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生存战争2.1.8.0汉化版【为战争而生】
 

生存战争2.1.8.0汉化版【为战争而生】

发布时间:2019-02-10 04:08:12 影响了:

  说起二战时的德国空军,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显赫的战果、众多的王牌飞行员、尖啸的“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性能卓越的Bf-109和Fw-190战斗机以及数千架战机飞跃英吉利海峡的壮观场景。然而,缔造此神话的并非德国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这个把全德国能上天的东西都当成自己私有玩具的脑满肠肥的家伙只想着如何从希特勒手中捞到更多的权力和战功。真正对德国空军建设和指挥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戈林手下的一批具有严谨德国军人作风、踏实肯干的中高级军官。其中阿尔伯特・凯塞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幸运”参谋
  
  阿尔伯特・凯塞林老家在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1885年生,他的家庭并非军人世家,主要靠教书和务农维持生活。他的父亲做过中学校长,在当地算得上中产之家,但由于孩子较多(6个),生活并不富裕。
  1904年,19岁的凯塞林入伍,接受了2年炮兵初级军官培训,1906年获得中尉军衔。在一战爆发前,他就已经“翱翔蓝天”了,不过不是乘坐飞机,而是炮兵部队校正弹着点的热气球。1914年战争爆发后,凯塞林在前线的时间并不长,主要担任炮兵联络副官、情报军官、作战参谋,供职于集团军参谋部。在这4年里,“小参谋”可以频繁接触到德国陆军的统帅、将军们,他卓越的工作能力给将军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战即将结束时,他被破格调入总参谋部任职,并在一战结束后留在了人数急剧减少的十万国防军中。
  在一战时,德国军方规定,凡是总参谋部的军官必须经过军校相对课程的培训后才能被录用。没有上过军校,并非出身军人世家,在军方没有任何背景的凯塞林却搭上了末班车,避免了一战结束后绝大多数德国军人复员的命运。在以严格遵守规定到生硬古板而著称的德国总参谋部里,他的情况只能用特例中的特例来形容。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凯塞林在军事方面的天才是多么与众不同。
  
  智斗米尔西
  
  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国迅速组建了空军,刚当上了炮兵团长的凯塞林被“空投”到陆军参谋部任职,主管后勤。他虽然不愿从一线部队下来,但军令难违,只好服从。在此期间,他与德国空军的2号人物米尔西势同水火。米尔西是第三帝国第二顺位继承人、空军总司令戈林最信任的手下,任空军总监一职,在一战时是一位技术娴熟的战斗机飞行员。时任空军后勤部长的凯塞林认为米尔西身上政客味太浓,毫无德国军人勇敢、正直的作风,而且不懂军队管理与建设。随着以米尔西为首的一批飞行员出身的空军将领(俗称“老鹰帮”)对陆军出身但熟悉管理的参谋们的指责,这种看法日益加深。甚至在争吵中凯塞林对米尔西大吼道:“管你自己的民航去!”
  凯塞林毕竟在总参谋部“混”了几十年,熟稔打压异己的手腕。他不止一次暗示戈林,米尔西打算架空戈林,独自控制整个德国空军。于是,戈林对米尔西的绝对信任里掺杂了凯塞林兑进去的浑水。而空军参谋部也获得了绕过米尔西,直接向戈林负责的权利。
  一名合格的领导者不仅要有严谨务实的作风,还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运用灵活的手腕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一点上凯塞林无疑是个榜样,此举也彻底颠覆了他在总参谋部任职时古板的作风,显示了他熟练、圆滑的政治手腕。也正因此,不久后他升任空军总参谋长一职。
  
