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它们,曾生存过……] 生存世界曾
 

[它们,曾生存过……] 生存世界曾

发布时间:2019-02-13 04:37:26 影响了:

  单纯的“独角兽”      中国犀牛还没有灭绝的时候,人们就一直传说着独角兽的故事,人类对于独角兽,似乎怀着一种特别的痴迷。   在中世纪欧洲的传说中,独角兽是一匹雪白的小马,额上长着一支有魔力的长角。它居住在森林中,性格温顺谦和,走路时会小心地避开绽放着的花朵。它虽然力大无穷,可是却会被纯洁少女的体香所迷惑。当少女来到森林之中,它会走出来,把头枕在她的膝盖上,安然睡去。这时,少女就会野蛮地斫下它的长角。这是捕获独角兽的唯一办法。
  传说中的中国独角兽,最著名的就是麒麟了。独角长在它的头中间,肉质,颇具灵异。与西方的独角兽一样,它走路时相当小心,不肯踩死一只昆虫或一棵小草。中国人把它当成预示祥瑞的神兽。孔子诞生的那天,它就曾经衔着一本玉书前来祝贺。鲁哀公十四年,它又被一个车夫捕获,孔子认出了它,不禁泪流满面,叹息说:“吾道穷矣!”于是掷笔停止了《春秋》的写作,并在两年后去世。
  中国人对待传说中的独角兽,不但不会像西方人那样去砍角食肉,而且颇为敬重。所以我们在绘画、雕刻和建筑上,能屡屡看到它们可亲的形象。可是对待我们身旁活生生的独角兽,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有些人手段之毒辣,是完全不亚于那散发着幽香的“纯洁”少女的。
  独角的犀牛们,是一种有1吨多重的庞然大物,可是竟也有着传说中独角兽的那种羞涩与胆怯。它从不会对人主动发起攻击,只有陷入困境时,它才会抬起独角,这时,狮子、老虎都会退让三分。然而,它这最好的防身利器,却为它招来了最大的杀身之祸。贪婪的人们过分地渲染了犀牛角治病的功效,并且相信用它做成的酒杯有着解毒的妙用。而犀牛角做成的工艺品,更是得到一些人变态的追捧。4个世纪前,英国国王查理五世用两只犀牛角,偿还了相当于100万美元的债务。纽约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清朝康熙年间的犀角杯竟卖出1850万元的天价。高昂的价格,折射出犀牛最终的宿命。
  唐朝时,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甚至青海,都有犀牛;而到了明朝,就只有贵州、云南有了。清朝时,南方各省官员禁止民间捕猎犀牛,专由官府捕猎,他们出动上千的官兵,对犀牛狂捕滥杀。他们努力用犀牛角,向上司和皇上换取更好的官位。
  在1900年后,他们砍下了300多支犀牛角进贡给了朝廷。这是中国最后一批犀牛。可是,他们即使灭绝了犀牛,也换不到皇帝的恩宠了。1911年,清朝覆灭。
  犀牛共有5种,都有着庞大的身体、粗厚如装甲的皮肤,同时长着一个或两个奇怪的角。其中亚洲有3种,分别是独角的印度犀、爪哇犀和双角的苏门答腊犀。非洲有两种,分别是黑犀和白犀,都是双角犀。双角犀是在鼻子上纵列生长着两个角,前角长,后角短。独角犀的角长在鼻尖上。
  人们把生活在中国南方山林中的印度犀、爪哇犀和苏门答腊犀统称为中国犀牛。1916年,最后一头双角苏门答腊犀被捕杀;1920年,最后一头大独角犀(印度犀)被杀;1922年,最后一头小独角犀(爪哇犀)被杀。此后,没人能在中国野外看到任何一头犀牛。
  
  忠贞的“情鸟”
  
  谁能想到,忠贞于爱情的新西兰椋鸟竟会因一位浪荡国王的垂青,而全族覆灭。
  新西兰椋鸟的羽毛,绚丽多姿、流光溢彩,鸣叫婉转缠绵、惹人爱怜。雄鸟的喙像啄木鸟喙,可以啄开树皮,而雌鸟的喙细长弯曲,能够啄出藏在树缝里、雄鸟无法捕捉的小虫子。“夫妻”配合默契,形影不离。不知是因为它们的美丽,还是因为它们的如胶似漆,新西兰的土著毛利人,把它们当作心中的神物。毛利人中还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如果新婚的男子梦到椋鸟,妻子就会怀孕,并且会生个女孩。在举行一些盛大仪式时,部落的酋长会用椋鸟来祭祀他们的神灵。
  毛利人与椋鸟相依相存。从公元950年他们的祖先库珀乘着独木舟来到新西兰起,到1840年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的这900年时间里,祭祀并没有减少椋鸟的数量。可是,1840年,英国海军军官豪伯森率领舰队耀武扬威来到了新西兰。英国人迫使毛利人酋长签下《威坦奇条约》,把这片土地并入了大英帝国的版图。
  蜂拥而入的欧洲人焚烧森林,抢夺土地。失去了安身之地的椋鸟们除了悲鸣,别无他法。
  20世纪初,一个英国国王的来访,终于给了新西兰椋鸟最后一击。
  爱德华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长子,可是女王对他极其厌恶。年轻的爱德华在爱尔兰服役时,曾与一个女演员厮混。父亲艾伯特亲王特地去规劝他。回家途中,亲王不幸去世。深爱着丈夫的维多利亚女王从此郁郁寡欢,并固执地认为是爱德华的荒唐害死了父亲。失去了母爱的爱德华,索性把兴趣完全转移到女人和马身上。
  经过漫长的等待之后,爱德华即位。即位不久,爱德华访问了新西兰。欢迎他的人们送给他一支美丽的椋鸟羽毛。这个风流的国王,随手把羽毛插在了自己的帽子上。意想不到的是,用椋鸟羽毛装饰帽子,立刻成为风靡欧洲的时尚。
  1907年12月28日,生物学家在森林里发现了最后一只已经死去的新西兰椋鸟,有人在它的尸骨旁立了一块纸板,上面写着:再见,新西兰。
  本文摘自《逝者如渡渡》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