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医院建筑设计新思路与解决办法|2018产科发展新思路
 

医院建筑设计新思路与解决办法|2018产科发展新思路

发布时间:2019-02-25 04:52:08 影响了:

  摘要:现代医疗建筑设计理念已发生了转变,从技术至上向人本主义的转变,绿色,环保,人性化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日益成为现代医院设计建设的主题。为此,本文结合龙泉驿区医疗救治中心(龙泉驿区一医院)项目设计实践,就医院建筑的规划、城市功能、"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医疗建筑;以人为本;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TU246.1文献标识码:A
  512汶川大地震以后,我院参与了大量的灾后重建工程设计项目。其中,医疗建筑是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其设计及研究是我院的一大重点,。龙泉驿区医疗救治中心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是灾后重建资金用于恢复与保障民生的重点项目,同时也是我们经历的医院设计中一个特殊的项目。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从项目选址、规模策划、到建筑设计,建筑师都参与其中,完整的项目过程跟进,与政府决策部门、医院使用方、施工建设方的不断磨合交流,引发了建筑师对医院设计更深层次的思考。也希望能通过这一过程,使建筑师能站在更高的高度,从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索,为医院建筑设计带来新的思路。
  一、区位及项目定位
  成都市龙泉驿区位于成都市以东,并不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之上,当成都平原以西的广大地震重灾区遭受重创,百废待兴时,龙泉驿区虽然在地震中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作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龙泉驿区成了成都市经济恢复和腾飞的重要保障。龙泉驿区的灾后医院建设从项目一开始,政府部门并没有仅仅把龙泉驿的医疗设施项目原址重建目,而是遵循"总体规划、统一设计、集中建设"的原则进行,站在成都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根据龙泉驿区的发展规划,对区域内的医疗卫生设施项目做了统筹规划,除了社区基础医疗设施外,区一级的医疗卫生设施进行整合,统筹规划,重新选址,提出了龙泉驿区医疗救治中心及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小镇)的规划概念,旨在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整合资源,集约土地,极大地提高当地的医疗卫生水平,同时依托当地的国家经济开发区以及旅游、农业等资源,面向成都以及全国,使龙泉驿区的医疗卫生事业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区域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总体规划
  1、规划将以医疗城为核心概念,将用地划分为几大区域,即龙泉驿区一医院用地,儿童医院用地,健康广场用地,后勤中心、卫生行政管理培训中心用地,中医院用地,妇幼保健医院用地,每个区域以健康广场为中心构成医疗城,几家医院共同塑造出连贯和统一,资源共享的的医疗城整体空间。
  2、将健康广场置于三个医院的中心地带,健康广场在功能上是市民活动与卫生部门宣传的场所;空间上既是各部分用地的联系体,又确保了各用地相对独立、安静的环境。通过健康广场的核心作用,将各部分建筑间的空间塑造成为绿色公共空间,为病员与居民提供活动空间,而且将医疗区与居住、办公区隔离开来。
  3、规划中在区域内考虑一定的城市公共空间--健康广场;在医疗城总体的规划中,以健康广场为中心,联系着各个不同功能的医院,以及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系统,向周边发散布局。健康广场这种城市公共空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点:作为城市公共的绿化景观休闲区;作为健康宣传,以及社会医疗公益服务的场所作为临时疏散避险的场所。
  三、区一医院规划与设计
  (一)、项目概况
  龙泉驿区医疗救治中心(一期工程新建区一医院)项目是龙泉驿区医疗救治中心及公共服务中心的项目之一,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龙工北路南侧,龙一环路北侧,董郎路的西侧。建设目标是形成一所集急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培训、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大型综合性的医疗机构。龙泉驿区一医院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261.75亩,一期用地约138.5亩,总建筑面积10.54万平方米,住院总床位849张,日门诊量3000人次。余下用地为二期预留用地,其中包括一个慢性病房楼和一个老年干部病房楼,共约500床。