  初战波兰、法国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爆发。凯塞林任第1航空队司令,为博克上将的B集团军群提供空中掩护与支援。当时的第1航空队隶属于空军统帅部,与北方集团军属于平级单位。但凯塞林主动将指挥部与集团军群设在一起,并服从于博克上将指挥。这使得“空中炮兵”在波兰战役中战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波兰空军战斗机部队在此时并未受到太大的损失,却因为德军地面进攻速度过快,自开战以来一直忙于转场以躲避德军的地面部队,对肆意攻击的德国俯冲轰炸机没有任何作为。在敌方战斗机主力未灭时即大量派出轰炸机部队,从正统军事思想角度上看,过于冒险,但凯塞林将第1航空队的安危全部押在了陆军的快速推进上,即押在了“闪电战”这个二战中极为先进的战略思想上,这一举动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回报。正是他毫不犹豫地派出俯冲轰炸机对陆军的近距离支援导致了“闪电战”的突然性,迫使波兰空军无暇攻击德国机群,反过来使得德国的俯冲轰炸机在未获得绝对制空权时可以横行波兰上空而损失极少。
  在波兰战役期间,凯塞林还独出心裁地将他手下的大量防空炮集中使用,无论是要地防空还是攻坚战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波兰大局已定,凯塞林被调往西线,任第2航空队司令,继续与博克上将的B集团军群配合。空、地密切配合的B集团军群本是担任助攻任务,但却和担任主攻的A集团军群并驾齐驱。就在法国战役即将胜利时,戈林“异想天开”地向希特勒要求空军独自“摘取胜利果实”。对此,凯塞林与前线许多将领极力反对,但过分担心坦克集群安危与拨不开老友面子的希特勒还是同意了戈林的意见。面对如此局面,凯塞林也只能无奈地服从,并尽到一个职业军人的全部责任。
  敦刻尔克撤退后,凯塞林由于在两场战役中表现出色,从上将晋升为德国空军元帅。
  伴随着德军闪电战的大获全胜,凯塞林极为优秀的战略思想也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不像戈林那样与陆军争功,而是深刻地认识到这次战争陆军仍然是地面战场绝对的主角,以德国空军的现有实力远达不到全歼敌军、攻城掠地的战略目标。在行动中,他最大限度地贯彻了这种思想,为了战役的胜利,甘愿屈居人后、默默奉献。恐怕也正是这种精神感动了希特勒以及德军最高统帅部,才使他获得了元帅军衔。
  
  巴巴罗萨
  
  随后发生的不列颠空战中,凯塞林的第2航空队取得了德国空军最好的战绩,但受全局限制,凯塞林注定不能有大的作为。
  而在东线战场上,凯塞林继续与老搭档博克上将的B集团军群密切配合,他率领的第2航空队装备有飞机1180架,占整个东线德国飞机总数的40%。开战的第一个星期,凯塞林的第2航空队就击毁了2500架敌机(有一多半是在地面击毁的)。戈林对此战报极为质疑,下令空军参谋部审核。审核结果大出众人意料,参谋部认为凯塞林还漏报了至少200架的战果。
  取得如此丰硕的战果也离不开第2装甲集群司令古德里安的建议,他发现苏军的空中力量很薄弱,不足以给德国空军带来大的影响。因此向凯塞林建议将第2航空队化整为零,以覆盖更为广大的作战区域。凯塞林采纳了古德里安的建议,在宽度超过800余公里的东线战场上,到处可以看到“斯图卡”的身影。
  开战一周后,苏联空军遭受了惨重打击,制空权被牢牢地掌握在德军手中,凯塞林又可以大摇大摆 地驾驶他的“福克・沃尔夫"189侦察机飞抵前线亲自侦察了。
  在战略上,凯塞林认为德军应直指莫斯科,在这个目标未完成前,向北或向南都是错误的。但德军最高统帅部再次让他失望,基辅战役等一系列旨在消灭苏军有生力量的战役也正在消耗着德军不多的“势能”。进入lO月后,苏联大地开始下雪,这给准备不足的德军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导致攻势进一步受阻,直到12月完全停滞不前。也正是此时,凯塞林被调往地中海战场,据德军单方面统计,凯塞林的第2航空队一共击毁了6670架苏军飞机、1900辆坦克、1950门火炮。
  也许是个人英雄主义作祟,也许是酷爱飞行,凯塞林总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亲自驾机侦察战场,在不列颠空战时是这样,在苏联上空也是如此。虽然德国空军并不像苏联军队那样禁止将军乘坐飞机(二战前,由于苏联飞机质量不好,出现过多起将军坠机身亡的事故,斯大林亲下手令,禁止将军乘坐飞机),但在战时指挥官不在前线司令部指挥战斗,却冒充侦察机飞行员执行任务,多少让人有不务正业的感觉,但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凯塞林严谨作风下爱好冒险的性情。
  
