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关于碰撞的精彩事例 [精彩,从“碰撞”开始]
 

关于碰撞的精彩事例 [精彩,从“碰撞”开始]

发布时间:2019-01-30 04:10:22 影响了: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也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过程是动态的,生成的。如何有效促成、利用生成性资源,这是新课程的追求所在,也是新课程的魅力所在,但也是新课程的艰难所在。
  在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一部分教师曲解了生成,误以为只要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得别具一格就是生成。实际上,真正“有效的动态生成”是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的,它指引着学生的学习方向。教师应当预先设置好总目标,使教学中新生成的内容围绕这个总目标进行,使课堂既能不拘泥于原定的教育目标,又能根据课堂学习的情况自然发展,力求做到形散神不散,在各种“碰撞”中激起“精彩的火花”。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浅谈以下几点。
  巧预设,预则立不预则废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奇思妙想,体现思维的碰撞,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足够的创造空间。
  在农村,初中学生信息技术的底子薄弱,交流能力相对欠缺,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信息技术教师的预设,不仅仅包括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还包括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课堂教学可能产生的走向、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进度与目标达成的其他变数等因素的预先思考与相关应变策略的设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周密设计预设,预测“学情”,是“精彩”必不可少的前奏。这种预设,不但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而且也为生成行资源的有效产生提供更宽阔的舞台。
  善倾听,袖手无言味正长
  富有预见性的教学方案是精彩的前奏。然而,要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美,还应该变“预设”为“生成”。让预设变生成的途径有很多,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倾听”是达成有效生成的一条必经之路。
  农村初中的学生表达能力不强,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学会倾听,不善于倾听,学生慢慢地就不再有勇气表达了,这就抑制了“动态”的生成。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它的意义远不是仅仅给了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倾听是理解,是尊重,是接纳,是期待。它找回的,或许是早已失落的人格自尊;点燃的,或许是行将熄灭的思维火把;铸就的,或许是尘封已久的信念追求。与学生有了真正的交流,你才能真正领会学生的想法,才能准确捕获生成性资源。用敏锐的眼光剖析学生的思维走向,并迅速沟通,学生在这样融洽的互动中才能准确把握和引导通过“倾听”产生的生成性资源。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实现自我的发展,并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从而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内化。
  抓时机,文章合为时而著
  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几十个这样极具个性的头脑在一起“工作”,必然会引起碰撞。教学,就是一次次活跃的思维碰撞。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作”,我们在教学要对这个“时”敏感。当 “时” 出现时,我们要迅速判断这“时”是对教学有利的还是消极的。对于有利于生成性资源,教师应予以肯定,千方百计地保护,扩大这些资源并升华这些资源,并作为教学新的成长点;而对教学不利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沉着冷静,要善于及时捕捉,并迂回、突破、引导、转化为服务于教学的有利资源。有句话说得好,“学生不出错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学生不出错的课堂不是好课堂。”真正的课堂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因此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能机智地临场应变。适时、恰当地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险情”,使课堂上的一次次“碰撞”转变成教学中的一次次精彩!
  亲生活,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经常会发现,在学生的理念中没有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生活中的概念。这常常使得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相脱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动态生成。教师要认真结合学生特点,深度挖掘实际生活中的优质课程资,源并合理整合。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话题所“碰撞”出的疑问,主动完成知识和技能的构建。这样,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学习变得像呼吸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在学生脑子中,也变得非常深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不仅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收获,还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为以后老师在课堂教学开拓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理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持之以恒,深度挖掘生活中的优质课程资源,将信息技术“生活化”,这样的努力,会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中,体验各种信息“碰撞”,会让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