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关于“人文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几点思考:人文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关于“人文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几点思考:人文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发布时间:2019-02-05 03:54:51 影响了:

  【摘要】本文着眼于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的关系,阐述了语文的“人文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本文认为,充满人文特色的作家个性之美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源泉,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是学生个性人文发展的土壤,充满人文精神的情愫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新课程 人文教育 个性发展
  
  “人文教育”和“个性发展”是新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新课程第一次把“人文”确定为语文学科的性质之一,也第一次提出要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把学生的“个性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语文的“人文教育”必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著名特级教师韩军曾说,语文教育要守住“人文”之“真”,语文教育要回归“人文”的本义――即让师生回归人性之真,即: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做真实、自由、个性的人。那么语文的“人文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究竟有什么样影响呢?
  一、充满人文特色的作家个性之美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源泉
  新课程所选作品都极富人文内涵,它如同一部百科全书,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伦理、哲学、美学等,优秀的作家本身就是极富人文特色的,这些作家身上散发的个性之美通过他的作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历史使命感,庄子“与天地同流同化”的精神追求,屈原独醒独清的孤芳自傲,陶渊明采菊南山下的悠闲自适,建安七子慷慨悲凉的凛凛风骨,范仲淹忧乐天下的伟大情怀,苏轼身处绝境的乐观豁达,闻一多深沉的爱国情思,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莎士比亚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巴尔扎克对假丑恶的无情鞭挞,这些充满人文特色的个性之美无不闪烁在作家作品的字里行间。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阅读和鉴赏这些闪耀着个性光辉的“人学”作品,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有了人文发展的土壤,学生可以通过欣赏这些个性之美,去完成自我个性的纠偏与补缺,从而摆脱狭隘与浅薄,由知识的统摄渐臻为智慧的领悟。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杨福家说:“优秀的教育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环境。”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人文教育就是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意境,让学生的个性与作家的个性产生心灵的碰撞与思想的对流,从而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渐进为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土壤
  人文气息的课堂除了需要人文的教育素材之外,还需要极富人文气息的教师和极富人文气息的教法。教师的人文素养可以通过其个性化的教学艺术去启发学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对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人文素养既表现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知识储备,也表现为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捕捉力,还表现为其人性的向善、生活态度的积极以及生活方式的多姿多彩。只有广泛涉猎,深入挖掘,长期积淀,才可能形成自己对社会人生、历史文化的独特理解。也只有开朗乐观,积极进取,富有动感和朝气,充满对新事物的强烈好奇,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导师。一个极富人文气息的教师,他的人文教育,或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或机敏睿智风趣幽默;或缜密深邃以理服人;或开渠引水循循善诱。激动处,疾言厉色;伤心处,涕泗滂沱;高兴处,仰天长啸;忧心处,眉头紧蹙。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以其人文的教育方式去点燃学生求知的激情,开启学生的智慧,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人文”之“人”本来就是指鲜活而独特、真实而朴素的生命个体。人文的课堂总是会把“人”的个性发展放在第一位,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呵护学生的精神自由与思想解放,深刻关注学生的价值感、幸福感,宽容、理解、鼓励、关怀、期许等这些都是人文课堂的突出表现。华东师大教授张华说:“尊重学生的差异,课堂里就有了学生的声音。”学生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价值取向都应该是人文课堂着力培育的,即便是另类和异端,人文的课堂也绝不会专制地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强行割裂和肢解。德莫克利特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当学生的个性思维被点燃的时候,人文的光辉也随之而明亮璀璨。
  三、充满人文精神的情愫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动力
  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个性发展的源头和动力就来自于其在人文环境下所产生的极富人文精神的情愫,有什么样的情愫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不同的行为就体现出不同的个性。新课程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社会人文情愫的缺失虽然不能全靠语文教育来加以拯救,但语文学科可以通过人文情愫的培养让学生滋生出悲天悯人、追求真善美的人文情怀,从而促进社会整体人文素质的提高。祥林嫂的鲁镇之死,边城人的乐善好施,李密的感人至孝,诸葛孔明的忠贞不渝,梁山好汉的替天行道,荆轲的舍生赴死,蔺相如的先国后私,歌德的忏悔,哈姆雷特的自责,守财奴的贪婪吝啬。这些语文教材中的要素如果激起了学生对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真理与谬误、进步与落后的深刻的人文体验,那么学生就会把他的人文情怀外化在他的言谈举止和深情的文字表达之中。我们每天的生活也同样错综纷繁,大自然的苦难,生活的酸甜苦辣,社会进程的曲折与艰难,人世间的炎凉百态,这些都需要学生用自己的人文情愫去细细体味、辨别、感悟和抉择。当爱、理解、宽容、同情、正义、真理、善美、帮助、鼓励、乐观、坚韧等成为学生行为的自觉时,人文情愫也就成为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动力。
  总之,教育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代价,教师不能成为高考流水线上的工匠,学生也不能是流水线上的无棱无角无个性的教育产品,师生都是极富生命个性的独特的一个。辛勤的“园丁”不能成为学生个性的屠夫,“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不能根据自己审美习惯将学生的个性主观地加以斧斫,当学生学会了爱、尊重、理解、宽容、关心、鼓励的时候,当学生能明辨是非美丑并能自觉追求真善的时候,当学生真正成为独一无二的“这一个”的时候,我们语文的“人文教育”也就算对得起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前山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