不例外。人们常说语词是概念的表达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意义内容,但没有说语词的形式和概念的内容各是什么。好像语词和概念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其中语词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而概念则只有内容而没有形式。实际上,语词的读音和书写形体就是概念的读音和书写形体,或者说语词就是概念,语词的形式就是概念的形式;语词的意义内容就是概念的意义内容,就是对事物的指称或者说反映。说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就是指相同的概念形式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内容,或者说一个语词会有几个不同的含义。说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就是指一个概念可以用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来诠释,或者说一个语词可以用另一个或另几个语词来诠释。说“语文”是语言,进而说语言是工具或交际工具,这不是科学的定义,而是一种非常蹩脚的比喻,它丝毫不能说明“语文”之所以为“语文”的关键属性,就像说“电脑是助手或工作助手”,丝毫也不能说明电脑究竟是什么东西一样。说“语文”是文化或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不能叫人明白“语文”究竟是什么,因为天下任何一种学问、任何一门学科的内容都是文化或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究竟是哪一种文化或人类文化的哪一部分呢?这岂不是如同仅仅说“基因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能叫人明白基因究竟是什么一样没有意义吗?说“语文既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是不能叫人明白“语文”究竟是什么。这岂不是好比“把发光体的光环误认为发光体本身”吗?以这样的违反逻辑思维形式而昭示的语文教育本质究竟是渊博和高明呢,还是浅薄和愚昧呢?
  
  三.语文教育本质的理论诠释不甚严谨
  
  现行的语文教育理论把三个性质不同的“语文”混为一谈,从而浮光掠影地根据“语文”中唾手可得的种种非关键属性,来轻率地推断出“语文是工具性的学科”、“语文是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这就违逆了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因而显得不甚严谨。它迷失了系统而缜密地论证和回答语文是教育学生熟练掌握“语文(语言、文章、文学)”的学科的科学的思维和理想的表达之路。当我们把“语文”的性质视为工具性时,就自然会使语文(语言、文章、文学)逼仄为语言,语文教育也就会逼仄为语言的训练;当我们把“语文”的性质视为人文性时,就自然会使语文(语言、文章、文学)异化为政治形态,语文教育就会异变成为政治教育;当我们把“语文”的性质视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时,就自然会把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作为语言和文化的统一体,语文教育就会成为语 言的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统一物。凡是进行理论研究都是需要逻辑思维的。可是现行的语文教育理论在诠释语文教育本质时却概念不清、标准不一,很不善于逻辑思维,想不到“语文”各自都能表示几个不同的概念,更不知道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概念的明确和同一。这样的逻辑思维方法岂不是太离谱了吗?这种明显地违背同一律(同一律是人类几千年前总结出来并屡试不爽的四大形式逻辑思维规律之一)的理论必然要成为自造麻烦,自找没趣,最终是自我否定的混乱不堪的理论垃圾。现行的语文教育理论常常以思维大师的口吻教人要如何重视培养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不厌其烦地说明思维能力是如何重要,思维品质是如何宝贵。可是,它在自己的专业问题的思维之路上迈出的第一步,就走上了一条投机取巧的思维和偷换概念的表达之路,这种把一个本质并不复杂的事物用同类事物的共性来界定的严重违背逻辑思维方法的诠释,实在是过于粗疏或马虎,无不使人感到有某种莫名其妙的缺憾。这样的逻辑思维方法就像把“生物学科的本质是什么”演绎成“生物是什么属性的学科”一样,然后便从动物的求偶性、群居性、繁殖性等等来推断生物学科具有求偶性、群居性、繁殖性等等一样牛头不对马嘴。这大概也算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吧!这岂不是“你不说我倒是还明白些,你越说我反而越是糊涂了”吗?以这样的违逆逻辑思维方法而显示的语文教育本质不知是语言学的悲哀呢,还是逻辑学的无能呢?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本质是语文教育理论中执一驭万的关键和枢纽,在整个语文教育理论系统中始终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毛泽东说:“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语文教育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语文教育理论界要研究它的本质,只有全力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从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的高度着眼,并努力实现语文教育的“基础性”、“人文性”、“审美性”三者的有机结合,且切实处理“语文智育”、“语文德育”、“语文美育”之间的谐和关系,才能真正科学地认识、理解并把握语文教育的“真善美融合”的特殊本质,从而有效达到“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因版面有限故参考文献从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