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抑制通胀_稳定生产,抑制通胀
 

抑制通胀_稳定生产,抑制通胀

发布时间:2019-02-18 03:48:53 影响了:

  长期内粮食供需总体偏紧态势,决定了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的最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促进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为应对通胀压力,今年国家宏观调控措施接踵而至,但目前严峻的通胀形势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农业生产对通胀预期影响的现状
  
  目前,我国许多经济数据都在显示,通货膨胀压力仍在加大。农业部发布的“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1月份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总指数同比上涨10.0%,环比上涨6.2%;“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同比上涨9.0%,环比上涨7.3%。食品价格在1月份涨幅明显。而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发布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的最新数据显示,在今年1月下旬受监测的29种食品价格中,绝大多数品种价格继续上涨,其中蔬菜价格上涨速度加快。对比经济增长的乐观预期,目前的物价形势更加严峻,对于2011年,存在推高物价的新的不利因素。
  
  影响通胀的农业生产因素分析
  
  干旱因素的影响。长期的干旱严重影响农产品供给。自2010年冬季入冬以来,我国夏粮产区遭遇严重旱情,许多地方自10月上旬开始遇到了多年未有的特大旱情,有的地方已经连续130多天无有效降水,个别地方累计平均降水不足1毫米,比常年同期减少95%以上,创60年来历史同期最低。特别是山东、河南、河北等八省冬小麦主产区旱情严重。农业部数据显示,截至2月9日,八省冬小麦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的42.4%,受旱八省冬小麦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八成以上。虽然国务院已出台了扶持粮食生产的10条措施,但旱情对今年农产品的供给肯定会产生影响。在食品占中国CPI1/3比重的情况下,其价格跟通胀关系密切,食品和与之相关的农产品价格走高意味着通胀升高的压力。
  农民工用工荒因素的影响。劳动力短缺在一定程度上会拉高工资水平。近年来,引起各方关注的“民工荒”现象,在今年表现得尤为突出。据统计,现在的农民工后备力量每年比此前高峰时减少了600多万人,3年差不多少了2000万人。同时,随着中西部地区投资条件逐渐改善,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使中西部地区用工需求明显增长。东部与中西部的工资差距开始缩小,中西部开始与东部展开争抢农民工的竞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工资水平仅高5%,而5年前东部地区工资比西部地区平均高15%。也有研究报告预计在2017年、2018年,中国总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出现负增长。受此影响,中国的劳动力供求关系将进一步逆转,普通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的工资将进入快速上升的阶段,进而抬高用工成本来影响物价水平。
  农产品价格因素的影响。目前世界各国食品价格创20年新高。去年,国内棉花价格一路攀升,一度达到每吨33000元的高价位。截至去年底,规模收购的籽棉收购均价为5.83元/斤,比上年同期上涨73%,平均皮棉收购成本为24784元/吨(不包括加工费用),比上年同期上涨84.8%。近期,糖、谷物以及油类作物价格飙升,使2010年12月份的粮食价格创历史新高,甚至已经超过2008年引起全世界骚乱的粮食危机的水平,达到1990年以来最高值,国际粮食价格指数已经连续第6个月上升,这都会推高全球的通胀水平。
  
   稳定农业生产抑制通胀的建议
  
  近年来,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但是我国支持农业的力度仍不够大,各类涉农政策在贯彻落实过程中经常被虚化,因此,强化、硬化涉农政策势在必行。当前,积极抗旱浇麦,稳定粮食产量,抑制农产品价格过快增长,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对缓解通货膨胀的严峻形势意义重大。就不断上涨的物价、不断加大的通货膨胀预期,国家连续三次就物价问题强调,坚决防止物价过快上涨,通过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搞活流通、加强监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当前的物价走势大致可以预期,与之相对的各项政策工具也应当明确。在稳定农业生产、缓解通货膨胀预期方面,财政、金融、水利、物价等部门需要借鉴以往政策运用的经验,进一步提高各方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一是完善农产品产销价格定价机制。在农产品定价上坚持粮食保护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制定农产品收购价,农产品定价权应该交由市场,针对目前农产品收购价偏低现状,择机提高农产品收购价,确保农产品价格上涨让农民受益。加强对农产品流通各环节价格监控,利用相关政策调节农产品收购、运输、销售等产后环节利润空间过大问题。通过抑制农产品价格,缓解通胀预期。二是提高粮食生产者的议价能力。建立农村粮食销售专业协会。针对当前欠发达地区无法形成价格优势的局面,通过建立农村粮食销售专业协会,由协会与购销商谈价论价,切实保护广大粮食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拓宽农民的卖粮渠道,扩大在粮油销售定价上的发言权。三是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方式,调动粮农种粮积极性。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方式,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采取农民土地入股、土地“转包”等流转方式,积极引导农业生产走规模化、产业道路,由专业型、技术型、知识型的农民种植农产品,提高单位产出效益,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一亩三分地中解脱出来,促进粮食增产,粮农增收。通过扩大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抑制农产品价格的过快上涨,稳定百姓通胀预期。
  做好抗旱保苗的金融服务工作。如果夏粮收成下滑,势必会造成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国际粮食价格飙升,影响全国整体通胀水平。近年来,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持续增长。截至2010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1.7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6万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为2.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556.8亿元。在增加对农业支持,抑制通胀的关键时期,各级人民银行要按照总行统一部署,充分发挥各级分支机构的作用,采取多项措施,做好春耕抗旱、稳定粮食生产的金融服务工作。一是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重点地区抗旱救灾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再贷款地区间调剂,积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及时发放种子、化肥、农药等春耕备耕农业生产资料贷款,有效加大对农田水利、抗旱救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放。二是围绕抗旱救灾和春耕备耕,合理调整信贷结构,激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三农”,用于当前抗旱救灾和促进粮食生产。三是继续鼓励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四是密切监测国内外粮价走势,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为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创造货币条件。
  银行加强“窗口”指导建立新的支农模式。各级人民银行不仅应切实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强化金融机构对“三农”发展的政策引导;还应积极推动各级政府部门设立信贷支农专项担保资金,撬动支农信贷资金增长;同时,充分发挥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作用,推动农业大发展。此外,人民银行还要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引导辖区涉农金融机构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以及同城票据交换系统,提高支付结算渠道,改善支付结算方式,缓解农村地区资金需求的压力。还要引导涉农金融机构不断更新涉农、支农、促农产品,通过挖掘自身特色优势和产品优势,增强金融支农的有效性、灵活性和针对性,为“三农”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要继续发挥好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把可贷资金主要用于当地,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满意度和便利度,大力发展不需抵押担保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银(社)团贷款,进一步拓展小额信用贷款的适用范围,加大对粮食生产、“菜篮子”工程、各类农产品生产、家电下乡、农机购置、小城镇建设、节能减排以及农村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支持力度。通过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增强农村抗通胀压力的能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