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特莱津儿童美术心理教育导引 特莱津集中营参观
 

特莱津儿童美术心理教育导引 特莱津集中营参观

发布时间:2019-02-07 03:47:39 影响了:

  〔关键词〕美术教育;儿童心理;困境;遗忘困境;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困境”一词的解释为“困难的处境”。而对于**统治时期的捷克小镇特莱津来说,确实是“困难的处境”。对于当时的孩子们来说,更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灾难,灭顶式的灾难。而在这一系列的灾难面前,特莱津集中营的儿童和教师们却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美丽的、震慑心灵的画作,使我们在当今的生活下依然能够体会到他们每一个人面临随时而来的死亡威胁下的“美好”生活。本文将分三个部分对困境中的美术教育进行分析,以提供当代儿童在面临自然或人为灾害、困境的时候,教师如何通过美术形式对儿童进行教育。
  
  一、特莱津的儿童心理透视
  
  当我们提到儿童时,就会想到银铃般的笑声、无忧的玩耍等一系列美好、祥和的场面。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能够健康、幸福地度过自己的童年。
  特莱津的儿童都是有着犹太血统的孩子,当他们还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犹太血统这个问题时,他们却都已经随着自己的父母进入了集中营。从最初的不允许他们跟别的小朋友玩耍时,他们的心理就产生了变化,自卑情绪油然而生。自卑情绪的表现就是对人的怯懦和少言寡语。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论述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时指出:2~3岁的儿童努力变得更加独立或自主;4~5岁儿童则形成了自主感,他们学会了各种新技能,会操作许多重要的课题,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自尊感,而自卑感的产生正是由于自尊感的不足或人为的损坏。当然,特莱津的儿童面对的是人为环境的损坏与个性压制。《像自由一样美丽》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1941年9月,**规定,凡是六岁以上的犹太人,在出门的时候,必须在外衣的胸前佩戴黄色六角星形的符号,中间有表示“犹太人”的字样,以示与“非犹太人”的区分。当这一规定出台后,犹太孩子知道自己不能去上学了,他们就忘了不能上学的难受,而转变为一种庆幸的心态,庆幸自己不用上学,所以就不必出门,就不用佩戴那个黄色的六角星。林达夫妇用两句话概括了儿童的心理:“所有的人都知道,你不再是一个有尊严的孩子,不再是一个勇敢的孩子。你受到逼迫,你没有能维护自己的自尊,而是屈服了。”这种屈服感会加重对自己的失望情绪,加重自卑感,对儿童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和扭曲。
  当这种类似的伤害不断地侵袭儿童的内心,他们就会变得极度脆弱、敏感和充满恐惧,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过早撒下一片阴霾。
  有研究显示:当人的心理在经受过初次的打击后,会产生自我保护心理。这种心理的表现方式就是本能地不去思考坏的方面,即使坏的那一方面是真的,也会劝导自己去相信好的一面。这是一种变相的自我欺骗,源于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儿童也同样具备这种心理机制。他们进入集中营后,从最初的还有些幻想,到不断看到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小伙伴一个一个“消失不见”后,绝望,厌世,到最后麻木。哀莫大于心死,这是成年人都普遍认同的心理现象,而让这些儿童真正地成为这一心理现象的践行者,不免使当代的我们心痛。
  
