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少一分刻意,多一点放手|比昨天多一点 比明天少一点
 

少一分刻意,多一点放手|比昨天多一点 比明天少一点

发布时间:2019-02-03 03:59:59 影响了:

  曾经有这样一个寓言:一个圆缺了一个口,它就不停地在找这个缺口。有一天当它找到了这个缺口,却发现由于缺口没有了,滚动速度加快了,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慢慢地欣赏美丽的景色了。其实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常常存在这样的误区:教师总怕学生不懂,所以总是精心地设计各种引导性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上去很完美,其实却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以下是“圆锥的体积”的三个教学片断。
  [片断一]
  一、认识圆锥。
  二、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1.出示实验记录表,明确实验要求。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三、启发引导,推导公式。
  [片断]
  一、直观演示,引导猜测。思考:猜猜看,圆锥的体积与什么有关?结合学生回答通过演示使学生认识到圆锥的体积与底面积和高有关。
  二、合作交流,引导转化。出示一堆堆成圆锥形的黄沙。小组讨论:怎样可以求出这个圆锥形沙堆的体积?汇报交流。
  三、操作验证,推导公式。各小组通过操作算出圆锥的体积,并观察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四、巩固应用。
  [片段三]
  课前让学生用橡皮泥捏成一个圆锥。
  一、认识圆锥。
  二、猜测:圆锥的体积与圆锥的什么有关?圆锥的体积会不会等于它的底面积乘以高?为什么?
  三、讨论:怎样验证你的猜想?
  四、小组合作。动手操作验证。
  五、汇报交流。总结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反思]
  片断一的教学设计其实是一个看似完美的圆,但这种完美是以牺牲学生的创造力为代价的。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学生所做的只是动手操作。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能力这方面来看,这节课的教学中有这样几点解决问题的关键没有解决好:一、怎么想到根据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二、一定要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吗?三、怎么知道倒几次后就恰好能将圆柱倒满的?这三点往往也是传统课堂教学中容易忽视的。教师只关注学生对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及应用,而对于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所应该关注的学生数学思想的发展并不重视。
  片断二中则能够围绕这三个问题去设计教学思路,而也正是因为考虑到这三个问题,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解决这三个问题时,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研究、讨论、交流,减少了对学生思维的限定,给了他们足够的思维空间,所以学生在研究交流过程中,能够突破教材的既定思路,这样才有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产生创新的可能。在教学实践中,有学生提出了将圆锥形沙堆倒进一个圆柱体或长方体容器里再测量体积;有学生提出将这个圆锥形沙堆重新堆成一个圆柱形或长方体形状,再去测量它的体积,等等。从这些想法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生已初步具有了转化的思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片断三从学生最常见的玩具橡皮泥人手,让学生在做中进一步感受数学。首先在用橡皮泥捏成一个圆锥体的过程中,学生初步领会了圆锥的特征,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圆锥的特征时,许多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其次,由于橡皮泥的特殊性质,在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将这个圆锥体转化成一个圆柱或长方体,再通过计算体积找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即底面积乘高)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并没有太多的“命令”,而是通过创设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并通过合作、交流、操作、验证等数学方法去进行探究。学生不仅在课堂中学到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数学思维方法。
  从以上三个片断中可以看出,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能太精细,而应适当“粗糙”些。“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助学者”。教育的本质与最终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健康发展与终身可持续发展。因此, “学”是“教”的目的,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和“会学”。同时,重视学生的“学”,也将带动教师的“教”,教学可以相长。
  另外,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简约化的课堂是学生所喜爱的。当我们的课堂穷尽一切力量,在展示种种先进的理念,在展示文化的概念,在完全充分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时,学生双基训练的时间在一些形式化的交流与展示中悄悄地流逝,在许多活动化教学的数学课堂,学生的思维呈现出过于松散的状态,这并不是素质教育的真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