  血战卡西诺
  
  1943年秋,凯塞林任西南战区总司令,坚守加里利亚诺一卡希诺一亚德里亚一线,抵御已经在意大利登陆的盟军。
  1944年1-5月,卡西诺战役称为了二战历史上著名的“绞肉机”。盟军挟12个师的兵力,包括英国、美国、波兰、自由法国等国家的士兵,集中兵力对德军6个师扼守的卡西诺山发起了潮水般的进攻。
  在大局势极为有利的情况下,期望的胜利并未很快降临到盟军的身上。德军在战术布局上的精明以及战斗作风上的顽强完全出乎了盟军的意料。在经过了4个月的进攻失利、损兵折将后,盟军调来2000门火炮对卡西诺山进行炮火覆盖,并由在此前损失不大的波兰第3“喀尔巴阡”师担任主攻。经过激战,波兰人占领了卡西诺山的侧翼。经过连月苦战,德军已经筋疲力尽,再也抵挡不住盟军猛烈的进攻。5月12日盟军终于突破了各自主攻方向的德军防线。5月16日凯塞林下令从卡西诺以及周围的山头撤退。至此整个卡西诺战役宣告结束。
  此次战役,是德军转入战略防御后不多的亮点之一。面对盟军双倍的兵力以及多国部队车轮战的进攻,在4个多月的战斗中,德军表现得异常顽强。其主力伞兵部队甚至出现一个营减员至不到200人,但仍然从盟军炮火过后的废墟中爬起战斗的情况。值得一提的是,德军伞兵部队正是凯塞林一手组建的。而凯塞林在重执陆军指挥官的权杖后,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是一个全能的指挥官:不仅熟悉空军战术,也精通陆军指挥;不仅善于进攻作战,更善于防守作战。正是他的精妙指挥给盟军造成了大量的伤亡,很多进攻部队甚至减员过半,同时也拖延了盟军全部占领意大利的速度,为德军最后的防御战赢得了片刻的喘息。
  
  谢幕
  
  10月23日傍晚,凯塞林在视察前线的时候,座车与岔路上突然开出来的一辆重炮拖车相撞。当时德军里传言说,陆军元帅跟大炮撞上了,结果元帅没事,大炮被撞翻。事实是凯塞林受了重伤,头盖骨骨裂,昏迷12小时,不得不离职修养3个月,期间回柏林家中呆了2个星期,这是战争期间他惟一一次回家休假。
  1945年2月,希特勒任命凯塞林为西线总司令,天性乐观的他到任后才发现西线局势已无可挽救。他与手下B集团军群总司令莫德尔元帅见面时自嘲地说:“先生们,我就是秘密武器V3。”可见他对战局的无奈已经到了用未来开玩笑的地步了。
  战争的最后时刻,B集团军群死守鲁尔工业区,被美军合围,但希特勒对凯塞林的信任仍然未减。易北河会师后,德军被劈为两部分,凯塞林和邓尼茨各指挥一半。希特勒自杀后,凯塞林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全权指挥德国南部,包括意大利的西南战线c集团军群,东线南部的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到5月初,德军大势已去,凯塞林退到阿尔卑斯山,5月6日向美军101空降师的泰勒将军投降。
  1947年5月,他被送到驻威尼斯的一个英国军事法庭接受审判,被判处死刑。当时已经卸任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专门为凯塞林的量刑问题,写信给凯塞林在意大利时的老对手,当时担任加拿大总督的亚历山大元帅,请他出面向英国首相艾德礼求情。亚历山大写了一封信,特别声明“从敌人的角度看,我认为凯塞林在意大利战场的行为是干净的。”这封信后来给凯塞林减刑起了一定作用。10月,法庭改判凯塞林为无期徒刑。1952年10月,67岁的凯塞林被释放后,居住在德国,并撰写回忆录,1960年7月16日死于心脏病。
  作为一名职业军人,凯塞林为德意志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他积极乐观的态度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也并没有放弃对一线希望的追逐,这也是他最后没有选择自杀,而是向盟军投降的一个原因吧。作为一名指挥官,他的军事思想在当时的德国还是非常先进的,而且他看问题往往能抓住本质,因此对盟军军事行动的预测都比较准确,无奈德军最高统帅部对他的预测置若罔闻。凯塞林很好地贯彻了德国军人一贯的严谨作风,他的一生很少犯军事方面的错误,他最大的失误或者说坏运气恐怕就是摊上了希特勒以及他的纳粹党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