  二、特莱津的美术心理教育
  
  初次看到特莱津的儿童画作时,虽然颜色不是很丰富,色彩不是很亮丽,但透过他们的画作、思考到他们的处境,我们不禁被他们的心灵所震撼,被他们的老师的美术教育方式所震撼。
  本文选取了特莱津中的一个儿童的两幅画作进行分析,从画作的角度解读教师的美术教育。
  这一位儿童叫做埃丽卡・陶西戈娃(Erika Taussigova),她被遣送到特莱津的时候只有七岁,她被杀死的时候是九岁。
  作为美术教育的爱好者或研究者,我们都知道,儿童的创作发展是随着儿童的心理发展而发展的,而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随着生理年龄的发展而逐步变化的。处于七至九岁年龄段的儿童,他们正处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视觉图式阶段。这一发展阶段的儿童开始理解守恒和重量的概念,可以逐渐地表征事物之间的关系。如皮亚杰所述,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寻找并发现环境的秩序,发展他们生活中行为的规则和结构,而他们的美术能力也同样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图一
  埃丽卡的这幅《有着架子床的房间》(图一)恰好反映了这一时期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令我们感到吃惊的不是她的画作有多么高的欣赏价值,而是她处在**的集中营中的生活还能使她的心理得到正常的发展。无论是画面的色彩还有画面的构图,都可以看出小埃丽卡悲伤却在努力把自己的心灵带到美好的地方。温暖的橙色,美丽的花朵。这让我们不禁赞叹于她的弗利德老师对她的教导。通过埃丽卡的画作,我们能看出,弗利德不仅精通画术,更加知晓儿童的心理。对儿童心理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有过心理创伤的儿童,他们往往体验过焦虑、无助、抑郁、脆弱甚至是绝望的心理状态,而这些状态会使他们对快乐和美好的感受程度降低,对身体健康成长不利。而他们也常常自发地通过游戏活动和美术活动来控制心理创伤,也许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是在控制什么,他们只是觉得这样做很舒服。而我们的弗利德老师正是了解这一点的,她不仅仅了解,她还在应用,应用美术活动这一手段去保护集中营里孩子们的心。
  为了得到这种保护,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的画作成为在不可抗拒的环境下记录美好生活的方式,并成为维持生存的方式。哀莫大于心死,孩子也是。上幅画中的小人儿是面对着盛开的鲜花的,这表明她的心中还有希望,她在努力使自己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从埃丽卡的第二幅画(图二),可以看出她对花朵的喜爱,以及心理世界的慢慢明朗。
  
  
  
  图二
  她的弗利德老师也许使她回忆起了许多进特莱津前的美好时光,使她想起妈妈放在花瓶中的鸢尾花,使她相信过去的美好生活一定会再回来的,现在发生的一切都是暂时的。
  当然,这仅仅是弗利德和她的同伴们美术教育下的一个孩子而已,这样的孩子在集中营还有许许多多。无疑,可以说他们是幸运的――他们遇到了这样的大师,使他们可能到死亡来临的时候也不曾惧怕过,他们在美术的世界里永远是快乐的。
  
  二、特莱津美术教育引发的结论
  
  在读完这部《像》之后,笔者不禁感叹于弗利德女士的专注与敬业精神。看似是**屠杀犹太人的这一偶然历史事件激发了弗利德女士的战士般的斗志和母亲般的爱,但观其来到特莱津之前的所作所为,不难发现,这其实是必然的。弗利德女士的生平经历集结成书且已出版,但由于是英文版的,且没有中文版的引进,我只能从中文书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她伟大的人生。
  在林达的另一部著作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弗利德的话:“她相信,任何一级水平的学生,哪怕是孩子,他的绘画依据,都应该不仅是他的学习,还必须是循自己内心之脉动。”我想这段话应该是真实的,是符合弗利德做事风格的。由弗利德的美术教育可以引发如下结论:
  1.在困境中进行美术教育可以使困境中的人遗忘困境,进入另一精神世界;
  2.困境中的美育儿童最易接受,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3.在困境中人们向往美好,能有效引发儿童对未来美景的想象与追求;
  4.困境中对儿童实施美育能唤起儿童的美好回忆,从而抚慰其受伤的心灵;
  5.美术活动的开展与文娱活动一样,它能不同程度地驱散困境给儿童带来的焦虑与郁闷;
  6.在困境到来时,利用儿童渴求美好的心理不失时机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能有效影响儿童的性格,使他们充满生活的阳光,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在**屠杀犹太人的这场危机来临时,我们看到了犹太人不仅仅受教育的权利被剥夺了,甚至连他们的生命权都有可能随时被剥夺。在这种人人自保的环境下,如果每一个人都只为自己,心中全部想的是自己如何活命,那么今天就不会有我们为之感动的这些画作,也不会有我们所要记录的这个人。用现在的眼光来衡量当时弗利德的行为时,我们可以称之为伟大,但对于当时环境下的弗利德来说,她所做的只是她一直做的事,她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换个地方而已。(稿件编号:090907004)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S],商务印书馆,1995.
  [2]林达.像自由一样美丽――犹太人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7.
  [3]林达.扫起落叶好过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6.5.
  [4]陈虹,张婷婷.真正幸福论的实践:积极心理疗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9,(1).省略)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