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套作:硬伤与失真] 硬伤
 

[套作:硬伤与失真] 硬伤

发布时间:2019-01-28 03:50:59 影响了:

  本人有幸参加了今年的高考作文评卷工作,面对一份份考生作文,既有欣喜的,也有难受的。欣喜的是品尝赏心悦目的佳作,难受的是阅读数量众多的雷同作文。这种雷同作文,不仅题目相同、材料相似,而且写法相像,很多是一种套作的写法。这类作文,大概表现为三种形式。
  
  一、套题目
  
  今年广东高考作文题是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材料提示十分明确:“技艺、经验可以传递,思想、感情可以传递……”从这提示语看,写作的内容范围非常广。既可以写具体的传递,也可以写抽象的传递;既可以写单向的传递,也可以写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传递,不一而足。但文章必须明确几个要素:传递什么,传递给谁,怎样传递,传递的意义。由于作文降低了审题难度,考生一般都能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跑题的文章较少,但佳作也不多,而“大众化”的文章太多了。大家的材料相同,写法相似,几乎达到了雷同的地步。有很多考生的作文题目是相同的,如《爱心的传递》之类,一包(30份)中几乎占了三分之一。最差的就是套题目,很多考生把平时的作文题目硬套上去,如“传递诚信”“传递宽容”“传递坚持”“传递沟通”“传递和谐”之类。考生以为“传递”是万能动词,什么都可以传递。试问,“和谐”怎么传递?硬套是一种硬伤,牵强附会。实际上,这是学生的一种不好的思维习惯,一接触话题就想到过去的作文,总想“靠”,总想“套”。他们认为,通过套换题目,可以套搬内容,把平时的作文(或熟悉的往年高考优秀作文)搬上去,轻而易举地完成作文。这类作文一般不切合题意,或者处于游离状态,属于三四类作文。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起到“以一斑见全豹”的作用。好题目能给评卷老师眼睛一亮,奠定了高分的基础。今年高考作文有一个能力要求:考查考生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及其创造性思维。作文话题“传递”暗含时代色彩,可以引发许多新的、热点的问题的联想,激活学生写作思维,发表自己看法。而那种“套文”,带有虚构的色彩,是不可能体现命题者的意图的。阅卷老师一看到这题目,就觉得它似曾相识,没有新感觉,怎么能感动?
  
  二、套材料
  
  应该说,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是很典型的材料,运用得好,是很有说服力的。但现在的问题是大家都用,千人一面,材料高度一致,用得太滥,毫无新意。很多考生都是把各类颁奖会概括的人物事迹材料原封不动地搬上来,作为文章的论据。我认为,搬用别人的材料,自己不作加工,也是一种套作,称之为套材料。写这类内容的文章,写法基本相同。如写议论文的,选三个人物的事迹作论据,分三段论述,实质是三段“颁奖材料”。譬如写“爱心传递”题目的,材料都是丛飞、李春燕、洪战辉、霍英东、微尘、华益慰等人;写“传递感恩”的,材料也是丛飞、洪战辉、黄舸、林秀贞等人。2005、2006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材料已成为“万花油”,写什么都可以套上去。面对千篇一律的文章,阅卷老师有点麻木,题目已经相同,材料也差不多,简直到了使人难以忍受的地步。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材料不是不可以用,问题是考生不会灵活运用,只是照抄照搬,不懂得扣“话题”抒写,叙写他们怎样传递爱心,怎样传递感恩,转换为自己的叙述。不仅写这材料是如此,写亲情题材的也相似。很多考生写“爱心的传递”,内容只是叙述父母(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自己的爱,选取生活中几件小事去反映,文章流露的是父母爱心浩荡,使自己很感动,永志难忘。从文章中根本找不到“传递”的信息,没有体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我想,这也是考生平时写惯了这类亲情的文章,考场拿过来套用,懒得思考。写这类亲情的文章,还暴露了学生思维狭隘的问题,他们只想到父辈、祖辈对自己的关爱,没有上升到家风、长辈品德等方面传递的层次深度。当然,写这方面也是有的,但数量不多。我记得有一篇《一句话,几辈子》的文章,写的是他爷爷为人处事的准则:“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种精神从爷爷传到父亲,从父亲传到自己。每当面对利益诱惑时,他就想起爷爷的这句话,战胜诱惑。这是多好的立意!可惜这样的文章太少了,简直是凤毛麟角。
  三、套开头
  好的开头是文章成功的一半,很多考生都认识到这一点,所以精心设计开头。曾几何时,很多教师喜欢用一些“经典”的开头模式去训练学生写作,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固定思维,写什么文章都这样开头,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这些“经典”的开头,表现突出的是堆砌词藻,常用排比句。这种开头,乍看很有文采,很吸引人。但当你读了这些精妙的排比句,文意与下文内容完全脱节时,你就会觉得是矫情,是无病呻吟。譬如写《爱心传递》的,很多考生都这样开头:“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而下文写的却是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自己并不处于“贫病交迫”或“濒临绝境”或“孤苦无依”的境地,纯粹是套用仿写题的“经典句子”。这种套开头,假得很,纯粹是形式,为开头而开头。这种套开头的文章,常常语言风格不一致,开头词语华丽,下文文句不通,很别扭,使人觉面目可憎,起到反面作用。
  如果说套用别人的“经典开头”还算是一种临场写作技巧的话,那么套用作文材料开头简直就是不懂得写开头了。有很多考生一开笔就搬用作文材料:“万物在传递中绵延不已,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技艺、经验可以传递,思想、感情可以传递……”接下来就是顺着材料写。第一段往往是认同材料的观点,第二段才知道他要说什么。我认为,套用作文材料开头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证明考生的思维没有经过转换,没有产生质的飞跃。所供材料,一般是提示语,既有概括性,又有广度和深度,规定了作文的内容范围。而考生要写的,往往是材料中的一方面,文章开头应该有的放矢,亮出自己的观点。而套用作文材料开头的文章,往往是顺着“材料的思维”写下去,就事论事,既写技艺、经验,也写思想、感情,面面俱到,蜻蜓点水,空谈一番。这是一种没有创新思维和深度的文章,一般不会获得高分。
  文章开头的形式很多,但不管你用哪种形式,都要与内容相吻合。我主张开头不必标新立异,堆砌词藻,以实际入题。以实际入题显得自然、真实,往往能打动读者。很多同学为了文采,盲目地仿效别人,反而让人觉得别扭、造作,失去了个性,这是文章一忌。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