  (二)、设计理念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带来的全球化的趋势,使科技水平和人们的意识得到极大的提升,现代医疗建筑设计理念已发生了转变,从技术至上向人本主义的转变,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转变。医疗行为从早期的"以治疗为中心"的逻辑转变为"以病患为中心"的思维。绿色,环保,人性化日益成为现代医院设计建设的主题。
  1.采用相对集中+模块化的空间构成方式,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创建更加便捷高效的医院流线;相对集中的总平面布局方式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一方面为城市提供了一些疏散,避险,救灾的场地;另一方面也为医院的发展留有充分余地,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医院平面流线创造性地采用了"中"字型医院街形式,不仅拥有集中+单元模块化医院街形式的优点,而且有效的解决了大型综合医院病人交通流线过长的问题,强化了功能整合。使交通体系拥有最高的功能可达性和最简洁的交通流线,且能做到有效地分流,互不干扰。
  2.人性化的整体医院环境、重视医院的环境功能;医院设计有绿色导诊大厅、绿色大中庭、具有露天庭院的模块化就诊单元,在住院高层的两端也设有空中花园,使绿色植物延伸到整个大楼之中,且利用这些空间形态加强空间导向性,绿色使患者的医疗环境更加舒适,方便,体现对病人的人性化关怀。
  3.强调医疗空间的自然通风采光,节能、舒适、减少交叉传染。设计中尽量避免黑房间,通过中庭、连廊、天井等方式做到最大化的自然通风采光。在满足舒适性的同时又能做到节能。
  四、建筑设计
  1.总平功能分区
  前区为医院入口广场,进入门厅及采光中庭。沿中庭分别为门诊楼和医技楼,医技楼上部为住院楼。地块北侧布置为行政会议楼,南侧为后勤供应楼。本规划设计中, 在医疗综合大楼的南侧和北侧留有充分发展余地,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交通流线分析
  医院的交通组织重点在于满足不同类型的清污流线、人流、物流有明确独立的出入口和流线组织,各出入口到达各功能区流线便捷清晰,避免交叉。
  1)门诊人流沿东北面主入口进入。2)急诊与门诊人流分开设置,安排在大楼北侧。3)住院部和探视人员出入口沿东南面道路由住院大厅进入。4)供应入口和药品入口设在南侧,有专门的卸货平台,通过专用电梯运送。5)污物和洁物的外部运输在平面上分开并安排不同时段出入,避免交叉。
  3、平面功能流线分析
  设计中引入了国际上全新的医院街的概念,同时再结合一个中庭空间进行布置,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医院空间形式。医院街向左右两边延伸,通往各个门诊科室,方便人们识别、找寻相应的诊疗空间,避免了传统医院错综复杂,病人难于寻找的布局模式。而中庭空间则丰富了医院街那种单调的线型空间模式,同时也缓解了一些功能流线上的拥挤环节。沿医院街与中庭空间交接处组织扶梯和无障碍电梯,方便到达各层的不同部门。
  医院街结合中庭空间布置向左右两边延伸,通往各个门诊科室,每边各有三个诊疗单元,平面为U字型,患者围绕着单元式内向庭院一、二次候诊。诊疗单元的另一侧为医务人员专用通道,设有专用的办公、更衣、卫生间。围绕诊疗单元之间外向庭院是医务人员的会诊走廊,由此将医务人员及患者的流线完全分开。此外,通过连廊可以到达位于主楼的医技用房,形成一个环状的交通体系,连接门诊与医技部分。手术室设于主楼的5层,洁污流线清晰。有绿色生命通道连接急诊、手术、ICU,住院楼。
  4、建筑造型设计
  设计在充分满足医院功能的同时,力求创造一所提升相邻区域的整体空间形象的现代化综合医院。建筑采用发散的布局形式,利用放射状的建筑形态与城市环境、绿化景观进行交流,绿化渗透其中,空间丰富,灵活多变,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现代化医院建筑空间形态。基于建筑的丰富形态,建筑的立面处理手法简洁,构造安全,易清洁,建筑色彩体现地方特色。
  5、绿化环境
  环境景观设计渗透了设计的全过程。前排的门诊单元每个都拥有架空的小型庭院,为病患提供一个自然通风采光,舒适的医疗候诊环境。后排的住院大楼由两个"Y"字形护理单元并再一起,将余下用地划分出了三个不同的景观朝向,各具特色。
  在设计时注重营造优质舒适的环境,良好的环境通过艺术化、庭院化、家庭化几大特征体现出来。公共区域设置问讯,休息坐椅,艺术品,绿化小品,花店等装饰品和设施,极大地提高了就诊的环境质量。阳光充足的门厅和中庭从心理和生理上对就诊者起到体贴入微的安抚。从入口门厅开始,到导医大厅,候药厅,再到医院街,精心布置中大型的绿色乔木,并在厅中搭配各种花池,同时绿色和阳光通过若干庭院渗透进医院内部,使整个医院犹如森林公园般空气清新,气氛愉悦,使患者和医护人员在行进中景随步移,心情舒畅。
  五、结语--灾后医疗建筑设计的新思路
  1、新建医院的定位根据区位、土地、资金和资源等情况,站在城市战略高度下思考。医院的规划和设计中应更多的考虑以下几项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2、依托对用地资源的远期规划,对近期、远期周边的医疗建筑进行统筹规划,考虑医疗资源的互补与共享。一定区域内的医疗机构的可以综合和专科相结合形成资源互补,同时,一些后勤功能可以独立出来社会化,资源共享。3、在经过**、地震等大灾之后,更重视防灾减灾的意义,规划中在区域内考虑一定的城市公共空间。一方面可以作为绿化休闲、健康宣传(健康广场),更重要的功能时作为城市区域的疏散避险场地
  参考文献:
  [1]董黎,吴梅.建筑设计方法解析系列丛书,医疗建筑,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